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滩有座龙王庙(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处在“十年浩劫”中的上龙王庙,和其他地方一样,人们都在热衷于政治运动。而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尽管五味杂陈, 却让我们从中收获了人生的深切感悟,让我们变得沉静,也让我们更加懂 得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快乐。
吃饭的困惑。人民公社化体制之下,一度“吃食堂”风刮过后,社员 们回归每日一起下地劳动,然后各回各家吃饭的状态。粮油按人头指标到户,然后从各家积累的劳动工分折算金额中抵扣,年底按折扣结余盈亏兑 现,谓之“分红”。时值国家前所未有的人口生产高峰期,家有子女五六 个属正常,七八个不过分,家家都是“吃货”多劳力少。再则,河滩尽管 水资源丰沛,但先天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个体劳动力的日均产值,尚不及塬上地区的一半。每年年底生产队分红时,多数人家都会出现“倒欠”现象。也就是说,大家辛苦劳动一年,挣下的工分折抵全家的口粮款后,不仅分不到一分钱,还要欠账。在这样的情况下,口粮由生产队分配,一般河滩人家在吃饭上问题不是太大,人口多一些的就勉为其难了,也就有了一个吃饭的困惑。
我们家当时有八口人,只有父母两个劳力,尽管没有饿过肚子,但平时总是感觉在吃粗粮。我们从小生活在河滩,处处是稻田, 主产就是稻谷,但平时却很难痛痛快快吃上一顿大米饭。其原因就在于,家里分得的稻谷碾成大米,根本不够全家一年的口粮。为了一家人的吃饭不致断顿,就不得不拿出一大部分大米,由爹爹去塬上知己的朋友家兑换 成粗粮(玉米),一斤大米可以兑换到三斤玉米。再加上平时的精打细算,这样下来一家人的口粮问题也就解决了。据了解,类似于这样的情况相当普遍。还能清楚记起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一年中总有一两次,爹爹会在深更半夜用架子车从秦岭山里太白南塬的沈三叔家,或者塬上磨石的唠叨叔家拉回很多玉米。时间选在深夜,一是因为家里口粮短缺,尽管各家都这样,但毕竟不太体面 ;其次也是为了避开孩子们的视线,以免对我们造成心理阴影吧。其实这些在当时我都清楚,只是都不说明而已。
穿衣。解决了吃饭,就是。 当时生产队里按人头分配一些 棉花给每户社员,以解决社员的穿衣问题。各家都备有小型人工纺线车和织布机,每逢过年过节、下雨天或者晚上,邻居之间的纺线车、织布机操作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邻里之间经常会出现东家纺线染 线,西家经布织布,你家染布我家酱布的场景。而染线、酱布、染布和经布等工序,都是需要好几个人相互配合,在场院较大的空间才能够完成的, 加上一群群看热闹的孩子们,自然热闹非凡。织布,通常以白色为主,白布可以裁剪缝制成衬衣、内衣等。但白布多被染制成靛青色,靛青色在当 时是通用流行色,可以缝制单衣、夹衣和棉衣等。最难织的要算花布。所谓花布也就是白、蓝、绿、红诸色相间的条格布而已,这种花布在当时可是女孩子们的最爱。织白布经线纬线通用白线即可。而要织条花布和格花布,需要提前将纺好的白线染成各种颜色,关键环节是经布,就是要按照设计的图案提前设定好经线的布局。其次,花布的织布过程也很重要,要根据经线布局和花色设计,不断变换装有不同色线的织布梭子,以在经线上左右穿梭排列纬线,织成理想的花色图案。花布织起来要比白布复杂很多,因此只有心灵手巧的女人才能织出漂亮好看的花布。
以家庭为主纺线织布和加工为主,加上用公家发放的限量的布票,少 量购买一些布匹,多数人家的穿衣问题也基本上得到解决。
自留地。自留地里也可以种些粮食和蔬菜,供自家食用。人口多,女 孩子多的人家也可以种些棉花之类,以弥补分配的不足。当时各家的自留地真可谓河滩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家的自留地尽管面积都不大,却都被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等作物,由于浇水方便,琳琅满目的各色蔬菜瓜果足够自家吃用。有的人家还经常摘了新鲜的瓜菜送给塬上的亲戚家享用,这在相对干旱的塬上是无法想象的。
当时没有公开的市场机制,所有粮食和农副产品都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分配剩余部分,也只能交售给国家,再由国家按计划统筹调拨。不存在也不允私人之间的农副产品交易。多数人家的针头线脑、火柴咸盐,还有孩子上学等用度就成了问题。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捉襟见肘。有脑子活络一些的,就偷偷养一头猪几只鸡,或者私下编织一些竹器,如绊笼、背篓、筛子、雨帽之类,或者利用农闲打制一些木器,扎一些笤帚等等私下兜售,换点零花钱贴补家用。还有一些人多劳力少的,人懒没眼色的和老实没办法的,就难免过得更加困苦一些,出现偶尔断顿和没有衣服换季的情况就在所难免。
快乐的童年时光
尽管当时大家的日子单调清苦,但孩子们却过得自由自在,快乐无处不在。一方面每家都是一群孩子,男男女女、大大小小,从小在一起长大, 大的带小的,小的跟着大的,天长日久,亲情浓厚。二则那时的学校,学习被置于次要位置,课堂作业都很少,自习、课外作业根本不需要,什么补课、学习班之类简直闻所未闻。各种勤工俭学、政治运动等各种活动接 二连三,一天到晚无外乎跑来跑去,喊来喊去,疯来疯去,总之很适合孩子们的胃口,反正感觉很好玩。再次,没有课外作业,甚至不需要学习。就是学习也全凭自觉和兴趣,孩子们的自由时间就特别多。那时的孩子们都很懂事,都会替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家务活。男孩子们会帮父亲拉土、 起猪圈,也会割些牛草换些工分等等,女孩子们则会帮妈妈洗洗涮涮、打些猪草等等。而这些活儿大多都没什么技术含量,尤其是割草拔草之类,河滩水草丰美,道路平坦,一边玩耍着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男孩子们瞅准目标很快完成任务就可以大家一起玩拍纸包、捉迷藏之类的游戏,还有上山采野果,下河摸鱼虾、凫水等等,而女孩子们则可以玩抓赢儿(一种 用小石子分别或一起抛起来正反手接住的游戏)、踢毽子、跳猴皮筋、跳方等等。尽管河滩物质相对贫乏,但河滩的孩子们却是快乐的,而这种快乐也是发自内心的。
真正的年味
在当时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所有的人们对过年这个一年中最为重大的节日,给予了太多的寄托和期盼。绝大部分人家的年节,也因此都会尽可能的讲究一些。
大家辛苦了一年,勒掯了一年,好不容易熬到了过年,总该痛快吃喝几天了。再说走亲访友,居家待客也不能失了面子。还有孩子们,一年到头难见腥荤,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说不定还会得到一些压岁钱,也不用再受大人的责骂,最开心的自然是孩子们。一些人家往往是聚了全年之力,才能过上一个像样的年,真有几分悲壮的味道。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那时哪家也没几个钱,过年又不能凑合,当家就难。而多数人家都是由男人当家,所以就有了“娃娃爱过年,老汉怕花钱”之说。
到了年根,在“北方水乡”世世代代以种水稻、吃大米为主的河滩人,都会精心筹备好具有水乡风味的各种年货。如家家户户都会碾下足够的酒米,粉好元宵面,做好醪糟。尤其是粉元宵面,各家几乎同时洗好了酒米,准备粉元宵面。元宵是河滩人过年最主要的吃食之一。粉元宵面,就是要把酒米(糯米)磨成粒径极细的酒米粉,这样才能包出粘糯爽口,香甜美味的元宵。用作粉面的最佳设备是原始的石碾子,而石碾子则是塬上人加 工粮食的通用设备,河滩的石碾子非常少。所有的河滩人家,要在相对集中的三几天内完成粉元宵面的任务。四近塬上村里的石碾子,无疑就成了所有河滩人趋之若鹜的紧缺资源了。当时的情况是,晚上不睡觉排队等候的有之,不顾路途遥远长途跋涉的有之,托亲朋拉关系的有之,排长队忍饥挨饿者有之,回想当年,实属不易。当年粉元宵面的盛况,成了我们这一代河滩人永久的,最为深切的记忆。
除此而外,过年了,割上几斤猪肉自不必说,家境稍好一些的大户人家,会杀上一头年猪。到了腊月二十八九,
就该蒸年馍、做肉了。
年馍。蒸年馍一是方便过年期间食用,另外要给来拜年的晚辈们回赠 三五个年馍,既是礼节也是心意。年馍的数量须满足过年期间食用。年馍 的品种通常有菜包子、油面包子、花卷、小素馍和小花馍。小花馍一般有三到五种,手巧的做出的花样更多。最好吃的要数油面包子。记得每顿吃 饭,油面包子总是我们孩子们的抢手货。油面包子的馅,是由熬过猪油的 油渣,和上面粉一起炒制而成的。油面包子冷热均可食用,也可当零食,半荤半素,鲜香适口,因此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年馍的个头比平时吃 的馍略小,花色各异、小巧玲珑,既好吃也好看。这也是孩子们喜欢过年的原因之一。
做肉。做肉相对复杂一些,技术含量也高。一般的人家,过年做肉都由男人来完成,讲究一些的会请了专业的厨子来烹制。做肉是要把各色生鲜肉经过多道工序,加工成可以直接食用的熟食半成品,以方便过年期间待客或自家食用。一般有煮肉、炒汁和汁肉三道工序,外加皮冻和肘子。
做肉之一,煮肉:内脏下水之类囫囵洗净入锅,煮至七成熟时须捞出来,用陈醋拌匀置于清扫干净的土地上,用瓦盆扣好以防猫狗之类,谓之扯地气,用以去除腥味。猪头最是费事。先要仔细拔净余毛,再用烧红的烙铁将所有外皮,尤其是各凹凸部位烧至焦黄,再入水刮洗干净后入锅, 煮至七成熟捞出,再剔除骨头备用。
做肉之二,炖皮冻:猪腿肉皮和其他不用的肉皮均可作为制作皮冻的 原料。这些肉皮须提前剔下来,刮净膘油、切成细丝后加水入锅,经过充 分炖煮后,加入食用色素自然冷却,即可制成各色鲜艳的皮冻。
做肉之三,炒汁:炒汁的原料就是蜂蜜,白糖亦可。锅内倒入少量清油,中火至油热,将蜂蜜入锅勤加翻炒至有焦糊味即可。做肉之四汁肉 :将炒好的蜜汁适量,入肉汤锅内,再将煮过加工好的内脏、膘肉、猪头肉等全部入汤锅炖煮,直至全部肉食表皮呈酱褐色即可出锅。
做肉之五,肘子:将汁好的猪头肉和瘦肉趁热切块后填满猪肚或以肉皮包裹,扎紧用石头压平,冷却后就是肘子。至此,做肉即告成功。一般人家要完成做肉,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汁汤。汁好肉剩下的汤汁就是汁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汁汤加入肉中剔下来的骨头可用来熬制白萝卜块食用,味道非常鲜美;也可盛入容器内作为调味剂,效果极佳。
过年。河滩从年腊月二十七起,就陆续有人家开始团年,到三十初一达到高峰。
河滩人绝大多数为早年由各地迁移而来。先祖们当时在迁移中,总是希望在年前到达目的地,好在新家过个年,图个吉利,祈求来年兴旺。然而旅途遥远,足下坎坷,千难万险,且都是拖家带口,又有战乱匪患猖獗、天气恶劣等困扰,其艰辛可想而知。各家到达的日期和时分也就各不相同。有腊月二十七晚上到的,就在当晚过年。有在二十八上午到的,就当天中午过年。也有赶在年三十和初一到达的,但时分各不相同。为了纪念这一家族重大事件,大家不约而同,把各自先祖到达河滩的日期和时分,作为各家过年团年的时间,代代相传。讲究一些的人家,会在每年阖家团年,举箸把酒之际,由家中长辈给儿孙们讲述家世家谱和家族传承的艰辛 历程,以勉励后辈知古鉴今,砥砺进取。
按照传统习俗,团年的头一天就准备次日团年的主打菜—炖肉汤。精选上好的猪后腿和后臀肉,切至 2 公分见方,加适量豆腐白萝卜块加水入大铁锅大火烧开,改由文火炖至午夜,压火保温,次日团年前烧开即可。
团年饭之前,全家老小要先至祖坟祭奠,意为尊请先祖回家过年。团 年菜饭上桌前,须先在祖灵牌位前上供、焚香,摆上团年菜饭,行祭酒过 年之礼。门神灶爷对联鞭炮一应俱全。
因为是家里人,河滩团年菜相对简单。团年菜一般就两个菜,即一个凉碟子,一钵炖好的肉汤菜,根据需要随吃随添,不做限制。饭就是一锅白米饭。长辈安坐上首,一家人依次坐定。斟上水酒,长辈开始追根溯源, 谆谆教诲。大家恭敬端坐,洗耳恭听。小孩子们却早就盯着桌上的凉菜和 肉块,虎视眈眈,摩拳擦掌了。一家人轮流浅嘬着杯中的酒水,品味着团年饭,酒香弥漫着,欢天喜地中,一年的委屈辛劳随之烟消云散。
待客。待客讲究热闹排场。多数人家从初一开始待客,一般多为本家来拜年的晚辈。待客的程序。客人一到,先上炕坐定。过年期间,各家的炕头都烧得热热乎乎的,上了热炕,一路的风寒随之一扫而光。紧接着,就端上热腾腾的醪糟元宵,让客人吃喝。北方天冷,醪糟元宵权当一道小吃和热茶点心,一则表示敬意,二则用以驱除来时一路的寒冷劳累。说明一点,河滩人的醪糟元宵,从年初一开始吃起,无论有无客人,每天早上必吃,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期间如有来客,随来随吃。吃完醪糟元宵,紧接着就是上一碟荤素拼盘,开始喝酒。河滩喝酒借鉴了当地人家的习惯一 般不上热菜。关中当地素以丰富多彩的小吃小菜名闻遐迩,有的人家喝酒时,可以上满一整桌凉菜小吃,酒喝到兴致,划拳斗酒、推杯换盏煞是热闹,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待客喝酒,如遇突然之间上来一碟热菜,这就说明主家有了安排,喝酒到此为止,马上就该吃饭了。酒过数巡,便是正餐,正餐就是吃饭。客人比较集中时,吃饭的菜会相对正规和讲究。基 本搭配就是“十大碗”,也叫“十全席”,包括三烧三蒸三拌加一汤。“三 烧”主要指烧鸡、烧鱼、烧肉 ;“三蒸”是蒸片子肉、蒸墩子肉、蒸糟 肉 ;“三拌”即三道当地口味的精致凉拌素菜 ;一汤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有黄花、木耳和油豆腐和少量菠菜。上了十大碗,蒸饭(大米饭)跟着 上桌。饭菜上齐,主家便热情招呼客人不要停下筷子,反复劝客人多吃肉菜,直到每一位客人酒足饭饱,满意而归,主家这才满意。客人临走,照例为每位客人回赠几个年馍,如有来自塬上又身份尊贵的客人,还要加赠一两颗豆食。直到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终于送走了每一位客 人,待客才算完成。
梦中的“肉蒸饭”
曾经的肉蒸饭,就是河滩人的骄傲和塬上人的向往。曾几何时,河滩的肉蒸饭竟然在塬上名噪一时,家喻户晓。在我看来,塬上人心目中的肉蒸饭,大有“望梅止渴”成语故事里“梅子”的“味道”。塬上孩子不好好学习,或者不听话的时候,家里大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狗娃仔你听话,过几天妈带你去河滩你舅家吃肉蒸饭呀”。听了这句话,即便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会随即小嘴里噙满了涎水,小眼里充满了向往,瞬间听话起来。
那么,河滩的肉蒸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吃食,它又神奇在哪儿呢?起码在我的心目中,所谓肉蒸饭,大概就是将大肉片置于蒸饭锅内,蒸熟了一起吃,味道奇香,十分过瘾。而我们小时候能够吃到的最好的吃食,也无出其外。
资料记载,据传建兴二十七年(234),诸葛亮第五次伐魏,兵出斜峪关,安营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于渭水之滨。五丈原下就是石头河滩。由于战事频繁,军中伙夫做饭不及,而这些川兵又喜欢吃大米大肉,炒菜煮饭又费时费力。应付不迭之下,伙夫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一种肉和饭一 起蒸的办法,即一层饭一层肉,多层蒸笼叠加蒸煮,一次完成。其如法炮制后竟然大获成功,既省时又美味,大受将士们的欢迎。而后此法又传入附近的村子,流入民间。后来肉蒸饭在河滩广为传播,竟然成了河滩的标 志和荣誉。据传,民国时期齐家寨就有专门经营肉蒸饭的馆子,当时的齐家寨是商贾云集之所,商贸重镇,其影响波及甚广。当时,四乡八邻的人们,能去远近闻名的齐家寨吃上一顿肉蒸饭,那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
肉蒸饭源自川军,流传于河滩,其做法解放后曾一度被忽视,甚至失传。改革开放后,制作肉蒸饭的手艺又重获新生。据朋友说,上龙王庙乡亲城的周志成,前些年就曾在齐镇开店,制作售卖过正宗的河滩肉蒸饭,大受食客欢迎。
如今的河滩,仍然流传着当时肉蒸饭的做法和吃法,就是在煮米饭时, 把经过一定工序加工而成的五花肉片,置于锅内的蒸饭上一起闷蒸,出锅后的肉蒸饭红白相间、晶莹剔透,米香里透着肉香,入口肥而不腻,香浓四溢,非常过瘾。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演变,现在肉蒸饭的烹制方法既科 学又易行,但永远不变的,还是那地地道道的河滩的乡土味儿。
2016 年 6 月 29 日惠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