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诗评)讴歌时代的抒情抒怀

 


 

  昌华又出诗集了,而且这次他把歌颂党旗、军旗、国旗的诗歌和他纪念《老三届》的一些诗歌集结成册——《我的咏叹调》,两个篇章收集了近百首诗作,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不同情感,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这是他站在时代、放歌时代的又一力作,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激情,催人向上。

  第一辑《红旗飘飘》,主要歌颂了党旗、军旗的国旗的高高飘扬,字里行间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表达的是对爱党、敬党、尊党和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之情。通过诗歌一组组不同的画面,让人想起绚丽的党旗迎风招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初期到取得新中国的胜利,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歌颂了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不畏险阻、敢于拼搏的整体形象;歌颂了我们的军队在“党指挥枪”的领导下,勇往直前,不断取得胜利的光辉篇章;歌颂了我们亲爱的祖国,多少英雄儿女们以最实际的行动实现着对党的忠诚誓言,以及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宏伟目标迈进的画卷。也正是这三面光辉的旗帜指引着无数共产党人前进的方向,让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就像他在《军旗飘飘》中写道的:“八一拂晓的第一声枪响/工农子弟兵终于/第一次拿起了自己的刀枪”、“九十年无往不胜/军旗招展着铁血荣光/九十年继往开来/强军路上百炼成钢”,让人想起那被鲜血染透的八一军旗,从一无所有到发展至今成为一支拥有各种现代化武器的人民军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日寇,打国民党反动派,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苦战役,无数的战士还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所有的枪炮听出了军旗飘扬的声音,就连所有的沃土也播种了军旗挥洒过的心情。

  还有《为了一个孩子的新生》:“这是人世间最悲壮的一幕,这是长征中最英勇的献身。几百红军战士用自己的死,换来了一个孩子的新生”,让想到那长征的岁月,战斗正在残酷地进行,一个红军的孩子却要降生。在那个在生死关头。一排排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阻挡着敌人的一次次冲锋,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平安出生。还有《永远的路标》,告诉人们:“什么叫矢志不移的忠诚?什么是生死与共的写照?他们站立着从未倒下的身躯,他们竖起了永远前进的路标。”通过长征途中几百名小战士无一生还的故事,告诉人们在长征途中那些饥寒交迫已到了生命极限。歌颂那些可歌可泣的红军战士们,为了能让后辈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们过雪山爬草地,经受住缺吃少穿和各种艰难困苦,摆脱敌人的追击,毅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让人想起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亮强国之路,战胜了许多艰难困苦和风险考验,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



 

  可以说,他所写的军旗题材里,不管是长征时期的《秋收起义歌》《女儿的拥抱》还是抗战时期的《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兵的找寻》《军旗插上总统府》还是中越自卫还击战中的《静静的麻栗坡》《那场一点也不风花雪月的恋情》,充满的都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浓浓的爱的情愫。让人看到那些可爱的军人们,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今天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利益,更为了明天的安宁和灿烂,他们无怨无悔地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即便退伍还乡,也要做《普通一兵》:“沒有了志愿军头顶的光环/只能当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一分钱的伤残补助/只能靠工分维持生存”,即便后来恢复了名誉,面对着优厚的补偿和特殊的待遇,老人只提了一个要求,是那样从容淡定,他只希望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说明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利益,不图索取,只为了军旗的艳丽,也正是战士殷红的鲜血,传递着战士无声的寄托,庇佑恋人幸福的约会,绽开婴儿甜蜜的笑,唤来校园琅琅的读书声,也正是我们的军旗飘扬在所有的制高点,飘扬在所有的军营,飘扬在所有军人的心中,是这面不朽的军旗,染红了国度。

  在写《国旗飘飘》的组诗里,主要歌颂的是目前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的篇章,正如他在《小平小道》里写道:短短几年之后/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特区杀出的一条血路/南巡掀起的滚滚春潮/一国两制的独辟蹊径/基本路线的一百年不动摇”,让人想起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居高,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虽然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但是前面仍旧有崇山峻岭和艰难险阻,就像他《里程碑·新时代》所写的那样:“复兴的洪流排山倒海/13亿中国人一往无前/请我们的祖先含笑吧/这是史无前例的新时代/正在继往开来/请我们的前辈放心吧/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让更多的人懂得,从开天辟地的“一大”到不忘初心的“十九大”,红旗飘飘,党旗猎猎,中国共产党用96年的光辉历程告诉世界和当代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无数事实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但能够摧毁一个旧世界,而且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世界。而今,伟大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展现新气象,昭示好前景。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伟大的祖国犹如一条巨龙开始腾飞,实现了中国人民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富民强国之梦。就像他写的《改革开放》那样:“那颗黄浦江的东方明珠/放射着令全球炫目的光芒/那条古老的一带一路/正在焕发活力四射的青春/那个万船竟发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聚集重下西洋的新舰队/那个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正在一步步后来居上”。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革开放蓬勃发展。说明人家有的我们有了,人家还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而今,大江南北的中华儿女都在尽情高歌,为古老而年轻的祖国深深祝福。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像他在《国之栋梁》中写道的“行驶近百年的航船/正在加速乘风破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从沒有这样繁荣富强/指引方向的还是/那面镰刀斧头的旗帜/前仆后继的还是/那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让我们重溫那段入队/入团入党的誓词吧/奋斗终生是不变的信念/让我们高高举起/那面党旗军旗和国旗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永远飘扬”。让人精神振奋,无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最伟大的梦想而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诗,是一个时代美好的指针。一个生机盎然,和谐美好的时代需要自己的诗人,需要涵养诗意。如果说,这集《旗帜咏叹调》,前半部分歌颂的是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爱国情怀,表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内涵,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进程和中国的发展史,而后半部分《永远的老三届》写的却是普普通通的知青自我生活,也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所咏叹的看似自我,其实也反映着这个时代的一个侧面。

  “老三届”指的是在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也简称知青,也是那个时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称谓,他们在接受文革前期的大洗礼后,被伟人一声号令,打起铺盖卷一并送入“大自然”中,接受“再教育”。数百万人烈烈轰轰上山下乡当知青,不管是在北大荒的黑土地还是西双版纳的橡胶园,不管是在江南的鱼米之乡还是陕北的黄土高坡,每个人都开始演绎和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像他《永远的老三届》中写道的那样:“一半是沉重/一半是亲切/叫一声我们的老三届/一半是冷峻/一半是热烈”,“我们共和国的大厦啊/有多少老三届/顶天立地的栋梁/我们中国梦的征程啊/有多少老三届/辈出的英雄豪杰”,让人回想起那段历史,以至多少年后久别重逢的团聚,也忘不掉刻骨铭心的情结,让人想到那苦辣酸甜的岁月。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对绝大多数老三届知青而言,知青生涯既不是可歌可泣的,也不是不堪回首的,而是无法忘怀、心有隐痛的。就像他自己下乡的《命运》中写道:“一根绳上的八只蚂蚱/一块拴着从古都洛阳/跳到了灵宝乡下/一条藤上的八个瓜蛋/一起在广阔天地/经受着风吹雨打”,“春种一粒粟,种下/扎根的誓言/秋收三五斗,收获/青春的代价/作为不大也不小/命运有些阳错阴差”,那不仅是他自己的生活写照,也让当年那些老知青们,也会在相互阅读时颇有同感,无不回忆起那个难忘的岁月,在累死累活、挥汗如雨的原始劳作中,他们不畏艰苦、自食其力,忍辱负重,在广阔天地的摸排滚打中,和贫困朴实的农民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尽管在他们知青的青春中,缺损了多少浪漫、诗意和芳华,在知青的生命中,很多光阴被轻耗、虚度和贬值,尽管那是一代知青一生中永远的隐痛,可在陈昌华《我的老三届》的咏叹里,却对当年那些知青生活并没有过多的抱怨,或者认为社会对他们的不公而愤愤不平,而更多的却是一种回顾和珍惜。他在《我们的灵宝》中写的:“尽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的根在你那片/广阔的天地并未扎牢/虽然天隔一方路途遙远/你的情在我这颗/年迈的心中梦魂牵绕”,而只有当他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虚度年华,没有懊悔和烦恼,而是在回首花季之时,还能够在记忆的长河中采到一朵朵催人向上的浪花,并为自己曾经拥有的这段生活而骄傲,而激动不已。

  而今, “老三届”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现象。“老三届”的故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中。说实在话,作为这一代人,由于文化水平偏低,而年龄又相对偏大,在各个领域里竞争无力,已经过早地被社会改革的大浪所淘汰。在前几年的下岗大潮中,“老三届”已是首当其冲,也有人感叹地说。知青生涯不是一出历史的正剧,而是人生的悲剧。可是在他的集子里体现的却是昂扬向上的,是对历史的解析,是对未来的渴望,是对时代的总结。正如他的《秋天的故事》“致老三届逝去的青春”中写道的:“老三届难得的节日/这是后不见来者的/老三届独特的纪念/这是念天地之悠悠的/老三届自己的派对/这是独怆然而涕下的/老三届全家的团圆”“老三届已成为过去/新时代早掀开新篇/多多保重吧!永远的老三届/我们真想,真想再活五十年”。就像绝大多数知青一样,他们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颜的凡常旅途中,慢慢读懂了时光,尽管已是花甲或古稀老人的他们,现在活得并不富裕也不精致,但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有了能够告慰此生的宝贵依凭,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步步走向了较有质量、品味和尊严的明白人的后半生。以至多少年后,当他们相聚重温那种“老三届”生活的时候,才会无怨无悔,才会把那时候的一种付出作为一种思索和总结,才会不求回报,才能展望未来,才能信心百倍地把原来时间销蚀的青春补回来,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让社会的历练打磨自己的棱角,让过去的经历丰富生活的内涵。

  整个集子,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都有很深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昌华先生运用自己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对改革开放的赞美,对灿烂中华文化的虔诚。用多彩的乐章奏响时代主旋律,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个性化的艺术创新,表达对党、对军队、对祖国的敬爱之情。他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展示代表社会主流的思想和精神,使作品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读后令人振奋和鼓舞。

  当然,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描绘的形象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取决于作家的世界观和把握、表现生活的能力,这可能与昌华先生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做过洛阳市委宣传部的文艺科长、洛阳市文联的副主席,做过深圳宝安集团的宣传部长,长期从事的宣传工作的敏锐性和观察力,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在他的文学作品里,他都能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反映生活,又赋予生活以美好的希冀与理想,努力开拓自己的文学艺术新境界,以思想性、政治性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自己的精品力作,推出自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诗作。



 

  记得谁说过的,“诗之所以是诗,那是因为它那巧妙的用字,铿锵的音节,深邃的哲理,这些东西唤起你的联想,拨动你的心弦。”也就是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语境特征和语言特性。能够写出来好诗的诗人,不仅要求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有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而且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如:新诗初创时期诗歌语言的随意性,三四十年代诗歌语言的抒情性,“文革”时期诗歌语言的歌谣性,朦胧诗时期诗歌语言的开放性,新世纪诗歌语言的日常口语化表达。就整个集子的艺术性来说,这本集子有作者自己诗歌语言的生动性,有自己诗歌语言的个性和特点,有些语句很朴实,读起来很接地气,而这种看似很通俗的语言却让他的作品显得沉稳和厚实。

  在这本集子艺术的处理上,昌华先生也十分地注重艺术形象的鲜明具体性和典型性,注重艺术情节的生动性和曲折性,注重艺术结构的严谨性和完整性,注重艺术语言的准确性和多样性。他将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和真善美的统一。就像他的《小平小道》《老兵的军礼》《静静的麻栗坡》《那场一点也不风花雪月的恋情》《爸爸的看望》《最后一名北京知青》《我的高考》《我们在长江黄河》等篇章,他用小叙事诗的形式来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情景交融,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且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往往在抒情中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抒发自己的激情,达到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地穿过历史的风云,去回顾和回味老一辈革命家们怎样地抛洒热血,为国家、为民族勇于牺牲、勇于奉献;来告诫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才是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精神动力。可以说,这样的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永恒力量,因为所彰显的是深厚的人民情怀,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脉搏共同跃动的,展示的是大家共同的爱国情怀和理想情怀。

  《旗帜咏叹调》的基调是催人向上的,两辑的共同点,都带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前赴后继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不仅让人重温历史,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无数先烈们面对艰难困苦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而且他以自己的独特文学语言,让人产生精彩的诗意美,不仅可以带动读者的情绪,还可以带动人的思维,而且还可以带动人的精气神,给人们以目光之新、感觉之新、观念之新和精气神之新,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之,《旗帜咏叹调》有广博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有较强的时代感,诗语简洁干净,诗意明朗高远。尽管一些诗句还带着时间快闪上的硬伤而急就成篇,少了一些诗语的厚度,显得不够凝练和含蓄,但就其整体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集子,是他思想境界和文学艺术的一次小结,从另一方面也将文运与国运相牵连起来,文脉与国脉相关联,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并用故事告诉更多人:有了国家,才有我们小家!

  希望更多的人们喜欢和分享这部作品,也希望这本集子能够给众多的读者留下更多的学习空间。

 

 

  (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