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学习大庆精神,展现铁军风采 ——记51团3营修建兴洲河大桥的事迹

  兴洲河大桥工地上,“学大庆人,走大庆路”八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耀眼夺目,在那筑墩架桥的日日夜夜里,51团3营指战员以大庆工人为榜样,战胜了重重困难,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里,修起了这座五百多米长的特大桥,提前八个月完成了任务。透过一个个拔地而起高高耸立的桥墩,人们仿佛看到了革命战士在大庆道路上阔步前进的足迹。

  “天寒我不怕,地冻能溶化”。一九七四年初,3营接受了这个特大桥的修建任务。指战员们顶风冒雪在兴洲河畔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

  二月的塞外,朔风呼号,冰封雪盖。这些来自祖国南方的战士不顾风雪严寒,大干快上,迅速地在这里扎营、施工。但是,由于他们未适应北方生活,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冻肿了手脚,吹裂了嘴……在困难面前,营党委成员纷纷深入连队和施工现场同战士们一起学习大庆人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大家看看眼前的困难,想想大庆人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越学心里越亮堂。同志们说,这里再冷,没自大庆油田的冷;再苦,也没有大庆当年的环境的苦。大庆工人阶级为甩掉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那样的困难都能克服,难道眼前这点困难就把我们吓倒了吗!一定要学习大庆工人阶级的硬骨头精神,战胜风雪严寒,加快铁路工程建设。

  于是,一个向大庆工人阶级学习的热潮在三营展开了。战士们以“天寒我不怕,地冻能溶化”的豪迈气概,甩开膀子向大地开战了!工地上,雪花飞舞。冻了三尺多厚的硬土,一镐下去个白点。但是,冻土再硬没有革命战士的意志坚。他们挥锹抡镐,日夜奋战,虎口震裂了,用胶布贴一贴又干,手冻僵了,到嘴边呵一呵再干。班长陈坚皖,是一个来自祖国南海边疆的广东籍战士,从小都没见过雪,如今,在这滴水成冰的塞外,他的脸被冻裂了,手脚被冻烂了。可是,他抡大锤、扛冻土,一刻也不停。手上冻烂的疮口,冷风一吹,疼痛钻心。他让卫生员包了包就又上工地了。

  几天后,他的伤口更加恶化,领导硬是要他休息,不让他上夜班。但陈坚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从枕头底下摸出老战友谢细初寄给大港油田的读者信。这不是一封平常的信,它记述着大庆工人建设大港油田的动人事迹。字里行间,迸发着大庆工人阶级大干社会主义的思想火花。大庆工人阶级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在激励着陈坚皖。他再也睡不下去了,翻身下床,迎着雪夜的寒风向工地走去。正在紧张施工的战士们,看到班长又托着伤手来工地了,就把陈坚皖往回推。但是,一心渴望战斗的陈坚皖又怎么肯离开这火热的工地呢?这里不行,他又转到别的工点干。刚灌注好的墩基为了防冻,旁边烧起了堆堆篝火。陈坚皖看到烧火的柴不多了,就赶忆忙找了一把斧头,拉来一些树枝、废木头劈开了。他咬着牙、忍着疼,上下挥动着斧头,披着一身汗水干到天亮,把两个人要干一天的活全部干完了。在三营象陈坚皖这样,以大庆人为榜样,在艰苦环境下锤炼自己又何止一人呢?战士张留存,个子小,身体弱。在开挖墩基时,向上抛土很吃力,同志们让他干轻话,他却偏要在这里和高个儿的同志比赛,膀子累肿了,晚上疼得觉都睡不好,但他从不让别人知道,硬是和同志们一起把基坑挖到岩层。

  在没有水灌注墩基时,副班长朱尖泉想起大庆工人用盆端水,提前开钻的事迹,就领着全班同志挑起水桶,到河心破冰取水。河滩上,鹅卵石结了冰,就象抹了油,朱庆泉和战友们在挑水的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有一次,朱庆泉摔下去,膝盖上摔破了一块皮,他爬起来却乐呵呵地说:“摔吧!捧出一副铁人的筋骨来”。三营指战员就是用大庆工人阶级这种斗争精神,战胜了风雪严寒,动土一万五千多方,挑水三千多担,灌注混凝土八百多方。当月施工,完成月计划的百分之一百三十五。 “条件在斗争中创造,我们在斗争中前进”

  三营指战员高举大庆红旗,战胜了风雪严寒,现在又向着新的目标挺进。施工场地一派大干快上、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装沙的、运料的、挑水的、捣固的,一个顶两个用,大家争分夺秒为社会主义多作贡献。大干,激励着人们的革命斗志;大干,改变着这里的施工面貌;大干,也带来了新的矛盾。靠原有的施工料具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钢塔架。七、八个墩台同时作业,挖基坑、下沉井,灌注墩身都离不了它。

  可是,大桥工地仅有两副,直接影响着施工进度。依赖吗?不行,三营指战员从没有依赖上级的习惯。等待吗?更不行,他们更没有在困难面前徘徊过半步。指战员们重温了大庆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英雄业绩,坚定地表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解决钢塔架不足的困难,营党委“一班人”象以往解决其他困难一样,来到群众中寻找答案。

  吕营长见十一连开挖基坑进度不快,便把裤管一挽,下去干了起来。盛夏,河滩上象个大蒸笼,他和战士们一样,汗如雨注,身上没有一丝干纱。吕营长边干边向同志们宣传,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要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创造条件,加快施工步伐。休息时,他又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哪里有群众,哪里有“诸葛亮”,班长王天贵提议用辘轳打水的办法,把土从基坑里提出来。吕营长从中受到启示。但是他想,用这种办法,只能解决挖基坑的问题,却无法将混凝土送向高高的桥墩。他从用辘轳打水联想到乡村群众用吊杆吊水,决定用钢管制作一种大型活动扒杆来代替钢塔架。

  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装沙的、运料的、挑水的、捣固的,一个顶两个用,大家争分夺秒为社会主义多作贡献。大干,激励着人们的革命斗志;大干,改变着这里的施工面貌;大干,也带来了新的矛盾。靠原有的施工料具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钢塔架。七、八个墩台同时作业,挖基坑、下沉井,灌注墩身都离不了它。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在修建大桥过程中,三营指战员以大庆工人阶级“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英雄气概鼓舞自己前进,再大的困难也敢闯。

  夏季,山洪经常侵袭大桥工地。一次,暴雨连续下了四天五夜,洪峰凶猛地向大桥工地扑来,五百多米宽的河滩顿时一片汪洋。面临这种情况,指战员们争时间,抢速度,适时改变施工计划,把兵力分到两头挖桥台基础。洪水过后,指战员们又提出了“补回损失,再夺高产”的战斗口号。路,被洪水冲垮了,水泥一时运不上来,他们就肩扛人抬;砂石料被冲跑了,他们又在河滩上重新备料;已经挖好的基坑被沙泥填满了,他们又返工重来;洪水留下了遍地泥泞,机械暂时不能上场,他们就人工拌合,抓紧施工。

  三营指战员硬是用大庆工人阶级这种硬骨头精神,连续战胜了三次洪水,接连两个月夺得百米成桥的好成绩。十月份,一场更严峻的考验来临了。开挖十三号墩基时,遇到了少见的地下水,大大小小几十个泉眼一个劲地向上冒水,出水量达每分钟五十多立方。抽水机由八台增加到十二台、十四台、十七台,围着基坑整整摆满了一圈,可是水仍然抽不干。水没过在沉井下施工同志的胸口,开挖很难进行,这时,有的同志想等到第二年枯水季节再干。

  是继续干下去,还是中途停顿下来。干,就要进一步吃大苦,付出代价;停,就会使整个大桥的工期延误五个多月,在尖锐的斗争面前,三营党委引导大家再一次学习了大庆的先进事迹。认识到,大庆工人阶级在困难困前从来都是一往无前,我们学大庆,也决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半步,党委的决心迅速变成了群众的行动,指战员们坚定地表示:“一定要学习大庆人那种拼命干革命的精神,大战地下水,换得彩虹来。”当时,地下涌泉越来越大。穿着防水衣在水里施工,浮力很大,有劲使不上。再増调抽水机?兄弟单位也都正在进行大桥施工,无法抽调。能不能进二步发挥现有机械的作用呢?工地上立即召开了一个有领导干部、机械司机和施工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

  会上,十五连连长李昌元反复琢磨着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基坑越挖越深,抽水机所担负的吸水扬程超过了机械本身所允许的吸水扬程,因而抽水机达不到应有的抽水量,唯一的办法是把抽水机从地面上落到沉井的井圈上,减少抽水机所担负的吸水扬程。但是,抽水机安装在井圈上不好固定,同时,万一其中的一台发生故障,短时间修不好,其它十几台抽水机就有被上涨的地下水淹没的危险。这时,李连长想到了大庆人为了让国家的石油流成河,宁愿自己担当更大的风险,顿时增添了无穷的勇气。他把自己这个设想告诉了大家,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积极支持。为了确保抽水机的安全,大家还认真研究了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采取了必要的预防措施,终于打开了施工局面,降低了水位,保证了基坑开挖顺利进行。

  战胜了旧的困难,又遇到新的危险。开挖十三号桥墩基础,当接近岩层时,出现了一股巨大的流沙。若不立刻堵住,沉井就不能按时下落,整个大桥的工期就会向后延期。堵沙,工地又没有现成的草袋,怎么办?这时只见副班长、共产党员张再友把手一挥多脱下自己的棉衣向流沙堵去。但是,流沙还是一个劲地向外涌,张再有刚转身,一股流沙推开棉衣把挤倒在水里。在这关键时刻,在场施工的同志们都抱着自己的棉衣向流沙堵去。他们象大庆工人堵井喷那样英勇、顽强。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堵住流沙,就是胜利!同志们一个个扑在水里,用自己的身体构成一堵墙,把流沙死死地堵住。井上的同志送来了木板、草袋。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流沙被制服了。

  十一月中旬,大桥胜利建成了。人们回首往事,深深感到:在短短十个月时间里,能战胜这么多困难,架起这座五百米长的特大桥,这完全是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结果。

  注:11师51团政治处写于建设襄渝线。图片来自于网络和铁道兵战友网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