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寻梦酉阳桃花园



寻梦酉阳桃花源

  踏入酉阳桃花源景区,一座高耸的牌坊率先映入眼帘。牌坊上雕刻精美,古朴大气,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即将开启的神奇旅程。穿过牌坊,我的目光被一处摩崖石刻所吸引,上面刻有“桃花源”三个大字,这里应该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入口吧。眼前的洞穴仿佛蛰伏的巨兽,散发着幽邃的气息,令人既新奇又有些许神秘。


  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走进洞穴,瞬间被潮湿而阴凉的气息包裹。洞内光线昏暗,仅靠零星的灯光照明,脚下的路湿漉漉的,倒映着微弱的光。耳边传来泉水咕咕的流淌声,清脆的水滴声在寂静的洞穴中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首神秘乐章。我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洞穴的深邃与静谧,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向着未知的世界前行。

  大约步行了两百米,眼前突然一亮,洞口豁然开朗,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展现在眼前。只见土地平旷,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塘中,青嫩的荷叶在微风里漂浮晃动;清澈的池塘倒映着蓝天白云,波光粼粼;错落有致的房屋,白墙灰瓦,炊烟袅袅,掩映在翠竹之间,为了还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景象,设置了几处村落,靖节村、五柳村及隐逸村等,都坐落在山脚下的茂竹深处,宛如世外桃源。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流之上。走过小桥,右侧一泓桃花溪水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见底,溪底的鹅卵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光芒。溪畔,一座古朴的双沿亭阁静静伫立,亭台皂色框架,覆盖着青瓦,檐下挂着几盏乳色的灯笼,充满了古典韵味。相传当年渔人正是在此处询问路径,从而发现了这片世外桃源,于是,便有了传说中的“问津亭”。站在亭中,望着潺潺的溪水,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渔人在此驻足时的那份惊喜。雾气紧贴着水面氤氲弥漫,溪畔泊着一叶孤舟,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仿佛在等待着有缘人,带他们去探寻这片世外桃源深处的秘密。

  侧身见一柴门,推门进去,原来是一个演艺广场,一排排让游客观看演出的小竹椅,整齐摆放在舞台前,刚听到的锣鼓音响便是从这儿传出,一场少数民族的摆手舞让姑娘们跳的汗流浃背。

  溪流两旁,桃树沿着河岸 “夹岸” 而生,树林绵延 “数百步” 之长。此时虽已过了桃花盛开的季节,但枝叶依旧繁茂,郁郁葱葱。漫步在桃林之中,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脚下的泥土散发着芬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置身于酉阳桃花源,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沉浸在这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之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诗意与故事,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继续前行,于山的一隅,一间草庐悄然隐匿于葱郁草木之间,名曰“躬耕园”。草庐质朴无华,与周围景色浑然相融,恰似自然孕育而生。庐前有一畦园圃,绿油油的青菜长势不错,五棵柳树的枝条摇曳于微风之中,为这片清幽之地增添了几分灵动生机。轻推柴扉,屋内陈设简洁,一桌一椅,一笔一砚,镌刻着岁月的斑驳痕迹,令人不禁遥想,陶公曾在此隐居,悠然享受山水间的静谧时光。

  绕过草庐跨过溪流,沿阶蛇行是两栋吊脚廊楼,柱子上挂有几幅书法,想来应是文人墨客们会聚于此,或吟诗赋词,或把酒言欢,或煮茶论道吧。

  沿山势上行有一溶洞,名唤“太古洞”,据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文化,大量烧毁六国史书、坑杀六国儒生,史称焚书坑儒。暴政之下,一群咸阳儒生被迫背负诗书,携妻带子,经汉中、出剑门,循嘉陵、长江、乌江,辗转来此绝境,将商周经典古籍藏于洞中石室,难怪路边有几间汉人秦时的茅草房。

  走到这儿,闻得飞瀑咆哮,溪流淙淙,却空山不见水。沿途栏杆上挂满了红色的祈福丝带,在这葱茏碧绿中尤为突出,这也是久负盛名的“清涧流红”。其洞穴地势颇高,虽设有台阶,无奈我年事已高,终是无力攀登,徒留遗憾。


  草庐近旁,便是“陶公祠”,祠内供奉着陶渊明的雕像,四周陈列着诸多名人留下的墨宝。走出祠堂,便能看见竹藤编织铺与土法染布坊,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此展露无遗。

  就在为这世外桃源的景色惊叹时,不觉间已经走到了景区出口,虽然游览时间不长,但已感受到当年陶公挥毫写下《桃花源记》时的心境,尘世的浮躁与郁闷顿时飘散在空中,此时此刻,顿感时光柔软,岁月静好。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