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22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为了加快首都建设,将基建工程兵第2支队13大队全部人员和设备,从河北唐山和辽宁本溪调入北京,由基建工程兵北京市办公室(指挥部前身)领导,参加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等大学的基本建设。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是13大队进京后承担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大型工程项目,也是亚洲最大的半导体研究机构。
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是1956年筹建的,集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研究及其系统集成应用于一体的国家级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研究所,原址在北京市区的宽街。由于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强碱强酸,影响市区空气。经国务院批准,迁址至海淀区林学院北区。
该工程占地11.5公顷,是国家重点科研攻关的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78051平方米,由科研及动力区、生活区和所区外建设项目共33个单位工程,21个构筑物组成。工程还包括市政雨水干线1368米、市政污水干线826米、上水干线714米。总投资6783.39万元(当时币值)。
科研区由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院设计,生活区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基建工程兵第13大队及其改编后的北京城建四公司为工程总包单位。该工程于1978年12月开工,1985年12月竣工。
该工程的科研区的主要建筑有科研楼、计算机站、器件楼、理化仪器楼、离子工艺楼、净化楼、图书馆等,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施工和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如有大面积的空调,恒温要求不得超过正负0.1度,湿度要求不得超过正负5%;面积达1768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要求达到100级、1000级以上的设计要求;科研用水的制作和输送要求达到纯水质的要求;各种表压的工艺用高纯气体,要集中制取和净化,全部管道输送;遍布工地的各种型号的大小管线多达几十种。此外,还有极低接地电阻、防微震、防辐射和电磁屏蔽、极低温、集中制冷供热的设备等。共需安装设备3899台(件)。 这项工程具有技术要求高、结构类型复杂、地质条件松软、设备安装繁多等特点。
13大队接受任务后,大队党委十分重视,为加强对施工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大队长段德新为总指挥的现场指挥所。大队选调得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进场施工。副大队长林文祥任指挥所常务副指挥,他既懂技术,又十分敬业,经常吃住在工地上,同战士们一道坚守在施工现场。
大队选调施工能力较强的2区队作为主体力量,其他区队随时听令增援。在人力、物力配置的基础上,打响了半导体所工程建设的攻坚战。
一、率先实行经济核算。
接受半导体所工程建设任务后,恰逢基建工程兵刚刚召开经济核算工作会议,兵种党委号召各部队积极推行经济核算制度。13大队由于体制原因,以前没有实行施工预算,更没有搞过经济核算,部队的施工生产管理,还处在材料使用无计划,劳动组织无定额,生产效率无考核的局面。当时搞施工人力、物力浪费很大,影响了施工任务的完成。
大队党委接受半导体所工程任务后,以此工程为经济核算的先行试点,摸索经验,逐步在全大队推开。实行经济核算制度,重点要抓好预算合同,大队机关成立了预算合同股,在部队上下设置了40多名专职预算人员。在业务上实行"三包":大队包设计预算,区队包施工预算,中队包编制任务书、按施工预算进行材料、人工的核算。其次是抓好预算编制,实行"两算对比",为实行"六包一奖"创造先决条件。
在半导体所工程中实行施工预算,加强了施工的组织与管理,使工程成本逐步下降。12中队在砌半导体所一号楼地下室保护墙中,由于施工预算把每层、每段和各部位的人力分布、用料量安排的比较合理,因而使平均工效达到了北京市定额的129%,各项施工用料都有节余。
在实行单位工程施工预算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了"两算对比",做到工程收支心中有数。按照结构、装修、照明、暖卫分别编制了施工预算,并与设计预算对比,控制工程成本。为组织好合理的工程收入,做到一抓协议;二抓洽商;三抓结算。使大队合理的工程收入有所增加。
二、严控工程质量标准
在半导体所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队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坚持和完善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阶段性的进行质量讲评和动员。在每一步施工阶段,都在现场召开施工总结、动员大会,大队长段德新都亲自作总结动员报告,每次动员大会都邀请半导体所迁址办的领导到会,向参施人员讲希望、提要求,使所有参施人员在头脑里牢固树立工程质量意识,增强严把质量关的自觉性。
一次,在4号工程(离子工艺楼)二层砌砖时,质检人员检查发现有5层砖砌偏半个多厘米,他们想到虽然只是半个多厘米,也反映了个别同志质量意识不强。为了提高大家的警醒,他们建议组织全连的施工人员开现场会,讲危害,查原因,要求大家一点也不能麻痹大意。之后,坚决进行返工,保证了工程质量。在施工中,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参施的各中队领导经常拿着线锤、靠尺检查工程质量。当发现一些战士施工不能做到活完料净脚下清,中队领导就早上班,晚下班,帮助清扫现场,整理料具,为战士们作出了榜样。战士们见领导对工程这么认真,自己也在提高工程质量上下功夫。在15号工程(锅炉房)砌砖时,战士们通过自检发现自己砌的砖有一块凸出一厘米,就自觉的拆了重砌,保证了工程质量。
半导体所各项土建工程完工后,安装设备时又出现了许多设计变更,拆改的任务量很大。13大队就组成了保驾队,战士们毫无怨言,积极认真地配合做好拆改和保驾工作,保驾工作持续了一年多,甲方十分满意。
,三、组织开展劳动竞
赛
由于半导体所新址同时开工的项目比较多,参施的人员分布比较广泛,这给施工的组织管理带来了一一定难度。大队党委不失时机地组织开展单位与单位之间、栋号与栋号之间的劳动竞赛,加快了施工进度,促进了施工生产任务的完成。
由于半导体所的新址是建在原林业大学一座人工湖的周围,地质松软是一大特点。特别是工地又处在海淀区,土质水位比较高,最高水位距天然地面只有1.55米,土方开挖常常遇到烂泥。在技术上除增加降水井降水外,有时来不及降水,就需要人工开挖。战士们就毫不犹豫地跳进烂泥中,不顾脏、不怕臭,奋力挖泥。遇到这种情况,通常就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分段包干,优胜者夺取竞赛红旗,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半导体所6号工程是图书馆,内有藏书库、阅览室和阶梯教室,局部还有悬挑结构,工程结构复杂。13大队2区队组织参施的7、8中队在该工程建设中展开劳动竞赛。在建设中大家既相互学习,又不甘落后,你追我赶比着干,促进了工程提前完工。在4号工程(离子工艺楼)施工中遇到吊梁没有吊装设备,为了保证形象进度,战士们就想办法,出主意,采用把杆吊装的土办法,安装几部把杆同时起吊,硬是完成了大梁的吊装任务。
全部工程竣工后,经验收,土建结构质量良好,全部工程质量合格.
其中15项单位工程评为优良,优良率63,48%。设备安装全部合格,优良率96、56%。综合调试达到设计指标,千级
以上净化系统调试一下次成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建成后,在我国半导体科技发展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研制出我国第一只锗晶体管,硅平面晶体管,固体组件;第一根锗单晶,硅单晶,砷化镓单晶;设计制造出第一台硅单晶炉,区熔炉……。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科技保证。
目前,半导体所已成为我国开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为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为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证;为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的相互交流和实验研究提供平台。半导体所已成为引领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的火车头。
(上图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本文内容来源于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历史资料)
编辑: 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