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碗的故事



 
        我们每天都得与碗打交道,关于碗,也是故事多多。
        碗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无从考究,从考古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用泥质陶制成的碗,形状大小跟现在的碗相同,只是材质有差别而已。
        碗,有饭碗、汤碗、菜碗、茶碗等等;我国的制碗技术,不管是民窑、还是官窑,烧出来的碗,都在世界领先,尤其江西景德镇的瓷碗更是驰名中外,遍布世界。特别是那古董市场,一个兰花碗,可以拍卖得千万以上。
        最令人寒心的碗,是旧社会穷人“要饭”的碗。穿着破烂.手拿破碗的叫花子穷人,挨家挨户,把破碗伸在主人面前:面带忧伤,无力的呻吟:“行行好,给口吃的吧,给口吃的吧”……
        最温馨的是,过年全家大团圆的时候,母亲做的那“八大碗”,丰盛的年夜饭,一清早就要开始准备,杀鸡,破鱼,特别是那一大碗“膀腿”肉,提前要预定好猪的前腿肉,切成5斤左右圆圆的猪膀腿。收拾干净后先煮熟,然后放擦菜子(类似梅干菜)和调料,用一个超大的碗盛着,放到蒸笼里蒸,蒸得稀发,吃起来香喷喷的又不油腻。敬父母,敬兄弟姐妹,互相夹着猪膀肉你敬我,我敬他,体现一家过年其乐融融、和谐幸福的情景。
        我使用过的大饭碗,是当十几年铁道兵时吃饭的碗,毫不夸张的说,饭碗有小洗脸盆那么大,搪瓷的。当铁道兵的战友们,大都日夜奋斗在施工现场,饭有时候就在隧道工地、桥墩上面、铺架现场吃,饭菜汤就盛在这个大碗里,来不及或者没水洗涤身上脸上的灰尘油腻,端着饭碗、蹲在地上,吃着伴有风沙(刮大风时)的饭菜。流着辛劳的汗水,咽下那伴有灰尘的饭菜,为了部队建设,为了祖国建设,为了祖国安宁,这就是叶剑英元帅赞叹铁道兵的“风餐露宿”。
        我小时候看到最多的现象,不管北方还是南方,乡里乡亲,特别年纪大一点长辈,最喜欢夹点菜,端着饭碗,饭碗式样多多,大小不一,各自蹲在家门口吃饭,有时还三五成堆的一起吃,边吃边聊天,聊聊家常事,聊聊农作物。感谢共产党、毛主席,有饭吃了,碗里也隔三差五的有荤菜了,单纯的农民兄弟,觉得天是蓝的,世界是美好的。
        最使人留恋的是“铁饭碗”。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工人当家作主人。人们通过读书上技校、上大学、或招工、或顶替退休父母的多条渠道,招工了,吃国家粮了,农专非了,有工资、有住房、有政治地位,这个“碗”就称之为人人羡慕的“金饭碗”。而且,只要不是犯法坐牢,这个“铁饭碗”就可以端到退休。工人们有个这个铁饭碗,就安心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得在“砸三铁”的过程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阵痛”,工人们“铁”饭碗没有了,优胜劣汰、下岗失业的现象就来了,当时人们还怨声载道,好在党和政府及时发现前进中的问题。又实施了下岗再就业的政策。人们又开始有了新的”饭碗”,养家糊口就有了着落。
        在当下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国富民强了,中国梦在努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了,碗里的饭菜丰富多彩,山珍海味,鸡肉鱼都有,吃出营养来,吃出健康来,就成了碗的欢歌笑语。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