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奏响复兴强音
—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心灵触动
文/王 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初秋时节,带着一丝凉意与肃穆,顺义社区党支部组织百余名离退休党员怀着凝重的心情,走进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去触摸那一段沉重而激昂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拒后,炮轰卢沟桥及宛平县城,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抵抗,从此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爆发,也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石狮见证了这段屈辱而壮烈的历史。
迈进纪念馆,时光仿佛瞬间倒转,空气中弥漫着往昔的硝烟与战火的味道。老党员们脚步缓慢而沉重,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
馆内,陈列着的件件文物,像是一位位沉默的讲述者。那锈迹斑斑的枪炮,曾在战火中怒吼,见证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战斗;那残破不堪的旗帜,虽已千疮百孔,却依然挺立,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老党员们驻足在这些文物前,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痛苦,有愤怒,更有自豪。
大家缓步参观浏览,一张照片吸引了老党员们的目光。照片里,一位母亲佝偻着背,枯槁的手抚着胸口,另一只手紧握的拳头青筋暴起,她的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孩童尸体。一位老党员忍不住哽咽起来,他说:“那时候,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我们的同胞遭受了太多苦难,1931年至1945年至少有3500万同胞死在日本的铁蹄和屠刀下〞。
继续前行,锈迹斑斑的钢盔下,那张写着“等打完仗,想回家吃娘做的阳春面”的泛黄纸条,让老党员们陷入了沉思。一位老党员感慨道:“战士们心里装着的,不仅是战斗,还有对家乡和亲人的牵挂。他们为了国家,舍弃了太多。”
当看到杨靖宇将军腹中棉絮的标本时,现场一片寂静。老党员们默默低下头,向这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杨靖宇将军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深知,正是有无数像杨靖宇将军这样的英雄,中华民族才得以在绝境中重生。那一刻,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的心被深深刺痛,泪水不由自主地涌出。
二楼环形荧幕上,北平市民目送29军撤离的画面不断播放。白发老人跪地磕头,额头渗出的血珠被夕阳染成暗红色。一位老党员喃喃自语:“那时候,百姓们心里苦啊,但他们对国家的爱,从未改变。”
八十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无数中华儿女在战火中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老党员们曾经也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从那段历史中走来,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些离退休老党员们,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们的心中依然燃烧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火焰。他们将带着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的力量,继续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激励着年轻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走出纪念馆,阳光洒在身上,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
历史不能忘!伤痛不能忘!
作者简介:王斌,男,汉族,别名,索南达吉, 曾兼任中央财经大学《21世纪的中国:金融证券与中国经济》编委会副主任,创刊企业内部期刊《财会交流》并兼任编辑。多篇经济及政工论文获奖,部分被《中国当代思想宝库》收录。本人喜爱文学,近期作品曾在《今日头条》《当代精英文学》《乡愁文学》发表。本人座右铭:“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乐观向上地热爱生活,真诚坦荡地结交朋友”。现就职国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