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越抗美六十周年】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姚尚明
西线烽火 第六章(一)
1、勇士与英烈
一 欧阳海式的英雄杨远才
欧阳海式的英雄壮举
1966年2月6日晚上,十一连七班的同志们在工地隐蔽抢修材料,回来时,已经深夜12点了。这时,杨远才听排长说,祖国人民给我们运来了一批肥猪。十一连分了11头。已经十分疲惫的杨远才一听有任务,立即就有了精神。他要求排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七班。排长觉得,这几天七班的同志工作很疲劳没有休息好,起初不答应。可是经不住杨远才软磨硬缠。
任务“争”过来了,但是班长胡廷光又不让杨远才去。因为七班数杨远才最辛苦。这两天他晚上工作,白天给班里修理工具,已经有二十多个小时没有睡觉了。
“远才,今晚你休息!”班长说。
“大家都干活,我怎能休息?不行,不行,不行。”杨远才摇头。班长无奈:“你就留在家做猪食吧。”班长觉得,做猪食也得有人做。不过要轻一些。更多更艰险的任务还在后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做猪食也是任务,杨远才勉强答应下来。
这次赶猪,一共去了7个人。由副排长刘忠启带领。其余同志都是七班的。就要出发了,杨远才又来了。原来他把做猪食的任务换给了同班的鲍星中。又到炊事班借了一条米袋子,要了一大碗黄豆。他想这猪就是爱吃爱睡,有点黄豆给它吃,或许好赶一些。看着提着黄豆的杨远才,班长心头一热,杨远才考虑工作就是细一些。他还能说什么呢?只好让他去了。
他们踏着月色,到了安沛。等了一阵子,拉肥猪的汽车才到。他们赶上路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4点钟了。
这十一头猪实在难赶!它们不愿意“行军”。用鞭子一打,就钻草丛,到处乱跑。跑了一头就得几个人去追,好不容易才赶上了铁道。
为什么赶猪还要走铁道呢?因为安沛到文富村之间,有一段路没有便道。这段路紧靠红河,中间有两座小桥:巡关桥和三十五号桥。敌机曾多次轰炸,人行便桥已经炸毁。来往行人,都要走一段铁路,过了桥,再上便道。
当他们把猪赶上巡关桥时,还有两头猪没有找回,这时只剩下杨远才和包安华两人看着9头猪。
这儿两桥之间的一段高填方路基,大约有一百米。几头猪仍然乱跑。杨远才就对包安华说:“咱们赶着走吧。你在前面赶4头,我在后面赶5头。”包安华同意了,赶着前面4头猪很快地就过了三十五号桥,上了便道。
可是杨远才赶这5头猪就费劲了。几头猪都不愿走,赶了好久,仍然没有过桥。这时,由河内至安沛的71次旅客列车经文富车站向35号桥冲来。桥的前面是一段弓背形弯道。为了防空,列车没有开灯。这时晨雾蒙蒙,视线不好。车速较快。当杨远才发现列车的时候,离他只有百来米了。
情况就是这样突然。出乎杨远才的意料之外。可是这5头大肥猪仍在路基中慢腾腾地走着。如果猪群挡道,列车就有脱轨的危险,眼看着越南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远才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5头猪赶出轨道,决不能让越南人民的列车安全受到威胁!只见他临危不惧,一个人在路基上奋力驱赶猪群,列车越来越近,第一头肥猪被赶出轨道,二头,三头,四头,在几十秒钟内,当第五头猪赶出轨道正要闪出的一刹那,呼啸的列车飞驰而过……
杨远才完成了欧阳海式的英雄壮举。
左脚被车轮切断,额部、面部多处摔伤,门牙摔脱,身负重伤的杨远才,倒在路基边坡的草丛里。
处于昏迷状态的杨远才似乎还在担心着越南人民的列车安全。他的右手紧紧地攥着装着黄豆的口袋,左手紧紧地拿着赶猪的棍子,不停地左右拍打着。口里喃喃地发出呼唤:火车、火车……
战友们赶来了,巡道工赶来了,对他进行了紧急包扎。一位60多岁的越南老大娘看见这位中国同志身受重伤,还在惦记着越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忍不住失声痛哭,她执意和大家一道把杨远才送到了医院。
杨远才由于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2月7日上午10点25分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杨远才为了保护越南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临危不惧,奋勇赶开将要与列车相撞的五头大肥猪,让几百名越南旅客脱险,光荣献身的英雄事迹传出后,受到了越南人民的高度赞扬,安沛省外务处及安沛铁路等有关单位派代表来到连队,向烈士敬献花圈。要求烈士安葬在向阳的地方,好让越南人民世世代代看到他,怀念他。祖国人民更为有这样一位优秀儿子而骄傲,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张副武官,王参赞指示一定要宣传烈士的事迹,祖国赴越慰问团专门在二团三营听取杨远才英勇事迹的汇报,到烈士墓前凭吊并敬献花圈。昆明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和二十三分部党委分别发来唁电,对烈士表示哀悼并一致称赞杨远才是一位欧阳海式的好战士,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杨远才所在部队迅速掀起了学习英雄的热潮。又一个欧阳海式的英雄的高大形象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人们赞英雄壮举,学英雄事迹,追忆英雄短暂的军旅生涯和成长的足迹。
1965年春天,杨远才和四川邻水县一群热血青年,怀着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来到铁道兵二团新兵连,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在战备教育过程中,新战士的“毛泽东著作选集”发下来了!这样的大喜事,那个不高兴!杨远才接到了红宝书,马上记下了这个幸福的日子——1965年5月27日。他是多么渴望得到这样一本书啊!记得在他刚入伍时,第一个月发了津贴费就曾上街买了两本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我接到崭新的红宝书,看到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像时,内心是多么的激动啊!呵,敬爱的毛主席!是您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着千万个英雄人物成长;是您亲切教导使我懂得了当兵是为人民服务的。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对您的热爱。我决心以雷锋为榜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永远做您的好战士”。
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杨远才把决心变为行动。从此以后,他就把这本书经常带在身上,随时学习。他只读过3年书。学习中还有不少困难,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句子不懂,他都一一记下,向文化高的同志请教。他说:“武器不擦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不学习毛主席著作,就像没有吃饭一样。”他把读毛主席的书,当成了生活中的第一需要。
战备教育中,他一连写过五六份请战书,要求援越抗美。但上级还是不下行动命令,他有些发急了。领导说:这是形势需要,要像雷峰那样,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就安心了。并大量地做好事。每天早上他很早就起来,打扫卫生,洗痰盂,扫厕所,星期天就上伙房帮厨。看见猪圈脏了,就去扫猪圈,看见洗脸间脏了,他就去冲洗。
一天,帮助公社抢收稻谷。那时正是三伏秋天,太阳火辣辣的。杨远才一到田里,就去挑稻谷。他挑得又多,跑得又快,累得汗水把衣服都打湿了。和他一起干活的老战士鲍星中问他:“你干起活来,是哪来的那么大的劲?”杨远才笑着回答说:“因为人民公社是我们自己的。我看见今年收成这么好,我的劲就来了。这两天天气好,若不赶快收回去,以后下雨就不好办了。”他还告诉鲍星中,现在干活和在家不同。现在是为人民服务。我个子大,力气大,应该多干。
晚上回来,鲍星中发现,杨远才的肩头又红又肿。第二天,班长就不要他再去挑了,分配他去挖地。杨远才却说:“让体力弱的同志去挖吧!我力气大,身体好,还是让我去挑吧!说着就拿起扁担走了。
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十一连经过教育和准备,上级终于下了命令,踏上援越抗美的征途。
战士们经过一夜行军,到了越南的一个村庄里,隐蔽休息。
这是一个大晴天。暖和的太阳照在大地上,万物充满了生气。行军的车辆都疏散在丛林中,只有几个流动岗哨,警惕的监视着天空,显得格外肃静。
吃过早饭,连里要求大家好好休息。因为晚上还要继续行军。杨远才躺在铺上,怎么也睡不着。他想,现在已经来到了越南,就要和美帝国主义打交道了,怎样才能经得起战火的考验呢?他又翻开《纪念白求恩》学起来,毛主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他决心按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在战场上学好毛主席著作,做一个白求恩那样的国际主义战士,把越南人民抗美救国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中午开饭时,突然敌机临空,发出刺耳怪叫!同志们很快就疏散开来了,杨远才这时气得眼都红了,真想用手中武器把这些强盗们打下来!敌机没有发现什么,只在他们附近扔下几个炸弹就溜走了,可是天气又发生变化,下起大雨来,使十几台汽车都陷在泥里。
二排的同志已经上车了。可是杨远才听见三排那边正在喊号子推车,于是他悄悄下车去帮忙。雨越下越大,杨远才越干劲越足。他一直干了三个多小时,直到把全连十几台陷在泥里的汽车全部推上公路方才罢手。他的全身被泥水湿透了。
一台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着,杨远才在汽车上一路笑声一路歌。同志们说:“杨远才,你身上都湿透了!”杨远才却风趣的回答:“今天,老天爷给我洗了个冷水澡。”
拣重担子挑
经过几天行军,部队在一个小村庄——文富村驻扎下来。上级给十一连的任务是负责文富至安沛一段的抢修。安沛车站是西线铁路的一个大站,这个地方现在已经被美机炸成了一片焦土。站房倒塌,站内弹坑累累。为了早日抢通安沛车站,战士们连续通宵进行工作。
杨远才在抢修中,总是拣重担子挑。什么活累,他就干什么。填弹坑,他在坎坷不平的地上坚持推车运土,连续几个晚上不换班;抬钢轨,人家四人抬一头,他和另外一个同志抬一头。白天,本来是休息时间,可是他又为全班修理工具。累了,他就翻毛主席语录,学习“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困了,他就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简直像一个铁人。
经过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安沛车站通车了。越南同志关怀中国同志,下午当列车路过文富村道口时,总是把车停下,让同志们上车少走一段路。
一天下午,同志们出工时,列车照例在道口停下来,大家都上车了。只有杨远才和胡启发拉着装工具的胶轮车才到。如果上车还是可以的。但杨远才考虑到这样停车的时间就要延长。于是就对胡启发说:“不上车了,咱们拉着走。”胡启发不大同意,就说:“不行,这段路难推死了。”这段路的确不好走,道路窄,还要走一段铁路。拉着车走铁路确实困难。可是杨远才却说:“没关系,咱们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来拉,你在后面推,跑快点,同志们还等着用工具呢!”说着,拉着车向安沛飞跑。
火车喷着白烟向前奔驰,杨远才和胡启发拉着胶轮车紧紧跟上。这三四公里路,杨远才付出了多少汗水啊!坐车的同志们刚到一会儿,他们就到了。班长见杨远才太累了,要他休息一下,他说:“不累。”马上又挥镐舞锹,和同志们一道干起来。
安沛车站七股道全部抢通了!我们的杨远才又受了一次奖励。
为越南人民做好事
文富村是个不大的村庄,但景色秀丽。这里有青翠的香蕉林,挺拔的槟榔树。同志们就分散住在老乡家里。
七班住在一位老大爷家。杨远才经常抽出休息时间帮老大爷干活。不管工作多累,只要大爷水缸里没有水了,他总要去挑几担。院子脏了,就去打扫。星期天,还帮老大爷家打柴。杨远才会篾工手艺,还为老大爷编了一个竹篮,留作纪念。这使老大爷非常感激。
杨远才觉得能帮助越南人民做好事,是最大的愉快。有一天晚上,他和冯银中去文富车站送信。不一会,天下起雨来,这时一位越南老大娘到车站躲雨。杨远才看见老大娘的衣服被雨淋湿了,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老大娘穿。老大娘起初不要,可是经不住杨远才热情相让,终于接受了。他们送了信,同老大娘一起出了车站,就要分路了,由于天很黑,老大娘有些犹豫。杨远才又给他照手电到村里找到火把。老大娘非常感动,连声说:“感(姆)恩浓基。”
还有一次,杨远才和胡启发推着全班的工具去安沛抢修,路上迎面碰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越南同志,他们一让道,胶轮车滑到地里,压倒了几根玉米苗。杨远才没有去拾掉在地上的工具,而是先去把玉米苗小心的扶起来。他还对胡启发说:“毛主席亲手为我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现在我们出国了,更要好好遵守。”两人忙了一阵,把玉米苗扶好了,这才赶路。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自从安沛车站抢通以后,敌人又搞“和谈”阴谋,交通处于暂时平静。近些日子,虽然没有抢修任务,但工作还是很多:抢修备料要抓紧搞,现场防空工事要挖,还要抢建营房。敌人总是不会甘心失败的嘛,所以,同志们抓紧这个间隙做这些工作。
这一天,七班的任务是挑盖房的棕芭叶。运距有5公里。杨远才和往常一样,挑得多,跑得快。自己挑到了,又去接其他同志,累得满头大汗。
天色渐渐晚了,杨远才和胡启发都挑着一担棕芭叶朝房建工地走。走了一段路,才发现胡启发在后面掉队了,杨远才放慢了脚步,等着胡启发。说真的,胡启发挑的这一担还真吃力。他力气小些,这一担棕芭叶很潮湿,所以特别重。等着胡启发赶上来,杨远才看见胡启发累得不行,就提出休息一会再走。胡启发把担子放下来了,杨远才就过去试了一下胡启发的那担,呵,果然重很多。于是就对胡启发说:“咱们换一下,我挑你那担,你挑我的。”说着,挑起就往前面走了。胡启发喊着他,只好挑着杨远才的那担轻的,紧紧跟上。这时胡启发心里热乎乎的。他感到革命队伍是那样温暖,杨远才对他的阶级感情是那样深!胡启发和杨远才是同班战友,从杨远才一举一动,他觉得,杨远才就是毛主席说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高尚的人!胡启发赶上来了,正要说话,可是杨远才却先开口了:“毛主席不是说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嘛!我看你担那一担很吃力,所以就给你换了。我力气比你大,应该多干。”
是的,杨远才就是毛主席说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他有时出公差去文富车站拿信,到深夜一点钟才回来,为了让同志们休息好,他一声不响的去站岗,一直站到天亮。看见同志们的衣服脏了,他就拿去悄悄地洗了。他是轻机枪射手,但张宗全的步枪没有枪背带,他就取下来给张宗全,宁愿自己把机枪经常扛着。
“我力气大,应该多干。”是杨远才常说的一句话。他像雷锋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受到全连同志的称赞。
祖国人民的要求
1966年元旦过后,总部派来了慰问团,到前线慰问援越抗美战士。杨远才和其他同志一样得到了一分慰问品:一本慰问册和一袋水果糖,接到这些礼物,杨远才如获至宝。他对同志们说:“你看看,祖国人民对我们多么关怀!我们到越南还没有做什么工作,就来慰问我们了!”他把慰问册放好,又拿起那包水果糖来。
这是一包不平常的糖。包装的塑料袋上,印着毛主席的题词:“为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每块糖纸都印有豪言壮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毛主席怎样说,我们就怎样做。”等等。看到这些,杨远才想到,这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和祖国人民的要求。他回忆一年来的思想和工作,觉得差距还很大。于是拿出笔记本来,将他的缺点一条条写上,又订上改进措施。特别是对毛主席著作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在改造世界观这个根本问题上狠下功夫。
他找到了副班长王国炎和鲍星中,提议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并请鲍星中当组长,因为他文化高,鲍星中同意了。他们就抽出中午休息时间,在工地、在交通壕里,随时学习。杨远才虽然文化低,但坚持写心得笔记,写好后就交给鲍星中请他改正错别字。
一天晚上,他们从工地挖交通壕回来,这时已到深夜。睡觉前,总要学习一段语录。可是鲍星中这时正想睡觉,就说了一句:“杨远才,太晚了,明天再学吧!”杨远才却说:“是啊,我也累了。正因为我们工作累,就更要学习,从毛主席著作中吸取精神力量!”几句话,赶走了鲍星中一身疲乏,马上就拿起了毛主席语录本。
杨远才常找同志们谈心,征求意见,勇于改正缺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常说:“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是为了图好看,走形式,而是改造世界观,要落实到行动。”
杨远才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平凡的战士变成了欧阳海式的英雄,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他的墓安葬在安沛61支队烈士陵园。越南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十一连部分战友在越南文富驻地留影。
前排左起:何世国、牟绍文、张林、李水源
后排左起:和立义、余世全、张洪朴(张洪朴提供)

编辑: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