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铁道兵,
光荣的地铁任务
——写在北京首条地铁建设六十周年之际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铁道兵修建北京地铁60周年
作者:孙树林
由我们铁道兵战士亲手修建的,苹果园至北京站的首都北京第一条地下铁道,从1965年“七一”开工,到现在整整六十年过去了。从1969年9月完工试通车,到现在也56年了。从工程质量和运营安全性上,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可称得上是过得硬的地铁。今天,当我乘坐四通八达的北京地下轨道交通时,尤其是乘坐六十年前我们铁道兵战士亲手修建的北京最早的地铁时,当铁道兵的光荣感和担负修建北京首条地铁的光荣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我们参加修建北京地铁的部队,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铁道兵部队。可以说,光荣的队伍,干就了光荣的工程。
据我在1964年初当四连文书时,老文书交给我厚厚的一本连史记载,我们四连是铁道兵三师十二团所属的一个连队。铁三师包括我们十二团,是由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发展起来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从解放战争时期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完成了大量铁路抢修抢建任务。解放战争中,仗打到哪儿,铁路就抢修到哪儿。在朝鲜战场,被称为“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和平时期,先后参加了鹰厦铁路和东北林区铁路的修建。鹰厦铁路建设中移山填海的精神和东北林区铁路修建中,勇闯“高寒禁区的精神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面前无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铁道兵战士,奋勇向前。
我们这个团奉命从东北大兴安岭调往北京后,扩编成了铁十二师的57和58两个团。本文所讲故事系我所在的57团。
北京最早的地铁一、二期工程是毛主席、党中央批准修建的重要战备工程。在修建北京地铁中,充分展现和发扬了我们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和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攻坚克难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体会,集中体现在克服两个“艰苦”,即施工中的艰苦和生活中的艰苦。

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965年7月1日破土动工。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左3)、邓小平(左2)、彭真(左4)、李先念(左1)、罗瑞卿(左5)等参加开工典礼。
首先,讲克服施工中的艰苦。 北京地铁的修建,从始至终都是在克服一个个困难,奋力拼搏中进行的。实践有力地证明,我们铁道兵不仅会修地上的铁路,也会修地下的铁路。
对于长期修地上铁路的铁道兵来说,修建北京地下铁道还是第一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虽然,在1965年“七一”开工后的某一天,兵部组织我们观看过苏联和法国用盾构机钻洞修地铁的记录片,但我国当时沒有条件这样做。
在北京地铁修建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了毛主席关于“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的所谓“二,四”批示。成为修建北京地铁的指导方针。

北京地铁开工当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前排右2)在铁道兵司令李寿轩(前排右1)、副政治委员王集成(后排左1)陪同下,视察了参加地铁施工的的铁道兵部队。
修建地下比地上铁路不知复杂多少倍。没有干过,我们在干中学,学中干,硬是在干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打井降水的九连和打钢桩护坡的十四连,做到施工到哪里,他们打井降水到哪里,打桩护坡到哪里,被称为地铁建设的开路先锋。
土方开挖中,遇到不能放边坡的地方,为了保证土方开挖的进行和基坑旁建筑物的安全,往往需要打钢桩来护坡。打桩机昼夜不停地把一根根钢桩,打到需要护坡的地下。打桩机打钢桩叮当的清脆声,响彻了工地,响彻了京城。今天想起来,当年打钢桩的刺耳声音,听惯了这种声音的老北京人,恐怕还记忆犹新。
地铁第一期工程,东起北京站,沿古城墙西行,经前门,过长椿街北拐至复兴门,再向西经公主坟、苹果园至福寿岭,全长29.03公里。铁道兵第12师和铁道部地铁工程局、北京市建设局等单位担负施工。图为明挖后用钢筋混凝土灌筑的地铁隧洞。

参加施工的第12师部队,精心组织,科学运作,采用机械化开挖,加快了施工进度。
地铁工程要成洞,土方开挖和结构施工是关键。
1965年11月,我被提拔为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这年冬天到来年春天,我在工地政工组参加了施工现场的宣传。亲眼目睹了从玉泉路到永定路的这段工程,从土方开挖到结构成洞的施工过程。
那时,冬天的北京,凛冽的寒风夹杂着沙子,把整个工地刮得乌烟障气,沙子打在脸上针刺样痛。然而,基坑里干活的战士们,没有一个退缩。挖土机的隆隆声,拉土翻斗汽车的鸣笛声,人们劳动的号子声,响彻工地,响彻寒冷的天空。
夏天的炎热,加上基坑里浇注混凝土散发出的热气,使整个结构施工现场更加闷热。战士们干得汗流夹背,汗水从脸旁淌出。战士们常把自己修地铁吃的苦,与红军长征吃的苦来联想。他们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的老前辈。”“我们吃的这些苦,就算不了什么”。我们战士的胸怀何等的宽阔啊!
这就是我们的战士,冬冒严寒战风沙,夏顶烈日战酷暑,奋战在地铁工地的真实情景。西起苹果园,东至北京站的北京第一条地铁结构成洞,硬是在我们铁道兵战士手中,一延米一延米地向前推进。

施工部队日夜奋战,在北京站前修建地铁车站。
我之所以说北京地铁是光荣的任务,还体现在我们铁道兵战士,在施工中一丝不苟,严把质量关,把“精心施工”贯穿在工程施工中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中去,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用质量和安全上信得过形容首条地铁不过分。
地铁土方开挖施工中,有时遇到地下泥沙多,地下水排不尽,影响打混凝土垫层及后续施工时,战士们一边挖排水沟,一边用抽水机排水,争分夺秒抢时间。最后,终于战胜了泥沙,为结构施工赢得了时间。

采用深井泵及小离心泵降低地下水位的办法,为深挖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还亲眼看见玉泉路东那段结构施工中,战士们从打混凝土垫层做沥青防水,到绑扎钢筋、支模板,再到灌注底板混凝土,每一步都严格按图纸设计进行施工,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当1969年9月,我们历经四年艰苦奋战,终于迎来了试通车的时候,人们欢呼着,跳跃着,表达心中无限的喜悦,庆祝我国第一条地铁建设成功!
之后,又经过我们铁十二师和新组建的铁十五师指战员历经十年的共同努力,于1979年完成了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即环线的施工任务。至此,北京地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停建前,全部完成了北京地铁一、二期的工程施工。
施工人员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于1969年9月20日,胜利完成北京站到古城间的地铁修建工程。1970年9月28日,古城至京西山区段建成通车。图为地铁前门站出口。
前面讲了,北京地铁建设克服两个“艰苦”,以上讲的是施工中的艰苦。那么,生活的艰苦怎样克服的呢?
战士们的生活,尽管与我们在东北大兴安岭修铁路时的生活条件比好多了,但各连队住帐蓬的情况没有改变。可以说,修了多少年地铁,我们的战士住了多少年帐蓬。
我们在东北大兴安岭林区,修了两年铁路,住了两年帐蓬,我们也都习惯了。然而,在首都北京,修地铁,住帐篷,比起在首都北京这个繁华城市来讲,战士的生活是艰苦些。尤其是有的连队帐蓬,就支在高楼大厦旁,当战士们看见闲暇时间北京的青年男女手拉手遛马路,引起战士思想上波动,甚至滋长了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思想。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他们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的艰苦奋斗精神,对稳定部队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铁道兵是工程部队,不论是修地上的铁路,还是修地下的铁路,常年在野外作业施工,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苦,对每个战士都是考验。
1971年1月15日,地铁开办临时运营,对外接待乘客。图为地铁前门站大厅。
每年新战士入伍,常产生“路走对了,门进错了”的想法,即认为“当兵的路走对了,进了铁道兵的门错了”。针对新战士的思想反映,部队不仅进行我军性质、宗旨、任务的教育,还要进行铁道兵“三荣”思想的教育,即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思想教育。不断端正战士的入伍动机,树立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
同时,部队文化体育活动的大力开展以及后勤保障、连队伙食的改善,对稳定部队思想,也起了很大作用。
艰苦的施工和艰苦的生活,磨炼了战士们的斗志,铸就了铁道兵光荣的优良作风,成就了北京地铁这项光荣而过硬的工程。
历经十五、六年地铁工程的施工,像一场接力赛,一批批铁道兵战士,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北京地铁,奉献给了首都建设!
六十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我们铁道兵战士,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把从未见过也从未干过的第一条北京地铁,终于建成并安全运营这么多年,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光荣啊!
当我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乘客和我闲聊时,讲到北京的地铁,我说,北京最早的地铁是我们铁道兵修的时,他们都伸出大拇指,称赞说,“你们是共和国的功臣啊!”我说,“功臣不敢当,我们铁道兵完成了党和毛主席交给我们修建北京地铁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应该的,也是我们的光荣”。
这就是我讲的光荣的铁道兵,光荣的地铁任务的故事。
1971年3月,铁道兵第12、15师,投入全长16.1公里的地铁第二期工程(环城线)施工。1976年2月,参加地铁施工的铁道兵第12、15师及所属单位改为基建工程兵。图为建成后的地铁东四十条站。
写于2025年6月8日于北京
原稿标题为“过得硬的北京地铁”
2025年6月30日第二稿修改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