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我在铁道兵的十二年

  人生既漫长又短暂,至于人生经历中哪些是对你起决定性作用的,你在经历的过程中无法判断,只有经历过了,尝过了人生百味,回眸过往,才能清晰的界定,何为是重要的、必要的,何为是没齿难忘的经历。

  我是1968年的高中毕业生,在河北大城中学只读了一年的高中课程,就中断了文化学习,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全过程。文革中,我负责学校宣传组的工作,负责宣传广播和主办《大中战报》。我当时的头脑比较清晰,以维护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为主旨,经手的120多期战报,从未登载过支持鼓励武斗和打砸抢的行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支持肯定,羡慕有加。记得1967年北京师范大学一张传单传到我校,主要观点就是夺权斗争已进入夺枪杆子权的阶段,我看到后十分气愤,连夜写了《矛头指向谁》的批判文章并抄写成大字报,贴在县联社临街的一面墙上,引起了社会反响,让那些想在支左解放军身上打主意的人望而却步。

  1968年9月,高中毕业回到家中,思想上很迷茫,不知努力方向在哪里。就在这时,铁道兵来我县我乡征兵,我一下子就迷上了当兵,当兵是报效祖国的最大心愿。我写了一份决心书给公社武装部,广播站反复播报,引起了接兵领导的注意。一位接兵领导把我叫到公社,委托我整理全公社报名参军人的档案材料。后来才知道找我帮忙整理材料的领导是铁道兵62团二营副教导员。经过体检,我被选中,高兴的一夜都睡不着觉。

  1968年12月,我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告别家乡,踏上了我当铁道兵的征程。

  我们天津(廊坊)地区的新兵集结在一起,坐上了大闷罐火车,一路走走停停,一天多的时间,火车停了下来。下车后,满眼都是黑区区的,冷风夹着媒渣。我们问接兵的首长这是什么地方,首长告诉我们这是大同市,是我国有名的煤都,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又转乘汽车,一天的时间,把我们拉到山西省灵丘县,我分转到辛庄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我们班的班长是从援越抗美战场归来的65年入伍的安徽老兵,对我们要求严格。我为副班长,住在老乡家。我不懂部队管理,就听班长的,我就带领大家每天早起为老乡家跳水、打扫院子,老乡对我们很好,为我们烧水、烧炕,亲如一家,打消了我们想家的念头。我们每天走队列,练刺杀,打靶投弹,紧急集合,徒步拉练,摸爬滚打,我们的的确良新军装都磨破了,练得热火朝天。

  一个多月后,团汽车连来新兵训练营挑兵,把我挑上了,但后来公布去汽车连的名单中没有我的名字。过了十几天,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去62团二营部报到。新训才两个月,我就被分到二营部测量班。到我家乡接兵的廖副教导员找我谈话说,你早就确定到测量班,测量班班长副班长都面临退伍,需要有文化的同志赶快熟悉业务,不能中断。还说测量班可是个精益求精的工作,你们出现差错,部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领导的话让我思想上感到很沉重。回去后我立即着手学习业务,两个月就基本掌握了操控水平仪和经纬仪的测量技术。在学习热情高涨的时候,团里来了一位高个子首长,点名要见我。把我叫到营部书记办公室,那位首长问了我的名字后说,八一节快到了,请你写个对口词,明天把初稿给我。我悄悄问书记,这位首长是谁,书记说你别问了,赶快回去写节目。我一脸的不解,回到班里,连夜写了对口词,第二天交给书记,再也没有了下文。过了一周,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了团政治处宣传股。我有些想不明白,我在测量班刚熟悉了业务,为何又调我去宣传股。这时我想起了我临离开二营时营长对我说的话,不要想不通,这是部队,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明白也要服从。

  到宣传股报到后,我见到了那位在营部给我布置任务的高个了首长,他叫姚协成,是宣传股的副股长,同时热情地介绍了股长吴器成,他们都是62团有名的笔杆子。后来才了解到,我们学校初中的孙志军同学在团电影组,提供了我在学校宣传组工作过的信息,同时把我高中同班班长王伟也介绍到宣传股,还有福建泉州的车世景战友,三个人成立了62团有史以来第一个新闻报道组,从此,就同新闻报道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说实在的,写新闻稿真是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股长为培养我们的新闻素养,亲自给我们出题。当时正值党的九大召开不久,以团结为主题,一人一个题目,我的题目是“团结就是力量”,我记得改了不下六、七稿,等改好了,股长把稿子扔到一边,说,好了,就这样了。我们三个人写的稿子一篇也没发。股长说这些内容大小报纸都登过了,接下来是如何以实际工作落实九大精神的报道,新闻是有时效性的,你们必须学会如何判断形势,才能把握规律。这些话让我们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报道组的成立,团首长十分重视,陆永庭政委在全团干部大会上,让我们登台亮相,他说:“这三位小同志是我们团第一代报道组成员,他们是做干部工作的战士。请你们协助他们做好我团的新闻报道工作。”领导的重视,鼓舞了我们做好工作的决心。

  为了早日进入角色,领导安排我们下基层体验生活。股长带我到京原线云彩岭隧道工地搞宣传鼓动工作。股长告诉我,搞新闻报道一定要反映部队官兵的实际生活,了解他们想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你们新兵一定要到施工劳动最前沿,与战士们打成一片。我第二天就深入隧道,了解隧道开挖的工序流程。我看到风枪手抱着风枪打炮眼,我也操起了风枪,当时掌子面上有五六台风枪轰鸣,尘雾缭绕,几乎分不清谁是谁,我干了一个多小时,浑身是汗,满脸的灰尘。营领导发现了我,让我停下,告诉我战士施工都有工作服,你穿军装干活,回营房没有可换衣服会生病的。回到营部,领导给我找了一件旧棉服,把我的湿军装换下来,让勤务员烤干。在云彩岭工地的体验生活,我的收获很大,实际了解了干部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体会了他们工作的辛劳,对我思想也是一次实际的教育。

  下基层体验生活回到团部不久,部队就传出了十六连副班长何万柱群炮声中救战友的事迹,股里就把整理何万柱材料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当时压力很大,因为何万柱的事迹铁道兵部都知道了,要写请功材料,同时已列入铁道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预选名单,还要准备发言稿。我一头扎到十六连,调查了解何万柱事迹,与他和他的战友深谈。事情的经过是,在一次带领三名战士在掌子面点炮时,五十二眼炮刚点燃,上导坑突然发生意外爆炸,三名战士负伤,其中一名战士昏迷。何万柱看到任务已完成,正在向隧道外撤的路上,听到炮声,他立即意识到不好,掉头就向回跑去,边跑边喊战友们的名字。事故后电灯熄灭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他背出了两个战友。还有一名战友没有音讯,他不顾一切的向掌子面扑去。何万柱终于摸索着找到了那位昏迷的战友,使尽全身力气,背上战友就向外冲。刚刚冲离险区,五十二眼炮就连续炸响。他的事迹非常感人,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一种高尚的思想,就会有高尚的行动,对我的教育也十分深刻。为写他的事迹,我头发掉了许多。最后,批准何万柱为二等功,成为铁道兵当年七名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中的一员。

  1970年初,京原线任务刚进入收尾,部队接上级命令,开赴襄渝线,承担修建战备铁路的任务。部队进入湖北,因公路不畅,铁路没有,一路徒步拉练赶路。在陕南鄂西北汉江边扎营。这里山高人稀,施工设备多是人挑肩扛。为部队便于施工,在汉江边扩修了一条公路。我们团部设在郧西县羊尾镇,这是一个临江靠山的小镇,部队的修建任务在江对面,从胡家营至冷水的一段,桥隧相连,没有一块平地,部队全部都在山沟里扎营。

  在襄渝线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多经历是难忘的,对我的教育也十分深刻。

  第一件事,是部队到达襄渝线施工展开半年时间,一天傍晚,传来部队开挖隧道出现塌方,20多名战士被塌方堵在隧道内,生死不明。宣传股让我出现场拍照。我一个新兵未见过这种场面,心里直发毛。好在保卫股一位老同志刚探家回来,承担了这一任务。工作关系,我还是去了现场,隧道口挤满了人,听领导讲,里面的人还活着,有人听到洞里有敲打洞壁的声音。隧道外战士们挥汗如雨,拼命清理塌方碎石,差不多一个晚上的苦干,终于挖开了一条通道。堵在隧道里的战士们,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也再抢挖塌方。他们满手是血,满脸灰尘,衣服都湿了。爬出洞口的战士,个个泪流满面。战士们这种精神让我终身难忘,对我的灵魂是一次净化。

  第二件事是抢修白河大桥。白河是汉江的一个支流,白河县城就在汉江与白河支流交汇处的半山上。铁路要横跨白河,而且要在桥上修建车站。当时正是枯水季节,必须抢在汛期到来之前,把桥墩抢出来才不会延误工期。上级决定抢修时已离汛期很近了,但部队人手不够,必须昼夜加班抢时间。在部队动工的那天早晨,部队还没进场,大桥工地已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锹镐林立,有的推着手推车,有的挑着土筐。有不少上学的小学生,还有很多上年纪的老人,更让我感动的还有一位小脚老太太。这些人都是听说部队抢修大桥,自愿参加施工的。这种场面我第一次见到,感人至深。

  在人民群众的感召下,军民齐努力,开挖基坑的任务提前完成,立模板、浇灌混凝土任务进展顺利,终于赶在了汛期到来之前全面完成抢建任务。我写了《军民举画笔,同心绘彩虹》长篇通讯,兵报刊用。

  第三件事是部队开挖隧道,山体石质破碎,塌方很多,须大量木材搭建排架,但因交通不便,木材供不应求,经指挥部批准,可就地取材,解决施工急需。经了解,在下卡子公社大山深处有一片原始森林,那里很少有人去过,交通不便,须修建一条临时公路,才能获得木材供应。修建公路测量任务交给我团,团组建了测量小分队深入林区。深山老林,消息闭塞,住民稀少,环境恶劣,天天与荆棘、毒蛇和伤人的漆树打交道。没有道路,要靠队员们自行开辟,工作中一切困难都靠队员们自行解决。我跟随小分队采访二十多天,经受了很大的锻炼,收获也很大。为小分队写了三篇报道,一篇新华社编用,一篇人民日报登载,一篇解放军报登出,这在十三师历史上是没有的。1971年9月,我被调到师政治部宣传科工作。

  1972年部队转战沙通线。在沙通线工作近十年时间,我已经从毛头小子转变成遇事不惊,可担当、有能力、有思想的部队宣传教育干部。这其中有6年时间搞新闻工作,我走遍了近百个连队,与各团的新闻干事、报道组都结下了战斗友谊,各团的宣传报道工作你追的赶,让人怀念。

  为适应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克服自己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写作的毛病,我曾在密云县火车站候车室多次写发稿件;为适应讲课的要求,曾在宿舍、在家中苦练,克服了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紧张出汗的毛病。这种自发自觉的锻炼,使自己在宣传业务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975年3月,第三届全军体育运动会,铁道兵借调我为铁道兵体育代表团随团记者,让我体会到了铁道兵这支部队各方面都人才济济,不逊其他部队。我写了多篇反映铁道兵体育活动的稿件,在会刊上和体育报、解放军报上发表。铁道兵最提气的体育项目有男子手球、女乒、摩托车越野,还有刺杀项目。刺杀项目本是野战军的强项,但我们铁道兵的对刺却进入了全军前四名,进入半决赛铁道兵对沈阳部队,按照一些数据的分析,铁道兵选手有可能胜出。结果确在有争议的裁判中输了比赛。不出所料决赛是沈阳部队和广州部队的南北大战,铁道兵不去申诉决赛权,体现了大局观念。

  铁道兵的男子手球很棒,全军运动会进入决赛,位居全军第二名,我在军报上登出了《大有希望的手球运动》。军运会后,国家体委委托铁道兵牵头组织全国手球调赛,我又留下来搞调赛宣传。调赛赛后我写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给体育报,体育报发表了这篇文章,但文章加入了批林批孔的内容,弱化了手球技术方面的表述。但体育报社还是十分看重我的手球技战术方面的描述。编辑找到我,说是这么多体育项目的调赛很少有人写项目技术,我们对你写的手球技术方面的表述十分认可。报社缺这方面的人,你是否愿意到报社工作。我表示,我是现役军人,一切都服从组织安排,我自己愿意,不知领导是否同意。为此,报社找了负责铁道兵体育工作的丌谦斋副司令员,我与丌副司令没有过接触,后来听报社同志说,他没有同意,说是铁道兵的体育人才,铁道兵也需要,其实他根本不知道我是十三师借调的人,就这样,我放弃了去体育报社的念头,听从了组织的安排。

  在铁道兵借调近一年的时间,让我开阔了眼界,对体育运动有了深厚的兴趣。回到十三师,曾针对国家篮球队写过一篇《我们的球队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在体育报上刊登,这两个问题很快得到克服和改进。

  在沙通线的近十年中,最难忘记的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当时,我正同政治部领导在连队蹲点,了解部队加快施工赶进度的情况。晚上住在营部通讯班“干打垒”的房子里,凌晨3点多,就听地面轰隆隆象打雷的声音,我在战士们的拖拉下冲出房门,出门不到2秒钟,房屋就塌了。所有的衣物用品都埋在了瓦砾中,更不幸的是一名刚结婚不久的技术员在这次地震中遇难。我穿个裤衩与战士们清理倒塌现场找衣物。找出衣物后,我们立即赶回师部。这时传来密云水库大坝水下出现滑坡,情况危急,我只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知道全家安全,就匆匆赶往密云水库主坝。因那主坝关系整个首都的安危,如主坝决口,不到一小时,天安门广场都会遭遇水灾。到主坝时,天上下着大雨,62团6连干部战士正在向塌方处运送砂袋,有的站在齐胸深的水中填充砂石袋,更多的战士冒着大雨,扛着沙袋奔跑。还有的战士轮换吃饭,他们合着雨水用餐,有的实在劳累,吃着饭就睡着了。下午6点多,发生了一次余震,大坝瞬间抖动起来,在这危急时刻,干部战士都不约而同的跳到水中,他们手挽着手,用身体护住滑坡。水库里激起一米多高的大浪,拍打着大坝,他们全然不顾,那场面,让我终身难忘。我写了《红心护坝志如钢》的通讯,北京日报很快发表。华国锋主席亲临水库视察和慰问十三师官兵,我们都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因为那是铁道兵的光荣。后来,我写的那篇报道,收入铁道兵政治部编辑的《震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报告文学集中。

  1981年7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星火燎原编辑部借调我帮助工作,为老红军、老八路整理回忆录6篇。这些文章都是半文言半白话的文字残存,年轻人都不愿承担,一直在编辑部压着未发表,我篇篇认真研究,尽量保持作者原意,半年多的时间,都改写完成,有的得以发表。在出版社,我经历了另一种形式的锻炼。这一年传来十三师同十一师合并的消息,不久接到十一师的任命,回到师政治部宣传科。1982年5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到部队借人,领导考虑到我家在北京,铁道兵即将撤销,让我去朝阳区帮助工作。哪知这一次的借调成为我与铁道兵部队的最后告别。

  回顾在铁道兵的十二年,我感受颇深,那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强基定向的十二年,是我成长成人的十二年。在老领导和老战友们的关怀帮助下,在这个火热的大熔炉里,我不断得到锻炼提高和进步,为我转业到地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铁道兵,我一生难以抹去的眷恋!

  2021.5.5
   作者简介:
   王希桥,河北廊坊市大城县人,一九六九年入伍,在铁道兵十三师政治部宣传科任新闻、教育干事,工作十二年,为新华社、解放军报和兵报刋稿200多篇。一九八二年转业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任科员、科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法制办公室主任等职,本人喜爱新闻写作,只因公务关系,难以专注写作。2008年退休后,在闲暇中有时动笔,多为触景生情,为K歌台写过《坚定的步伐》,《你从韶山走来》等作品。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