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参加拍摄纪录片《鹰厦铁路》的感受

  《鹰厦铁路》纪录片明天晚上在福建东南卫视播出,电视台约我写一篇参拍体会,这是器重我啊。于我,又是一次宣传铁道兵的机会。

  日子过得记不清时间了,是初夏吧,穿短袖衫,我接到福建东南卫视雷彩霞编导的电话,希望能够提供铁道兵修建鹰厦铁路的文献史料。

  开心,省电视台,在全国影响力靠前的东南卫视,拍摄上下集100分钟的纪录片,上集修建铁路,下集铁路运输,是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片!

  一如既往,无条件地协助、支持。

  在我的收藏中,从早期清一色的铁道兵,到后来不断扩展的党史、军事等包罗万象的纸品。堆积如山,没有分类,翻箱倒柜,汗流浃背搜寻数日。喜欢的事就不苦。

为卫视提供的部分资料。

  铁道兵参加战争、建设铁路。鹰厦铁路、黎湛铁路因为修建早,几乎是前后脚同时修建;加之王震司令员特别重视宣传工作,拍摄电影、出版图书等,留存的文物资料在铁道兵承建的重大工程中,相对比较多。这也是纪录片摄制组和我的幸运吧。我大概提交了几十件有关鹰厦铁路的书籍、画册、图片、杂项等。

  第一次采访在铁道兵纪念馆,摄制组十几位同志悉数到场,提问的范围比较广。我所了解的概况,重点工程,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倾囊倒箧。编导们对“面试”还算满意吧,应该是制片人叶闽武说“金句频出”,编导高艳阳说“您是有情怀的人”,总撰稿孙原特别关心建设者的牺牲,需要数据和故事,感念前人功德。远在福州的雷彩霞编导及时给我发了现场接受采访美呆呆的照片,表扬我。

在铁道兵纪念馆第一次接受东南卫视采访。

  除了史料以外,还有同等重要的是采访当年参加鹰厦铁路建设的铁道兵。

  鹰厦铁路于1955年至1956年建设,迄今近70年,当年的铁道兵大部分已不在人世,尚健在的已是耄耋之年。像大海捞针一样地寻访采访对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编导的指导下,我的公众号发表《纪录片《鹰厦铁路》征集铁道兵故事》,意在获得采访对象信息。数十万铁道兵分布全国各地,但“铁道兵”这三个字如同一面旗帜,在互联网时代,一有呼唤便如同听到集合号,迅疾列队结集。

  仅几天时间,卫视的雷彩霞编导,我的公众号留言,以及个人微信,就有几十人参与,或自荐,或提供人选;有老铁道兵,也有铁二代,全国四面八方皆有人选。这是铁道兵与生俱来的集体荣誉感,当然也有东南卫视的感召力。

  在我家附近的长峰宾馆,我与卫视王玉仁编导对接。我将收集的采访对象名单及联系方式呈交,并尽可能将所熟悉的对象介绍。而后,卫视的编导们一一电话联系、沟通,又兵分几路,马不停蹄奔赴广州、大连、太原、成都等省市采访。这背后的艰辛,非亲历者不能想象,我以为是太不容易啦!

  我接受过央视、凤凰卫视等电视媒体采访,主要在室内。《鹰厦铁路》我为主述人,其中拍摄少量我收藏资料的镜头。到潘家园旧书市场,虽然今不如昔没有往日繁华,但毕竟还是市场。我惊奇又惊叹,拍我逛地摊,摄影师在我前面几步远退着走,他紧盯摄像机,眼睛“左顾右盼”、且还要闪电的速度看身后的人。我第一次知道“眼光六路”确有其事,那一刻我真感动。在我所住的大院,要拍一段我骑自行车淘书的“情景再现”。我还不知道纪录片中是非选用了所拍摄的镜头,或是几秒,但却拍了我来来回回骑自行车几十分钟。我的前面、身后,以至自行车上也绑扎了摄像头。也是福建人的冰心大师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7月,我赴福建,由厦门至武夷山,本来计划中到福州,时间一周,因台风和家中事务,我8天即告返京。

摄制组穿行在千山万壑。

  15人组成的摄制组,2辆车,3台摄影机,一架无人机,阵容之大,我是首度见识。由南至北,主要拍摄鹰厦铁路5处重要“景观”,也是当年最重要的工程:厦门海堤、戴云山大爆破、宫子湾大填方、大禾山隧道,永安烈士陵园等。

  鹰厦铁路是铁道兵抗美援朝凯旋回国后抢建——与黎湛铁路几乎同时开工的一条战备铁路,当时为解放台湾,防止蒋政权反攻大陆,发展东南沿海经济,十万铁道兵与福建人民披星戴月、艰苦奋战,仅22个月就建成近700公里的铁路,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这条铁路对于巩固东南海防,发展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铁道兵第5师部队奋战235个日夜,提前118天于1956年2月胜利打通大禾山隧道。 #FormatImgID_5#

宫子弯大填方,工程艰巨,铲掉4座山头,填平3处深谷,计填土47万立方米,是铁路建设中少有的移山填谷工程。宫子弯大填方,工程艰巨,铲掉4座山头,填平3处深谷,计填土47万立方米,是铁路建设中少有的移山填谷工程。

  吃水不忘挖井人。福建人民感恩建设“功勋铁路”的铁道兵,大地矗立烈士纪念碑,英名载入地方史志,烈士陵园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省委宣传部、省广播影视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鹰厦铁路》纪录片,向国庆献礼。在拍摄过程中,我时常感受到编导人员的较真,不止一次从多位同志口中听到“这是献礼片”。

  《鹰厦铁路》脚本上集我读过。钦佩在极短的时间,写出有高度、有温度,宏观大气滂沱,微观催人泪下,将铁道兵波澜壮阔、流血牺牲的功绩及精神浓缩于这条与福建人民息息相关的铁路。执笔的是年轻女将雷彩霞、高艳阳,“提升”纪录片水准的是青年才俊制片人叶闽武和成就卓著的副台长孙原。

  我与当地铁路文物收藏家蒋明生先生漫步厦门海堤遗址,瞻仰“移山填海”纪念碑。到永安烈士陵园向铁道兵烈士献花,走访地方史志专业人士,缅怀铁道兵的伟绩。在戴云山、宫子湾、大禾山隧道,抚今追昔,遥想风云激荡、激情燃烧的建设工地,红旗招展,战歌嘹亮,金戈铁马炮声隆,一次次热血沸腾。尤其是与率队修建大禾山隧道的铁道兵五师师长罗崇富的公主罗玉蓉步入沧桑的隧道,罗大姐一句“爸爸,我来了”动人心魄,经久难忘。

摄制组与厦门铁路票证收藏家蒋明生(前排右二)在移山填海纪念碑前合影。

  纪录片除重要工程、人物、景点的策划、采访、拍摄外,很具匠心的是安排我拜访当地铁路文物收藏家、83岁高龄的蒋明生先生。他收藏的数以万计张票证,见证了鹰厦铁路的诞生、发展,以及铁道兵的劳苦功高。这是纪录片外延的扩展,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铁路的热爱、对铁道兵的怀念。一个情节的设计,增加了片子的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情怀。

  我与摄制组朝夕相伴的日子,常常感叹:这比写作难多了!

  人们称“蒋哥”的编导,一个镜头常常反复拍数次,对我的一颦一笑都提出具体要求,细致到应当以某个手指点数纪念碑的烈士名字。高艳阳是领队,个头不高,言语不多,有威信,指挥若定。每到一拍摄地点,她事先都与我做足“功课”,拍摄行如流水、顺顺当当。

一举一动都在摄像机中。 #FormatImgID_8#

“蒋哥”(左)给我说“台词”。

  特别感谢摄制组的全体同志——编导、司机等,对我的尊重、无微不至的关心。全程一位电视台实习的林姑娘照顾我这位老年人,出门打伞,吃饭敲门提醒,就餐消毒碗筷,一路拍照,还有个人的情义“梅老师吃冰淇淋吗”……

  福建,我第二次到访;鹰厦铁路首访。出外旅行,乘坐汽车,公路常常与铁路相依相伴,在车上能眺望铁路和火车。但鹰厦铁路,藏在大山中,只有车子行驶到近前,才目睹路基、桥隧。福建夏天酷热,出门拍摄一般赶早,以避炎阳,即便如此,晚上洗漱,脸上还是火辣辣的疼。福建濒海,夏季台风、雨水多,因此拍摄休工一天……以上种种情景,随时随地都会触碰我的心,让我感同身受近70年前铁道兵前辈抢建铁路的受苦受难。满目茂密的树林、植被,当年以“抢修的精神、战斗的姿态”修建的铁路,多少牺牲的英烈散葬沿线,有的尚未迁入烈士陵园,他们的遗骸在哪里?拍摄间隙,我探访村民,不禁潸然泪下……

#FormatImgID_9# 拜谒永安烈士陵园,其中安葬了19名铁道兵烈士。

  还有两个小事,以“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来称赞东南卫视的工作作风,以及“拍摄《鹰厦铁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进入最后审阅阶段,对于片子中一位人物“朱忠节”的照片是否其本人没有把握。雷彩霞向我征询,我也立即向多位老前辈求证。一向热情助人的爆破专家何广沂将照片发给朱忠节之子朱晓云。本来事情迎刃而解了,却没有想到,通过交流,编导们不舍得错过为片子增光添彩的机会,又兴师众动采访、补拍了朱晓云。

  上一周,叶闽武要给我颁发拍摄《鹰厦铁路》聘书,他住在东郊,我住西郊。为发一个“牌”,要穿过北京城,太认真、太辛苦了——快递给我不行吗?我建议到我的“福地”潘家园旧书市场。叶导7点多到啦,笑模笑样,相拥,双双捧“金光闪闪”的聘书合影。

  ……

在京拍摄抗美援朝老战士浦大铨。

《鹰厦铁路》执行总导演叶闽武到潘家园旧书市场为我颁发顾问聘书。

  《鹰厦铁路》执行总导演

  神州处处,有铁路的地方,就有铁道兵的足迹;有汽笛的地方,就有铁道兵的英灵。感谢铁道兵战友,感恩福建人民,致敬东南卫视的朋友们,在举国欢庆“国庆节”的时候,你们‌念兹在兹,纪念为共和国建设,为八闽大地奉献青春与热血的英雄铁道兵。他们已远去了吗?没有,他们就在眼前——再现铁道兵风采的《鹰厦铁路》就要播放啊!

  铁道兵的功勋高如山,我为铁道兵供奉一朵小花……
                                                                

                                                                                在戴云山大爆破旧址。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