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季节,我又回到了八五二农场,住在宾馆。
清晨,吸着南横林子特有的清新空气,不知不觉走到了农场倶乐部旧址,王震将军题写的“工人倶乐部”已不见踪影,场地已被围起来,据知情人说,要建两座农场最高的楼房,正在紧张施工中。
看着倶乐部遗址,久久不愿离去,想起了曾发生在倶乐部的许多往事。这个倶乐部建在中国版图上一个叫南横林子的农垦城镇。倶乐部在总场茂密的森林中,占据场部最高地势,是20世纪60年代初建场初期,由农垦将士,伐光原始森林原场地树木建成的。
郁百雄 当年852农场的八一农大畜牧兽医系二部上海来场学生在初建俱乐部留影
俱乐部上方是王震将军题写的工人俱乐部文字
倶乐部坐北朝南。从空中俯视,整楼为工字形,工字形两横为前、后楼,各为三层。前楼门面有仿人民大会堂的柱子,直顶三楼房间顶部。
前后楼先被场机关使用,搬出后,前楼设立图书室、乒乓球室。二、三楼中间的大厅,可开展多种活动或舞会。有时,曾有北京知青马铁锁等人和六六三来的转业兵比赛摔跤,又变为较量场地……。
后楼由宣传部使用,有洗相片的暗房及文艺宣传队休息室。
工字形中间是能容纳1200多人的二层观众席。对面主席台上,挂有四层侧幕布,台口宽20多米。舞台前边下部有乐池,供演出单位、指挥等人使用。后因常有积水,指挥等人改在侧幕后演奏。
这里曾进行过军委总政歌舞团慰问演出,场直地区集体合唱比赛,八五二农场建场初期歌舞剧《春归雁》演出,北京知青蔡扁豆(绰号)表演关于越南战争中两个美囯兵的活报剧,大型话剧《夜闯完达山》,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还有《白毛女》等多种戏种的演出。
而“文革”中,侯宝林、马季等相声名人演出,则因倶乐部装不下兵团战士,改在倶乐部门前广场演出,引来上万人观看。
如放映电影,便由人操作,用滑轮在舞台中央放下幕布即可。如在白天演,为了防止阳光进来,工作人员会用长木杆放下倶乐部两侧遮阳的黑幕布。
在这里,我看过《英雄战胜北大荒》《北大荒人》等影片。可以说,倶乐部虽然建在20世纪60年代初,但和今天大城市的剧场相比,也毫不逊色。
您不要认为这个倶乐部只是个娱乐场所,更大的作用是召开各种大型会议:春播动员会、麦收誓师会、职工代表大会、年度表彰会。农垦部王震部长、张省三副部长、萧克等很多中央领导在此做过报告。
1966年,首批南中红卫兵赴京,接受毛主席检阅,便是从这里乘车出发。随后步行进京的红卫兵,在欢送的掌声中,高举红旗,背着行包,迈开双腿,豪迈地走上了去北京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场倶乐部成为开批斗会的地方。父亲黄振荣在这里被定为“三反分子”,站在台上被批斗。
农场大乱,一拨拨人在这里被批斗。农场两大派造反团在这里辩论,倶乐部内人声混杂,乱成一片。会场二楼看台,有时会飘下大批传单,引起哄抢。最后演变成武斗,两派大打出手,局面一片混乱。
1968年,八五二农场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现役军人掌握了权力。二十团成立大会在倶乐部举行,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
农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活跃在倶乐部舞台。还有八个革命样板戏、新闻简报电影片,舞台上一片红色宣传。毛主席、周总理去世,倶乐部主席台成为吊唁之地。
1976年,兵团二十团解散,恢复了八五二农场,农场召开了庆祝大会,我作为车队一员参加了会议。倶乐部侧墙还残留着旧标语,但人们已经视而不见了。新农场领导集体和农场人在倶乐部见面。
会上,农场宣传队演出了节目。随后银幕放下,演起了电影,第一个是20世纪60年代垦区新闻纪录片《垦荒姑娘》。这是当年很多人没看过的,是描述农场当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女拖拉机手的片子。影片中两个女拖拉机手,站在停驶的拖拉机履带上,看着什么。镜头一变,出现了父亲黄振荣,穿着老式军装,带人来慰问女拖拉机手。
黑暗中我眼前一亮,目光落在了银幕上,随着父亲走向拖拉机,又听到画外音介绍:“八五二农场老红军黄振荣场长,来看望她们了……”后面的语言突然被观众席上暴发的掌声淹没,一直到银幕上父亲扶着五铧犁驶向远方,离开银幕,掌声还在倶乐部中响着。
第二天白天重演时,农场场部人员、分场、连队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向倶乐部。途经我家门口时,听到很多人议论:“看黄振荣场长去。”我也随着人群,又站在倶乐部一楼过道上,当父亲的镜头出现时,掌声不用描述了,还不时听到黑暗中的叹息声……这时,父亲还没有平反啊。
1978年,农垦部第一副部长张省三恢复了原职务,来到八五二农场,不听劝阻,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王正林副局长陪同下,踏着露水,给没平反的父亲黄振荣扫了墓。又来到倶乐部旁,我家已破旧的俄式木刻楞住房,看望我们全家,合影时,随行军人说老红军家属还住这么破的房子…。
前排左黄振荣夫人赵英华 农垦部张省三副部长 农垦部黄家景局长 黑龙江农垦总局王正林副局长
后排黄振荣子女黄鲜菊 黄黎 儿媳张淑珍 黄鲜梅
父亲平反的日子终于盼到了,红兴隆管理局领导、总场、分场、连队代表来到倶乐部。父亲遗像被放大,悬挂在主席台中央。
管理局、农场各部门,从八五二农场分出去的八五三、五九七农场,跃进山三师钢铁厂等敬献的花圈,摆满了舞台。追悼大会隆重举行。这是农场倶乐部建成后拆掉前,唯一一次为场内人员举办的追悼会。
会后,我捧着父亲的遗像,带着全家人,随着参加会议的领导和其他与会人员,离开倶乐部走向父亲墓地,去给父亲敬献花圈。父亲原来杂草丛生的墓地,已按转业官兵画家王立人的设计,修建为水泥墓地。扫墓人员三鞠躬,花圈摆满了父亲的墓地。也许父亲平反感动了老天,大雨倾盆,淋湿了现场所有人。
1985年8月,王震将军第十八次来到农场。在倶乐部回顾农场历史,接见了老铁兵、十万转业官兵、知识分子、支边人员、知青代表。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慰问了农场干部、职工。
王震将军进入俱乐部,和农场干部 职工在一起
也是这次慰问,王震将军含泪写下了“黄振荣同志之墓王震敬书一九八五年秋”十七个毛笔字。
工人倶乐部后改为八五二农场职工倶乐部,在八五二农场南横林子镇上伫立半个多世纪,现已拆除。
但倶乐部见证了农场艰苦创业、曲折生存、改革开放、发展壮大几个阶段。军垦开拓、军垦文化、知青文化在这里起步,工人倶乐部永远是农场人值得称颂的地方,是农场人心中永远的“人民大会堂”!
这图片左侧高层楼为原852农场′俱乐部,右侧高层为农场原办公楼,并排右侧为农场老宾馆,宾馆进门大厅为我家木板房旧址所在地。照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