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抗俘纪念馆【 原创 】
陶玉和
分享去过的博物馆
这是首本抗日战俘写真,是抗日文物收藏家樊建川先生在他建立中国民间最大的抗战系列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之“不屈抗俘纪念馆”时,对收集到的大量日军当年所拍摄的照片、相关资料、实物,进行查证、思考后编写而成,填补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樊建川先生说,“抗俘”这个名词是他特意“生造”的,专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不幸落入日寇魔掌的 战士。他的父亲和岳父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士,自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11年,但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抗俘”的悲悯、尊重和崇敬,他建这个馆就是要为 这些不幸和不屈的人们抗辩,为他们讨回历史的公道和人格尊严。
《 抗俘展馆》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影像,再现了沉寂数十载的抗日战俘们不为人知的悲惨命运,是对暴敌的鞭挞,对国殇的祭奠,也是对民族精神的讴歌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它更新了传统的论理观念,不仅描述了被俘后英勇牺牲的抗日烈士,还大量描绘了至今下落不明的普通战俘的处境。透过这些描绘,使人们强烈地感觉到,他们中的大部分,无疑也是抗日英雄。
“抗俘”一词是樊建川提出的,唯有此词,能传达其形象,能意会其魂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俘虏是低下、屈辱、怯懦、可怜的混合代名词。因为你是瓦全者,因为你既未成功,也未成仁。(也称:抗日不屈战俘)
抗战中战死疆场的百万将士享受烈士荣光。
抗战中负伤挂彩的百万将士享受壮士荣光。
抗战中被俘的将士呢?他们的总数目也应是在百万以上。他们慷慨从军出征了,他们上阵英勇与敌搏杀了,他们身不由己被日军俘虏了。这时,人们往往忽视或漠视他们。当时,许多部队甚至不愿统计他们,不愿上报本部被俘官兵数目。
抗俘身受三重痛苦:敌方的残暴杀戮和残酷折磨,我方的深重鄙视和入骨误解,已方的无休自责和无穷懊悔。三重苦难,一重沉于一重,如影相随,让抗俘生不如死,死沉深海。
抗俘为拯救国家坠入地狱,久久地隐入历史和时间的黑洞。
抗日英雄赵一曼最后的照片及写给儿子的遗书。
版面图片限量,更多内容请关注美篇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