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16年,两次参与对越作战,这是我一生的荣光
——题记
参军,立志当名好军人
当兵是光荣的,我很向往部队,穿上军装是我一直追求的梦想。
1955年10月,我出生在广东省新兴县东成镇布乾乡一个农民家庭,1973年高中毕业,到乡医疗站工作,1974年3月当了乡干部,197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月入伍,从那一天起,我立志当一名好军人,为国防事业作贡献。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分配到一营三连接力二站,任无线电接力员。我连的主要职责任务是担负广州军区前线指挥部野战条件下的无线接力通信保障,连队编制七个接力站、一个电源站、司机班、连部和炊事班等,编制人数96名干部战士,装备有接力车、电源保障车、解放牌运输车等保障车辆12辆。
我部作为军区的野战通信部队,按照打仗的标准去训练,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训练中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是无线电接力员,必须按上述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连队要求开展“一专多能”科目训练,我刻苦钻研有线技术知识,苦练爬杆、500米放收线、接线头等架线科目,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曾参与抗震救灾、参加军区通信专业技能竞赛、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等行动,完成任务出色,多次获得嘉奖、评为“先进个人”“先进营长”“优秀党员”等,荣立战时三等功两次、平时三等功一次。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当兵就要当好兵。
参战,开赴前线准备战
1978年11月,上级下达了准备开赴前线作战的命令。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所有干部战士立即行动起来,停止外出、休假,招回探亲休假人员。那时,我刚参加广州军区合成军种考核回来,连队正在准备作战装备物资,检查武器装备,补充装备、新通信设备、维修耗材,对各通信车辆、设备维护保养。人人写了请战书和家书,清点打包个人物资,标明邮寄地址,作好为国献身的准备。我们斗志昂扬,整装待发。
1978年12月14日晚上九点,我连全体人员分别乘坐接力车、运输车,随着全团100多辆车车队,浩浩荡荡从部队驻地广州花都坪山出发,开赴广西前线。行程一千余公里,经过3天的行程,17日中午,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广西南宁青山军区前指。这里原是广西军区独立师和军区第二通信总站机务站住的地方,由几个小山包组成,山高约300米左右,山坡上长满了树木,到处是杂草丛生,山顶驻守高炮部队,山底下一号坑道就是我们通信团要开设的前指通信枢纽保障的地方。机务站院子里有几幢老式营房,中间有个篮球场,前指三大机关和通信团部队都住了在这里。
通信团迅速开展各通信专业分队的战前准备及临战训练。我连开展接力站的开设沟通、撤收转移训练。通信兵是千里眼、顺风耳,是军队的“神经”。由于战争前期保密,无线电台处于静默状态,所以有线电通信枢纽的快速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山前指的通信枢纽基本建成之后,随着战局的需要,通信团分出三个分队,分别保障广州军区第41、42、55军的通信。我连是第二通信队,配属第42军。
1979年1月,副团长林育文、副政委包振科、营长杜正前带领第二通信队挺进中越边境龙州县,战前开展参战教育及适应性训练,并保障军区前线部队集结中的指挥协调的通信。第二通信队进驻接管原属地方的一个龙州机务站,该站建设在一个山洞中,利用国内终端的高架线路,开通了对军区前指的载波电路,以确保第42军前指的通信联络。开战前,我跟随连队按指定位置开设接力站,白天开展战前训练,晚上住在机务站山洞里。
2月13日,第二通信队根据前指的命令,部分无线和有线台、站进入边境战场第42军阵地布局关、水口关,三连连长刘建文和接力一站进入水口关,我所在的接力二站和五站进入布局关,进入阵地后定时与指挥站沟通联络。当天,接力二站站长宫学全向全站人员,宣读了中央军委向中国边防部队下达的“命令”。2月16日晚,作战部队向边境前移,有线线路被坦克压断,二站王明恩立即查线接通。2月17日凌晨五时前,接力二站跟随第42军作战部队行动。
作战,完成任务立战功
1979年2月17日六点四十分,骤然响起枪炮声,我军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开战后,接力二站按照部署及时跟进,17日下午随部队向前推进,准备出境作战。当我军穿插部队通过那冈河逼近东溪时,越军炸开了东溪山水库,企图阻拦我军作战部队前进。军区急调工兵2团三个连、两个民兵营和700民工紧急抢修。晚上约11时,我接力二站出境,前进到被炸水库的地方,由于积水稀泥太深受阻。当时我军水口作战部队并未打下复和县城,穿插路线上的要点还控制在越军手中。我接力站在水库炸的地方进退两难,停了两天。由于我军在明处,敌人在暗处,时常遇到打冷枪,都很警觉,在公路上守卫的部队与敌方对打。19日上午奉命随作战部队回撤,改由水口大桥通过,经过复和县城,上靠松山,进入四号公路,追赶徒步进攻的步兵部队。19日晚上,我们接力二站到了靠松山山顶,按作战部署就地开设接力站,确保第42军前指和军区前指之间的接力通信联络。我们架好电台进场工作,天下起了大雨,我们就住在走廊的一边,靠雨衣挡着,就这样睡了一晚。20日白天,我在接力站机上工作,收发电报。21日全天收发电报43份,其中有一份加急电报,在站长宫学全的指挥下,顺利抄收,他因此立了三等功。一天下午,上级提前预告:“有紧急电报,保持信号”,我们紧张忙起来,一直保持信号畅通和注意警戒,遇到干扰和噪音马上排除,等待接收电报。突然,电台全频段都被干扰了,怎么甩都甩不掉。我发现是越军在干扰,情况紧急,我立马大胆指挥,迅速把发信机关闭后再开机,在5秒内把对方甩掉。成功甩开敌方干扰后立马就接收到了紧急电报。事后据说电文是“后续将有6车兵员补充,要求守护公路的守卫部队加强警卫,防止敌人伏击。”我在平时训练时,也有这样的情况处理训练,战场上是要求完成任务和求生存的,在战场上如果技术不过关就会误事,必须通过平时的训练来获得过硬的本领。
在战场上也有难忘的小事:一根烟和战友们几个人抽、一锅饭一堆人吃。前进中因为水库被炸阻断了路,部队在那停留了两天,在晚上的时候,坦克兵煮了一个煲仔饭,我们就一勺子带点萝卜干,感觉吃的很香。
更难忘2月21日这一天,站长宫学全代表组织宣布:提拔我为接力站站长。战场立功又提干,让我激动,决心更加努力的工作,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平时,向党和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轮战,二上前线再立功
1979年还击战后,我国与越南在两国边境地区持续对抗,战斗主要集中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我军为锻炼部队,组织各大军区赴边境地区轮流作战,称之为对越轮战。我团一直是广州军区对越轮战值班部队,平时抓好通信专业训练外,还要保证作战人员和装备齐装满员,做到一声令下,马上奔赴战场。我时任广州军区通信团三营七连连长,1985年1月5日24时,带领连队前往中越边境广西方向,参加对越作战(轮战)。6日下午约6时,我连抵达广西龙州县守备团驻地,驻扎在守备团附近的地方机务站里。连队扎营后,我立即组织战前专业通信保障训练。期间,根据作战部队的安排,我带领七名站长到桂林步校,接受新装备学习训练,春节前完成了训练任务,回到连队驻地,进入作战状态。
1985年2月13日,上级令我带领两个接力站进入第41军123师作战前沿阵地,任务是确保第41军123师前指(五指山)与军区前指(龙州)的通信联络任务。当天,我迅速组织接力一站和接力四站共13人,从龙州县守备团驻地向边境开进,一路上看见公路两旁搭建许多帐篷,各种口径的大炮昂头严阵以待。在延绵崎岖的公路上,我们走了20多公里的路程,才到达五指山,123师前指设在山洞里面,离越南边界直线约3公里。到达五指山的当天,我们马上开设接力站(63A)与驻龙州的军区前指联络,终端接入第41军123师前指(山洞里),同时开设新装备(209型32路终端数字保密机)测试,由于新装备工作不稳定,只作试验使用。开通接力通信后,我安排好值守人员,确保联络信号畅通。当时临近春节,春节过后对越作战开始,作战方案以第41军123师主攻中越边界靠矛山制高点。越军控制着制高点,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经常偷袭骚扰我方境内。2月20日,春节刚过,战斗打响,先由高炮部队不定时向越军控制的制高点防御工事实施炮击,打击越军的嚣张气焰,越军对我方也进行还击,双方进行激烈的炮战。我方遭到越军炮弹的袭击,老百姓的田地炸出多个坑洞。连续一周的激烈炮战,我军摧毁了越军靠矛山所有工地阵地,我41军123师主攻靠矛山制高点,取得了这场炮战的胜利。我与战友们坚守岗位,确保了战斗的通信联络畅通,出色完成作战任务,我荣立了三等功。
1991年7月,我转业到了广州市政府部门工作,2015年7月退休。回想起当兵的岁月:难忘的岁月,永远的回忆,这是我一生的荣光,“我们当兵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为国家捐躯,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安乐。”
【作者简介 :叶葵兴,广东新兴县人,生于1955年10月,1974年6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任广州军区通信团一营三连无线电接力员、接力站站长、副连长,1979年2月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三等功一次;在1985年1月的对越炮战中,任三营七连连长,荣立三等功一次,后升任一营副营长、营长职务。1991年7月转业广州市市政管理局、园林局、市交通委员工作】
1979年1月,在广西青山前指住地进行战前接力站沟通训练,接力员
1977年5月,在广州花都两龙住地,任接力员。
1985年1月,任连长时在广西龙州住地留影
1979年2月,在越南复和县战场,林育文副团长(前排左2)看望接力站全体官兵时合影,前排左1葛培鑫,作者后排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