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郝海栋:吃食堂报告

  

 

郝海栋:吃食堂报告
 

  梅梓祥导读:

  几天前,郝海栋将一张他与我的合影照片发给我。我给他打电话,想起退休时看过他写的一篇关于“食堂”的文章,就想在公众号发。

  我做编辑38年,编文艺副刊,相识的作者数以千计吧,要认真回忆写写也是一本小书呢!

  海栋,我对他印象比较深。

  他到报社轮训学习过,一个老实人。

  他在单位机关工会工作,是部门领导。有一年,大学毕业生入职,他让我推荐几本铁道兵读物。我给他寄了几本铁道兵优秀散文选集《情漫山河》。电话交流时,他告诉我,要举行一个赠书仪式,书少,规定大家轮着看、几个月后再上交,来年发给新分来的大学生。这么重视铁道兵!我比较激动,就又捐赠了几本。

  说起来是揭自个儿短。赠书不久,海栋所在的单位举办新闻报道学习班,我去讲课。海栋将给大学生赠书的照片让我看,表示谢意。他陪我逛太原市容,为我拍照。印象中,他讲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很关心、照顾。海栋一官半职,我离开他单位,他也没有对我的“捐赠”回馈丁点礼物。

  我退休之后,在朋友圈转发我文章的朋友(作者)由盛而衰,渐趋减少,但海栋一直转发我的文章,可能是转发最多也是最持久的。后来,他不发或是很少发朋友圈了。这次通话,他说是家人劝阻他不发朋友圈,怕他受累云云。不过,他偶尔发几篇,我的文章也在其中,并点评三言两语。

  他写的《吃食堂报告》,文字简练,记叙学生时代、参加工作后就餐食堂的种种形状。个人经历,年代变迁,食堂伙食在变化,建筑队伍对员工生活的重视,是一篇朴实、真实,有人性味的美文。

  今天转发,以纪念海栋与我的友谊。
 

  我和郝海栋(右)。
 

  吃食堂报告

  郝海栋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能有这样经历的人,八成都是经常吃食堂的人。我从12岁开始,就过上了吃食堂这样的“好日子”。

  在1987年的小学毕业会考中,我名列平遥县襄垣乡学区第一名。那一年,恰好平遥中学面向全县各乡镇招收一批自费初中生,老师们都推荐我去平遥中学读书,父亲咬了咬牙,向他的好哥们借了三年共400元的学费,我如愿进入县城最好的学校,开启了吃食堂的美好生活。

  平遥中学的食堂很大,来食堂吃饭的人也特别多,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那个时候,我身高只有1.45米,手拿两个饭缸,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打饭一席之地绝非易事,挤不过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就只好耐心等,等人少了再排队打饭。

  那个时候玉米窝窝头、机器面什么的几乎天天都有。平遥中学偌大一个食堂居然没有任何桌椅,大家都蹲在地上吃,三人一伙,五人一圈,吃的也特别快,尽管那个时候买饭票也并不便宜,但依然有人把饭菜倒在地上,食堂有一位哑巴阿姨,每次用餐时间,她都拎着一只看着脏兮兮的铁桶,捡拾学生们丢弃的饭菜。初中三年,食堂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进,就是那样的粗茶淡饭,我的身高居然还增加了20厘米。

  中考决定着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农村娃的未来。我们平遥中学四个初中班,我的中考成绩名列前茅。1990年,我考上了省重点中专山西省建筑工程学校。学校有近4000名同学,食堂着实很大、很敞亮,光打饭口就有20多个,餐厅里有4人一桌的钢制餐桌,还有不少空地,有蹲着吃饭习惯的同学就蹲在地上吃饭,符合“蹲着吃饱,站起来正好”的养生智慧。毕竟是省城的学校,毕竟是各地最优秀的学生,食堂秩序很好。当然,也需要学生会干部天天维持。身为校学生会主席,我每天都要带着生活部的干部们在食堂执勤,维持打饭秩序。学校的饭菜还是很不错的,素三样、肉三样、小酥肉什么的要啥都有,点啥给啥,舍得花钱就成。尽管如此,家里有钱的同学还是经常会到小卖部买点更好吃的。这四年,我的身高又长了10厘米,逐渐定型到1.75米。

  1994年7月,铁道部第十七工程局建筑工程处派人把我从学校接到了处机关报到,19岁的我正式参加工作,随即来到了位于清徐县清泉湖度假村的“三国演义城”工地,分给我的任务是光大别墅群的技术、现场管理。

  因为常住工地的只有我一个人,我的一日三餐就全在施工队的工地食堂进行。快到饭点的时候,工人师傅们都排起了长队,我不搞特殊,也排在队列中。更多的人都是拿着比较大一点的盆子打饭的,我的饭盆也不小,舀菜的师傅经常会给我多打两片肉,尽管肉很稀少,但饭菜的味道还是蛮不错的。有的时候还会蒸包子或者炸油条改善生活。工地的饭菜总有吃腻的时候,我便会自己煮一两包方便面吃,或者买上二两猪头肉,就着花生米,在湖边喝一点小酒。因为是跟着施工队了,总是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加班结束后,工地上的小头头就会和加班的大家伙坐到一起喝酒庆祝,我也常常融入其中。

  这样的工地生涯并不长,我被调回处党委办公室,负责新闻报道工作,为了更快熟悉业务,上级宣传部安排我去《中国铁道建筑报》助勤,一直住在招待所的地下房间,一间住4个人,几乎天天都有新人来、旧人走,很不安全。一位老师建议我住在办公室,并借我一张钢丝折叠床,这就是我临时的家。一开始我在一楼的对外餐厅用餐,贵的不要不要的,老师又帮我联系,买到了职工餐厅的饭卡。这个职工食堂的伙食也是很奢侈了,真的像生活在了天堂。

  作为建筑业,特别施工企业,工地的食堂还是一直在改善的。那是1997年,我们承担了山西省国家税务局业务综合楼工程,这是一栋32层、地下二层的高层建筑,一个包工包料的工程。我们一开始的伙食就安排在了施工队,经历几天小炒,就改成四菜一汤了。菜都盛在大盆里,围在一起就着吃。有的时候,大师傅不高兴了,就不做那么多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依然把这项工程干成了“鲁班奖”工程。这期间,无论是基础完工、主体完工还是工程验收、项目领导都会在当天安排我们去酒店会餐,以示庆祝节点工期,这也是所有工程施工管理的惯例。

  曾经有一长段时期,我被任命为公司文明办主任,经常要到集团公司帮忙。每年一次的书法美术摄影展,成为集团公司年度系列工作会的一大看点。来自各单位的宣传干部要完成作品收集、筛选、布展、写标签、评奖等工作。集团公司宣传部为大伙安排了工作餐,更多的时候都是去集团公司食堂吃自助餐。食堂也很大,都有餐桌,关键是菜品相当的丰富,热菜、凉菜、汤、水果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在这里用餐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后来,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各个工地都建起了活动板房。由于是清包工,项目人员配置都不少,拥有了自己的食堂,厨师班组是项目聘请的,食堂物资都是项目购置的,每到饭点,厨师把米面主食、菜、汤等等倒入保温大餐盘,职工们排队打饭,不够吃的再去打。项目食堂都根据实际和职工的愿望,定制了“一周食谱”,每周轮回一次,到一个月的时候再定制下个月的“一周食谱”,让饭菜常换常新,让更多的职工都吃上可口合胃的热饭菜。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一直沿用病号加餐、节日聚餐、生日会餐的传统做法,让职工有“如家”的感觉。还有不少项目推出了特色菜,成为保留菜。近六年来,我们公司工会还要组织各项目评选“职工满意好食堂”,每一个项目都要展示连续7天的一日三餐,展示两个月的“一周食谱”,还要展示各个项目的特色菜肴,所有的影像资料都要公开给全公司的干部职工,最终对评为“职工满意好食堂”的项目食堂给予物资补助。

  这期间,我作为工会企业文化标准化办公室主任,经常要出差到新开工地,策划项目企业文化展示内容。新成立的项目,很多临时建筑还没有完善,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的,往往是在外面买着吃。由于只能住在酒店,自助早餐就成了我的最爱,每次我都要吃的饱饱的,这样就不用担心中午被饿着了。酒店的自助餐,各酒店有各酒店的档次,除了提前布置好的餐饮食品可以自主取用,还设有点餐服务,什么馄饨、面条、米线之类的,各取所需。这样的自助餐,全靠自觉,浪费并不多见,即便打多了点,也不会遭遇罚款和谴责。

  岗位调整为专职工会干部四五年了,基本上都不怎么出差了,每天都老老实实坐机关。孩子上学的时候,每天都要给孩子做早餐,家里的早餐来不及吃就要赶着上班。因此,早餐基本上都在建筑科技大厦食堂享用。前不久,食堂进行了自助餐改革,虽然伙食标准提高了,但菜品很丰富,职工选择的余地大了很多。食堂采取了一项措施,就是限制主菜,每餐的第一道主菜都由工作人员给职工餐盘里打,虽然有点不像自助餐,但已经很不错了,职工爱吃哪一个就多打一点,不爱吃的就少打,或者不打,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浪费。

  民以食为天,吃食堂是很多人迫不得已的办法,一个单位就和一个家庭一样,食堂的正常运作,决定着项目的生命周期,只要有人正常吃食堂,这个单位就能正常发展,并获得该有的效益。但愿每一个吃食堂的职工都能吃出佳肴的美味,吃出菜品的风味,吃出中国铁建人的品位。
 

图片

  郝海栋向大学生赠书。
 

图片

  我与中铁十七局建筑公司党群部门部分员工合影。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