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黑 鱼

 
 
 
        五十年代初,在如今地处天津市河西区永安道以南、绍兴道以西的罗马花园的东面是一片水面很大的水坑。水坑中的水算不上清澈,但水草繁茂,鱼虾很多。我小时候常与哥哥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水坑边上钓蜻蜓,说起“钓蜻蜓”,那可是钓大不钓小,钓公也钓母,细说起来还真有一点技术色彩。
 
        先说大,我们小时候城区内的蜻蜓种类很多。那些大蜻蜓,从身体颜色上分:有黑兰相间的“青头楞”,黑黄相间的“花狸豹”,尾部带有一对黑黄半圆扁平圈的“轱辘钱儿”。还有身体稍小一些的如:通体紫红的“红辣椒”,通体浅灰的“小鬼儿”,通体黑的发亮的“黑老婆儿”等等。现在想来,那真是老天爷恩赐给我们的五彩缤纷的蜻蜓世界。
 
        再说钓,要先找一截绿色的嫩苇,最好是其顶尖处的嫩叶尚末展开的。然后再扑捉一只如“青头楞”、或“花狸豹”一类的蜻蜓,用嫩苇尖拴上,让其既能展翅飞翔,又逃脱不了手握苇子另一端的我们的控制。剩下的事就是挥动苇子开钓了。被拴住的蜻蜓在我们手臂的挥舞中飞来飞去,引诱其它蜻蜓来追。在附近水面飞翔的蜻蜓,或是因为要躯逐进入自已领地的入侵者,或是因为交配的需要,它们无一例外地紧紧追逐被栓着飞翔的蜻蜓。这时钓者要原地转个小半圈,将作为钓饵的蜻蜓快速引放至自己的脚下,随即用另一只手以极快的速度扑捉住傻乎乎地跟着飞来,甚至一起落地的被钓的蜻蜓,如此往复,一会儿的工夫钓个三、五只不成问题。
   
        在这水坑边上玩的,除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外,还有几位比我们大有十来岁的大哥哥们,比如住在19号院的小黑大哥。人家可不玩我们这一套低档次的儿童游戏。
   
        小黑哥爱逮鱼,他逮鱼的方法近乎原始。一次,他发现这水坑里面有两条一米来长的大黑鱼来回游荡,他立即不声不响地跑回家,取来一把自制的鱼叉。那鱼叉两米多长的木把,叉头是用比吃饭筷子还粗的铁条磨成的,顶端尖而锋利,在距叉尖一寸左右的地方还磨有倒钩。
 
        小黑哥取回鱼叉,耐心地站在水坑边等待黑鱼游过来。两条大黑鱼那知危险的存在,仍悠哉、快哉、美哉地向岸边游来。说时迟,那时快,小黑哥“唰”地一下举起了鱼叉,先是右臂向后一摆,接着上身前倾,右臂猛地摆回,鱼叉“嗖”地一声飞了出去,叉头狠狠地刺进其中一条大黑鱼的脊背,一股殷红的鱼血喷涌出来,染红了一片水面。大黑鱼忍痛背负鱼叉意欲游向水坑深处,小黑哥那容黑鱼跑远,他顾不得脱下衣裤就跳进水中,手握鱼叉把黑鱼拖上岸来。拖上岸来的黑鱼不肯屈服、乱蹦乱跳,小黑哥拽了一根垂柳枝,从鱼腮中穿进,再由鱼嘴中穿出,把黑鱼牢牢地栓住,吊在一旁的柳树上。

        再说另一条黑鱼看见同伴被叉,便拼命地向水中央游去。一会儿,它可能是掂念着同伴,又慢慢地向岸边游来寻觅。小黑哥又举起叉来,水中倒映出他的身影,那条黑鱼见了不逃不躲,反而把头露出水面,好象静心等待他那鱼叉的飞来。好一个小黑哥眼明手快、手起叉落,黑鱼圆滚滚的身体一下子被锋利的鱼叉穿透了。小黑哥再次下水,伸手抓住鱼叉,把另一条黑鱼也拖上岸来。接着他还是拽根垂柳枝重复刚才栓鱼的动作,在他准备用柳枝穿过鱼腮时,突然脚下一滑打了个趔趄,而此时的黑鱼象有灵性,猛地跃起身来一口咬住小黑哥右手的食指,疼的小黑哥“哇哇”大叫,待手从鱼嘴里拔出来时,只见食指鲜血淋淋,惨不忍睹。
 
        我们家不吃黑鱼。小时侯,我常听爸爸妈妈说:“黑鱼是孝子鱼!每年夏天黑鱼妈妈甩子儿(产卵)后,都会眼瞎一段时间。这期间,黑鱼妈妈捕捉不到食物。小黑鱼宝宝们为救妈妈,就主动向妈妈嘴里游,舍身喂妈妈!”,爸爸妈妈讲的这一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所以我也与爸妈一样不吃黑魚,借以向黑鱼们的孝心致敬!虽然我们家不吃黑鱼,但因我爸爸爱钓鱼,且钓鱼技艺精湛,所以我小时侯至到我当兵前家中每月吃鱼的次数依然很多,只是妈妈常常抱怨煎鱼太费油,政府发的油票不夠用!

 
    
 
        我1965年2月10参军入伍,1969年3月3日在越北的谅山复员。当兵四年,在国内没吃过鱼,上了战场更是与鱼绝缘,四年中真的忘了鱼滋味!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援越抗美部队6支队34大队(铁道兵13师64团)比我们有口福,在前线他们不仅吃过鱼,而且还是吃的全鱼宴。
        1968年5月1日多架美军战机轰炸位于奠边府孟门的34大队4营驻地,美军误将在河边洗衣服的越南妇女当成中国军人,刹那间十几枚炸弹倾泻下来,爆炸声此起彼伏,轰轰隆隆地响着,河水被炸起的水柱一个接一个地冲上天空。万幸地是中越军民躲避及时,轰炸后军民们安然无恙。美军机飞走后,4营指战员们突然发现被炸过的河面上飘滿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死鱼。大家招呼一声,嘻笑颜开地纷纷跳下河去,你捞我捡地装滿了闻讯跑来的战友们送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大盆、铁桶和萝筐,从河中捞上的各种鱼足有几百斤之多。捞尽死魚后,战友们赶紧把鱼抬回了各连的炊亊班,在一阵手忙脚乱的操劳过后,各连“庆祝五一劳动节”的全鱼宴出锅了!


       作者  6支队 32大队(12师58团)高俊玉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