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进旅游事业发展,许多地方都纷纷祭出形象宣传广告的招数,推介当地的山水名胜,历史文化,名优特产。不得不说,有些广告词还是很出彩的,让人听了看了记忆深刻。如:好客山东欢迎您;欢迎来宁夏,给心灵放个假;江西风景独好,等等。
“福州福州,有福之州”,这是福州对外宣传的广告语,虽说也不错,但相较于上述几例窃以为还是有些逊色。既然是有福之州,广告语里似乎应该说明有什么“福”,“福”在哪里?
过去到过福州很多次,今年春夏之交我应邀又来到这里。心里对自己说,这次得认认真真地看看福州之福到底在哪里。
我们被安排住在市区著名风景区烟台山上,夜晚乘游轮去观赏了流光溢彩的闽江,次日登临了平潭最东面离台湾新竹只有68海里的猴研岛,所到之处还是颇有收获的。不过在我看来,有福之州的“福”在哪里还是没有答案。
古街里的美术馆
而三坊七巷之游似乎让我找到了感觉。
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鼓楼区,它形成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闽王修建了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部是政治中心,地位高的贵族居住在此,城南是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城区有一条中轴,城南的中轴两边,分段围墙,形成一个个居民小区和手工作坊,这就是最初的坊和巷。
近年来,政府主导对三坊七巷进行保护性修复改造,使它以著名历史文化街区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福州一张靓丽的名片。
穿行在坊巷之间,探访着它的悠久历史,吸吮着它的文化乳汁,我在想:“这不就是福州之福的所在吗?”
三坊七巷的“三坊”指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则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完整的格局最终形成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中叶。现存古建筑尚有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规制的活化石”。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黄巷的巷口
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在三坊七巷这片历史文化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许多地方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这些建筑极具古代建筑美学特色,然而,更可贵的还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代著名文学家、“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陈衍,曾在福州的三坊七巷居住过,他的诗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热爱,同时也准确地反映了三坊七巷深厚文化内涵的现实。陈衍的诗最早让三坊七巷的名声响彻海内外。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之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远的不说,近现代就有鼎鼎大名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长民、林旭、谢冰心、林纾、曾宗彦、陈矩孙、王冷斋、郑孝胥、邓拓、甘国宝、左宗棠、郁达夫等等。三坊七巷是名副其实的“闽都名人聚居地”。
因此,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就像是一座大型历史文化博物馆。
水榭戏台前留个影
正是这样的属性,使得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发挥其历史文化展览的功能,在一些名人故居和文化遗迹基础上,改建了一批用于展示三坊七巷文化价值的博物馆和展区。
此外,三坊七巷还借助“一水一节点两街两片区”构建了不同功能区。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滨水休闲风情带;“一节点”是光禄坊的光禄吟台作为三坊七巷南节点;“两街”为南后街传统特色商业带和南街商业更新发展带;“两片区”是结合北入口,将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戏台部分作为旅游集中展示区。宫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作为博物馆建筑集中区;文儒坊南北段两侧作为会馆会所片区,以文创和休闲为主。
中外游客的打卡地
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特质,成为吸引八方来客的最大亮点。在这片街区里,无论你走到哪个景点,都有成群结队的中外游客在参观游览。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旅游已经不再局限于一般性的游山逛水,而是越来越多地注入了文化元素,观光游览与参观学习,开眼界和长见识,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基本诉求。三坊七巷这样高品质的历史文化街区,很自然就成了游客向往的打卡地。
来自携程旅游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在福建全省十大热门旅游景区中,雄踞前二的就是福州市区的烟台山景区和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在三坊七巷街区里,游客最青睐的参观点都是一些有年头、有故事的场所。我们这次参观访问地也主要是这些地方:
深巷布置成了画廊
衣锦坊
据清代《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时这里称“禄锦”,明朝更名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官,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
坊中16号院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建有一座水榭戏台。戏台为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如此建筑水清、风清、音清,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完美结合,在这样的环境中欣赏戏曲,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文儒坊
据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曾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就在坊内。陈承裘长子是清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上文提到的清代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历代许多大儒都曾居此,“文儒坊”的名称可谓实至名归。
光禄坊
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光禄坊内曾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程师孟很感动,吟诗一首:“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由此而来。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
杨桥巷
杨桥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极富传奇。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形成“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奇观。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荫,于是演绎了一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载,宋代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望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邻南后街。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此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时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小塔,作为古迹纪念。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小塔很别致,参观游览者都喜欢在此拍照留念。塔巷旧时有一座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唯一所立,有一首赞誉他的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
黄巷与多位黄姓人士有关。晋代永嘉年间,中原固始人黄元方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附近,始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校书郎黄璞隐退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大名,命令兵士经黄巷时“灭烛而过”,勿扰其家。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名流集居,人文荟萃。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祺、赵新等,都曾居巷内。巷内曾有一“唐黄璞居”石碥,现已不存。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
安民巷
黄巷之南有一条安民巷,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其名也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代行省都事贾讷曾居此。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日此老宅已被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宫巷
宫巷“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地改英达。”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令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榫卯连接,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精心编排构成各种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
吉庇巷
吉庇巷,俗称“吉避巷”。宋代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曾凌辱过他而纷纷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喻吉祥之意。三坊七巷进行保护性改造时,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干道,一度改名为吉庇路,2009年复名为吉庇巷。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就位于吉庇巷口。
南后街
其实,福州的“三坊七巷”街区并不仅仅是三座“坊”和七条“巷”,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街巷和古宅名建,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就是其一。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三坊七巷的中轴,七巷在东,三坊在西,分列两侧。南后街从三坊七巷兴起时直至民国期间一直是主要的商业街。历史上的南后街为商贾云集之地,如今更是观光旅游加休闲购物的理想之所。
林则徐母家故居
从窄巷来到宽敞的南后街上时,会让人感到眼前一亮。各地的繁华街市并不鲜见,而南后街的特色足以让来过的人难以忘怀。它不像北京王府井那样气派,也不似上海南京路那般高贵,更没有香港弥敦道那种洋味,但它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依我看,它纵贯历史与现实,兼容高雅和通俗,承古传今,通天接地。街道两旁的大店小铺,平民百姓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衣食家私一应俱全;为文人墨客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点缀其间。清末举人王国瑞曾将南后街比为北京琉璃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手工艺行业。元宵、中秋两节,传统灯市成为福州市民必不可少的娱乐。如今,经过修复改造后的三坊七巷,灯会又回到了市民身边。
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保护性改造提升对“老字号”的经营予以了特别的关照。有关部门特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文化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以传统文化和商业为主角的南后街,如今也出现了酒吧、咖啡厅、奢侈品店等“洋
面孔”。这些舶来品的出现,不但没有冲淡三坊七巷传统文化的底色,还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承前启后的大手笔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人的福分,也是来此参观游览的中外游客的福气。然而,它能以今天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不容易,且不说千百年来所遭受的战乱和灾害,涅槃重生,仅是若干年前那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就足以让人思之即恐。
1990年,亚洲首富李嘉诚的介入,让三坊七巷成了公众的关注点。1993年,李嘉诚的公司砸下35亿拿到了三坊七巷地带的改造权,使用权限为50年。李超人当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在5到7年内将三坊七巷改造成集名胜、旅游、文化、商贸、住宅、娱乐于一体的明星街区。协议写明公司将保护和改造42处古建与名人故居,还要保护36棵古树。福州人翘首以盼,希望通过对三坊七巷的修复改造,给福州添福,为福州铸魂。
然而,拖了整整10年,“超人”才着手三坊七巷的改造。令人不解的是,所谓的改造并没有保护古建筑,而是开发建设现代住宅小区。这一举动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政府的制止和民众的谴责。2003年,李嘉诚迫于舆论压力转包了这个“旧城改造”项目。而这个时候的三坊七巷的部分古建已经受到了伤害。
福州市当机立断,终止了与李嘉诚签署的所谓“保护改造项目”合同,政府收回了这里的土地使用权,重新规划对三坊七巷的修复改造。就这样,三坊七巷逃过了一劫。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
老福州餐馆
三坊七巷距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从晋、唐形成街区发展至明、清,一直延续着以坊巷组织起来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三坊七巷鱼骨状街巷布局,被誉为 “里坊制度活化石”。现如今三坊七巷依然是福州的城市中心,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单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1处,明清时期的名人故居超百座。对于这样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绝不能随心所欲地伤筋动骨。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长远地、整体地做好规划设计。为防止重蹈覆辙,政府拒绝了所有不合理的商业开发意向,由政府直接投资并实施修复改造工作。
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门、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等多次莅临现场考察,成立以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
聘请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教授等8位专家为领导小组的专家顾问,对保护修复工作全程指导。
2005年开始,福州市委托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主持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委托清华大学教授张杰编制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委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以及多位全国知名古建筑、规划专家参加文物保护规划的详审,并将三坊七巷从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升格为编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成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层次,实现了从保护建筑单体、历史街区,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飞跃。
实施三坊七巷的修复改造,遵循了一条原则,就是兼顾历史信息的保留和民众现实生活的需求。为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使其成为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福州市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合理疏散居住在三坊七巷不协调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中违法搭盖建筑内的居民,努力解决居民居住和发展需求。在疏散过程中,只要条件允许,尽量让提出留住申请的原住民留下来,让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间商业,如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等留下来。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积极组织留住居民参与保护修复工程,并由政府补贴修复费用。
由于坚持了“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正确思路,三坊七巷的修复保护与改造工程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工程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启动。在2009年7月20日举办的“三坊七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郑重其事地通过了一份《三坊七巷宣言》。宣言特别提出,三坊七巷的修复改造要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
学生在古街上寻根
经过多年的保护性修复改造,如今的三坊七巷维持了鱼骨状的传统格局,作为三坊七巷中轴的南后街,被辟为福州市传统手工艺、名小吃和海峡两岸特色商品市场一条街,这里每日人流如织。而分列两边的三坊和七巷大多保持深宅幽巷、古色古香的风貌,成为都市里闹中取静的黄金宝地。
2022年,福州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示的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新生的三坊七巷召回了它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魂魄,为现代福州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给福州人民增添了满满的福分。
写到这里,最后我想说明一下,“有福之州”的广告词不过是福州人抒发爱乡情怀的一种方式,福州之福其实并非只是存在于某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里。而我说的福在三坊七巷中未免偏颇,只不过是想表达个人对这个地方的钟情与热爱而已。
(223年7月15日)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