年轮——一个技术员的从军经历(九)
第九章、回京前后
一、大裁军
80年代,军委决定百万大裁军。据说,上层领导竭力与军委进言沟通,想保留这个有光荣传统的兵种,最后还是被否定。
从为国家经济发展保留生力军的考虑,决定铁道兵集体转业为工程局,保留原班人马,继续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
82年时大势已去,基本成为定局,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部队引起很大躁动。形容当时官兵的心态是,“干部哭、战士笑”。
干部们入伍多年,已经随军的,在部队拼搏那么多年,想回地方全家过安稳生活。没有随军的,等待转业回老家早日解决两地分居,以便照顾照顾家庭。干部们普遍都有想法,穿军装可以转业回原籍,脱军装后集体转业地方,今后难以回老家了。
战士们普遍是乐的。战士基本来自农村,如能转个工,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何乐不为?否则,回家也是种地。战士们普遍睡觉都笑出声,个个尽力表现,能够得到这个机会。
我属于想回家的,长期两地分居,无法照顾家庭。在部队有可能若干年后转业回去,若是转到地方,回北京就不可能了。
对我来说,能有个机会回北京是最大的愿望。
我的睡眠原本一直很好,那些日子,晚上睡不着,半夜也不困,心情比较沉重。
部队领导针对干部队伍思想浮动,在团部召开全体干部大会,稳定大家情绪。说基本骨干要保留,转到地方还要继续干原来工作!
作为领导肯定要保留基本骨干队伍,尤其是技术干部,否则,人都走了,今后工作没人干了。但也酌情放走了一批年纪大、确有有困难的转回家乡。
我们团政委孙有礼是山东人,我是后来调入该团的,与首长没有深交,但对我第一印象不错。
政委是部队管干部的第一领导,有一次下到营里了解干部,与我谈话时,我说工作一定干好;但有机会,还是让我回家(转业)。
那会儿还没有转工消息,政委说,随军吧,我负责把你爱人调过来!当时我已是11级技术员,副营的工资,有资格随军了。
我说,谢谢您啦!我相信您能办到,但是,家在北京,都不愿意出来。
部队集体转业已成定局,闹得我坐卧不安。找到当时的团长(陈孔安,原技术干部总工)、政委说了自己想回家的想法。
政委挺体谅人。说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的干部,进去不易,可以考虑照顾一下回去团聚,其他地方的就不开口子了。但有一条,转业指标太难,要考虑复员才能回去。
领导开了口,可以放行了。八十年代,只要能退伍回京,是很不容易的机会。
随后一段时间,我们团长、政委调到师部成为七师最后一任的师长、政委。
师长说,老古,你自己回去想想办法吧!
政委说,你回去想办法,落实好了再回来办手续。
二、艰难的接收历程
领导批准了我回京联系,回京后过几天,政委到北京开会,把我档案带回来了。秘书打电话让我到五棵松兵部招待所拿档案,有了档案,就可以具体办了。
我拿着档案到市民政局军人安置办要求接收,人家根本不接收,态度相当冷淡。看来是严格控制进京名额的。甚至问你,为什么要复员?等刁难性、无理的问题。
亲眼见一位部队飞行员也在要求接收安置,工作人员竟对人家说,现在不是退伍的时候等等言语,就是拒之门外。
人家部队放,作为安置部门符合不符合接收条件?不够条件,说出理由让人家明白就行了。
为了严格管控进京名额,安置办的人员能档就挡,没有理由。让人真是有家难归的感觉,挺令人寒心!
区安置办没有直接接收权利,只有市安置办接收下来,到区安置办具体安排。
后来,得到一个信息,说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只要有一个城市接收了,另一个城市就必须接收。
这三大城市是严格控制人口的城市,进入条件是必须是从这三个城市其中之一入伍的,而家庭安在另一个城市。入伍城市安置部门接收后,就等同另一个城市也接收了。你就可以回到家庭所在城市安置。
我从天津大学入伍的,看来当时没有在天津的武装部门办手续、领军装是失误,也是干部科人员的失职吧。
82年冬曾到天津在封冻的海河边留影
好在毕业派遣书写明的报到地点是89207部队,理应算是天津当地入伍,虽没在武装部备案,领军装。也算是符合上述条件,干脆就去了天津市安置办闯一闯。
去了天津,为到天津市军人安置办做准备。先到母校大学人事部门开证明,证明是那里毕业去的部队。
天津大学人事处开证明时,态度也很冷淡,可能是怕我回学校提要求。那位处长还是我们老师的爱人,地震时家里的地震棚还是我们帮助搭的。此时也是冷面相对,公事公办,官腔十足。毕竟是仅仅开一个毕业入伍证明,不是给他们添麻烦,还是给开了。
到天津市军人安置办,说明我从天津大学入伍,有毕业派遣证为证(档案中有),特别告诉他们,我家在北京,没想在天津安置,仅走个手续,请盖章接收一下,我回北京。
那里的工作人员看了档案,听了我的要求,认为符合接收条件,关键是不给他们增加安置上的困难,就盖了接收章。说,“有了这个章,你可以回北京接收安置了”!
没费太多口舌就办好了,算是顺利。
天津市进人的确也严格控制,当场,一位军人的爱人是天津入伍的,已退伍回津安家;但此军人是外地入伍的,他要求复员进津安置,遭到拒绝。
从天津回来,把档案拿到北京市军人安置办,因为天津已经接收,他们没有办法,只得接受档案。档案接收后,必须盖章有一个回执,部队认可后,可以办理退伍手续。
在家等待一段时间,期间,区安置办通知,已收到市安置办转来的档案,我可以回部队等待回执。
三、退伍:
回到部队后,部队已经开始向内地运动,师部选在太原安家,各团在山西境内各处已选定落脚点。
决心回京后,师有关部门有意调我去师机关,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等待几天后,团干部股接到北京的档案接收回执,干部股于股长通知我可以办理退伍手续,拿到了退伍证,并在财务科领取了十个月的工资作为安置费。
但有个要求,写个“保证书”。保证以后在地方安置上有什么问题不得再找部队麻烦。
部队派一台车到二营驻地泉水梁,送我到西宁托运个人物品,至此告别了部队。
回想几年前,单身从北京来找部队,一个老百姓马上成为一个军人。几年后,一个人走上回家的路,军人重新成为了老百姓。那一刻,圆了回家团圆的梦,心情是放松的。
回京后合家团聚
那是1983年10月,在西宁火车上回家的那一刻,我摘下了帽徽与领章,告别了奋战几年的青藏高原,告别了战友们!至此,算是结束了在部队的生涯。
回顾从军历程,弥补了人生的遗憾,曾有话说,“不当兵的人生不完整”,此生也穿过军装,虽说短短的八个年头,但为人生画上一抹亮色。
事实证明,干部复员代价是大的。仅按普通退伍人员安排,此生不能享受转业干部的一切待遇。
但在那个时代,在领导的特殊关照下,全身而退进京安置,老婆孩子能够大团圆也就心满意足。
古庆辅
“人生哪能全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作为一个普通人,知足常乐!
作者简介:
古庆辅,北京籍,出生于1951年12月。
1976年天津大学毕业入伍到铁道兵七师,参加青藏线一期工程建设。
先后在给水发电营和33团任技术员,主管大型发电站技术工作。
83年10月转业。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