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战友故事会★2025-19

女兵故事

【编者按:女兵,美丽的天使,圣洁的女神。她们有战士的豪气、刚毅,也有姑娘的温柔、美丽;是绚丽花朵,绽放在绿色的军营里。尤其是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她们披着血染的风采,坚强,勇敢,鲜艳,灿烂……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从广州军区第一通信总站长话连,临时抽调13名女兵组成话务分队,配属加强到通信团,实施一号总机的通信保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一号总机荣立集体三等功;5人立个人三等功,8人获嘉奖。她们身上有许多精彩故事,请听她们的讲述】

 

            默默地告别

      ——通信女兵的参战回忆

              (讲述/王小丽 )

    我叫王小丽,1971年入伍,那年15岁,1975年入党,1976年任广州军区第一通信总站长话连分队长,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配合军区通信团保障有线电话通信,担任前指总机话务员。

通信兵,是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是作战指挥及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自卫还击战斗打响之前,那阵子战区还静悄悄,通信兵打前站先行,我们就上去了。1978年12月13日,连长把我叫到连部,对我说:“成立前指1号总机,王分队长,你带四个女兵,到军区前指,你们的任务是保障广州军区战区有线电话的通信联络。”情况紧急,我们没来得及写血书写遗书,也没有把家庭通信地址留条放入战备包内(一旦牺牲,组织上会把烈士遗物递送家庭)。接到参战去前指组建1号总机的命令,我很兴奋,傻愣愣的没多想,欣然带着4名女兵话务员当天前往前指报到,编入广州军区通信团的战斗序列。我们5个女兵是第一批到达前指的,在周围一群一群一队一队的男兵队伍中,相当耀眼,通信团男兵赞美我们是“五朵军花”, 因都看过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亲切地称我们“五朵金花”。

    1978年12月14日21时正,广州军区通信团车队编队向前线开进,我们先期编入通信团的5名女兵随队出发,开向广西边境。当车队穿行在广州市的一条街时,电影院正散场,道路两旁站满了围观的群众。透过通信车的小窗往外看,只见一个青年用手逐一点数经过的车辆,数到我乘的这辆车时大声说:“第106辆”。我们车后还有一辆车,所以我知道车辆总数是107辆。事后我问过很多人都答不上来车辆总数。这么多军车同时开进,群众心里有数了:这回可真的要打大仗了……

    车队途经佛山,我心里一揪,我的家在这里啊!突然想家了,想爸爸妈妈了。家里有电话座机,可我不能给爸妈打电话,不能泄露前往前线的信息。虽然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但真的要上战场了,脑子空空的,没有思想准备。我蹲在闷罐车里瞎想,忽的脑中闪出一个念头,这打仗打仗,炮弹不长眼晴……我该不会牺牲回不了家了吧?我朝着家的方向,默默地向爸爸妈妈告别,心想这上战场的,俺说什么也决不能当孬种!

    途中夜宿,在钦州一所农村学校的礼堂里睡地铺,几个女兵睡一边,几百个男兵睡另一边。那个夜晚,我们忽然有了从来没有过的一种奇特的感受:我听到了几百个男兵此起彼伏打呼噜的声音,似为走向战场而奏响的军旅交响乐,震天动地的。

    三天急行军,部队到达目的地:广西青山。我举目望去,空旷的山坳,没有工作的机房,没有住宿的营房,没有食堂,没有女厕所,没女洗澡间,条件非常艰苦。当时青山战备坑道里只有载波设备,没有电话机台,我们女兵就在通信团的野战通信车上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配合开通坑道大总机。通信车停在坑道口,夜里环顾四周漆黑一片,这哪有广州“娘家”—— 我们原部队通信总站的工作环境好啊,忽然转场来到这山坳里着实不太适应,且仅只我们五个女兵,不由的心弦紧绷。我再三叮嘱女兵们,值夜班的时候一定要把车们关好,因为夜里我曾看见树林间闪烁出绿光,有野兽出没。

    通信团的野战通信车上130门的电话容量,与整个广州军区前线战区无法匹配服务,必须开通大机台,时间十分紧迫。记得那天我正在坑道机台上紧张的标写电话门位号码,忽然觉得身后有人,回头一看,是军区参谋长周德礼。我因手上正忙,对周参谋长只是点了一下头,连站都没站起来,就继续干手上的工作,现在想来极不礼貌,可当时真的是被逼到分分秒秒必争的境地。在坑道里开设大型总机,需要拉一根大容量电缆,指挥部紧急调来一盘大电缆线,通信部周桂部长指示,一定要按时把电缆线架上架通。通信团的连长派来几个男兵拉线,从坑道外的树林里将这根电缆线架设到坑道内总机室,一位男兵太紧张,举着一把大刀去砍架电缆线的树叉,用力过猛,结果一刀砍下去把电缆线给砍断了,他人也摔了个嘴啃泥。临战出这样的事故,周桂部长十分生气。连长立即命令连队李技师紧急抢修,李技师是1959年入伍的老兵,作风过硬技术好,连夜将电缆的断线,一对一对的连接,一对一对的校对,一对一对的试话,熬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将电缆架设到了坑道机房总机端口,前指1号总机按时试通成功。我在写参战回忆录时,曾向通信团那位连长打听,当年失误砍断电缆的那位战士后来怎么样了?连长说那位战士工作十分努力,决心将功补过,经过考察,符合规定从档案里拿出了那份处分书,那位老李技师立了二等功。

    1号大总机开通的那一天,我接到一份保密文件,打开一看,里面是广州军区战区参战部队的临时代号、番号,共2000多个。周桂部长命令我:“必须背熟记清,明天开始启用”。以前在通信总站长话连时,上机前要背熟用户代号、号码(均系各大单位和各级首长的专线),有十天半月的时间,现在是仗马上要开打了,必须一夜背熟,到了秒秒必争的时候了。几位女兵,连夜背记,却发现这批代号并不按常规编排,背记起来十分吃力。平时部队代号番号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战时编制的代号增加了许多特殊因素。我们接受的是战斗任务,如同听到冲锋号声,岂能遇难退缩?用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投入这场战斗,必须啃下了这个硬骨头!那时候我24岁,精力旺盛,头脑清醒,当晚,我们都没有睡,精神百倍,将所有代号记得滚瓜烂熟。第二天清晨按时开机,按照战区的新代号接转电话,已经得心应手了。真的,高压状态下往往能激发调动人的潜能,男兵在前线冲锋陷阵,拼的是真枪实弹,勇敢杀敌;而我们,女电话兵战斗的阵地在总机旁,拼的是最强大脑,拼的是有及时掌握全战区布阵动态情况和接转电话迅速、准确的能力。开战以后陆续又从通信一总站增调来8人,共13名女兵在前指担任有线电话总机话务员,“五朵金花”成了“十三朵战地军花”。

    参战时,13名女兵中大部分有着8年以上的军龄,都是那个年代军区长话连的技术尖子。保障广州军区前指有线电话的通信联络,是我们前指1号总机的任务。到了前指我们才深有感触,老兵技术強,扛真功夫,真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飒飒!

    我们勇挑重担,精准快速地接转每一个电话,完成了战区有线通信联络保障任务,1号总机荣记集体三等功,我荣获个人三等功。回望成长经历,参战的227天当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2020年初讲,2023.3. 整理)

王小丽在前指进行手枪射击训练

 

2排握锦旗者为王小丽

 

上图集为王小丽在战场留影
 

上图为2017年王小丽(前排左1)与战友长沙重逢
 

以下图集为王小丽在2024.5.战友武汉聚会剪影

2024年5月王小丽(前排中)与战友参加老战友武汉聚会

 

照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