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风雨”中的身影》——铁道兵战友侯剑华军营成才起步记



《“风雨”中的身影》——铁道兵战友侯剑华军营成才起步记

作者/铁九师 鲍邦协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他的生命里程中,必定要经过铁道兵这一段。命里注定,他的人生涅槃,必须要经过铁道兵浴火的冶炼。


 

46年前,侯剑华告别亲人,一身戎装从安徽萧县出发,一路向北。从此,脚下这条闪亮的铁轨承载的憧憬,同自己的青春梦想联接在了一起,连接在一起的还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当年乘坐的闷罐列车虽已远去,但车轮前行的铿锵,催人奋进的汽笛,至今音犹在耳,仿佛是对他自信而传奇人生的歌唱……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侯剑华被分配到施工连队。随着对高粱米的熟悉,手上有了被钢钎大锤磨出的茧花。一个偶然机会,下基层视察工作的首长,在连队图文并茂的黑板报上发现了他。

不久,他被调到团电影组任放映员。

小伙子身材适中,浓眉、挺鼻,说话不疾不徐,书生模样,笑起来一脸真诚。我那时在宣传股工作。我们成了最熟悉的战友。


 

电影组,全团常设的文化单位。组长一人,放映机一台,嘎斯车一辆,放映员几枚,负责全团的电影放映工作。电影放映,听起来轻松惬意,还有些高人一等。可那些艰难困苦,实则像他们经手的电影胶片,去了又来,来了又走,常来常新,没有尽头。全团20多个连队,分散在数百公里的施工线上,在没有电视机和手机的年代,能看上一场电影,成为战友们的“节日”。每当来了新影片,他们就马上打起背包,带上洗漱用品和碗筷,和放映机一起坐上嘎斯车,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一个连队一个连队,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循环放映”。尽管从小喜欢看电影,但天天重复同样的放映动作,长时间看同一部影片,也有乏味的时候!更要命的是,常年应对的是艰苦环境。一年365天,雨雪风霜相伴,朔风黄沙同行。有时车行半道儿,突遇大雨,为保护机器,他们脱下军装和雨衣;冰雪路面打滑,车轮深陷泥坑,下车推车,溅得一身泥浆;冬天军车发动机打不着火,拿起摇把轮流摇,摇把反弹,打得人眼冒金星!好不容易到达放映点,已是泥水一身。草原风大,而且说来就来,有时放着放着,银幕杆被狂风吹垮,银幕被大风刮跑,追回来挂上,接着再放。更多的时候,电影结束,连队战友早已进入梦乡,他和电影组同行却还在返回的路上。这些,为剑华早期的艺术创作铺就了厚实的人生底色。

铁道兵给了剑华一方舞台,他决心用自己的才华为舞台增光添彩。为战友服务,为施工服务,这是他最原始的创作动机,也是他最初的生活积累。电影放映前,往往要加映相当于“新闻简报”的本团新闻,这种用幻灯形式呈现的土电影,从采编、脚本、绘画、字幕、配音等一般都由多才多艺的剑华完成。

44团二营,在通辽车站水塔和职工宿舍修建中,安全高效。政治处要求做好宣传。工作交给剑华。他根据上报的材料,到工地感受、实地采访,回来加班,只用两三天时间,就将“热火朝天”“人声鼎沸”“拔地而起”这些抽象的词汇,转换成了银幕上一帧帧战友们挥汗奋战的精彩画面。他自创幻灯片中的红星闪耀、水波荡漾、白云悠悠、烟火缭绕等特技效果,赢得了战友们阵阵掌声。战友鲁林,探家期间,在县城大街上不畏牺牲勇拦惊马,避免了一场群众的伤亡事故,荣立二等功。他根据战友事迹创作幻灯片《舍身拦惊马——刘英俊式的战士》,让全团官兵受到了教育和鼓舞。那几年,他创作反映部队生活和战友成长的幻灯片达30多套,那些有色彩、“会动”,具有铁道兵特点的作品,在全军和沈阳军区展览中多次获奖。

对于心中有目标的人,可以将单调的生活过得丰盈有趣。电影组的日子,不仅使剑华生活充实,更使他从小就埋在内心的艺术种子复苏了。铁道兵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沃的文化土壤,使那颗种子发芽展叶,且日渐茂盛起来。他深知“名不徒生,誉不自长”,“宝剑锋之磨砺出”。作为一个无背景的农家子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犹如一个在雨中无伞的人,要想达到目标,必须奋力奔跑。

他更懂得,古今中外每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同时又是文学家。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他们成功的基石。那段时间,他沉浸在中外名著里,除了借书,不多的津贴都用来了买书,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外国的雨果、巴尔札克,中国的古典诗词等等,还有各种书画专业图书,他像“饥饿的人扑在了面包上”,酣畅吞咽,用心咀嚼,精细吸收,加之刻苦的实践,一个自学成才的艺术轮廓已清晰可现。

入伍当年,宣传画《钢铁长城 坚不可摧》,被驻地《哲里木报》头版刊用。2元的稿费未取,汇款单保留至今,成为自己艺术生涯起步的见证。1977年,1981年,年画《草原心曲》和《柳毅传书》分别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发行16万张。1987年,描写蒙古族传说的连环画《巴拉根仓的故事》,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时光虽然走远,但当年的绘画作品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至今仍馨香可感。《草原心曲》表现的是一个蒙古族小姑娘,拉响小提琴,引得鲜花盛开,蝴蝶翩翩,两只小猫陶醉其中。小姑娘清纯可人,悠扬的旋律,应该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吧!画面令人思索回味,余韵悠长,给人美的艺术陶冶,不输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拙朴灵动。《柳毅传书》里的那对有情人,柳毅清秀帅气,龙女窈窕娇羞,两人衣袂飘飘,四目传情。“风雨归来两相悦,棒打鸳鸯不离分”,在爱情禁区还未完全打破的改革开放之初,剑华的画笔,借神话之力,表达人间永恒的主题,显示了他思想的前卫和对艺术的大胆探索。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生仗剑走天涯,。那些年,艰苦条件的磨砺、人生的历练和自学充电,已化为剑华内敛的层层笔墨。读、写、画、刻,不仅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惯性。开始佳作频出,军地报刊在两年内刊用他的绘画和篆刻作品60多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7岁的侯剑华,已经是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通辽市和铁道兵美术界的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198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北京军事博物馆筹办全军建军54周年书画篆刻展览。征稿通知经铁道兵和师转到团里,剑华跃跃欲试,精心准备了篆刻作品近百方,还打算创作一幅书法作品。部队驻扎在戈壁沙漠,根本买不到书法必备的宣纸和墨汁。那天放电影到14连,担任文书的刘念光(后先后任铁道兵排长、沈阳军区干部部调配处处长、40集团军政委、国防科技大学政委,中将军衔)知道后为他鼓劲,两人琢磨着,把剑华从老家带来的图画纸,用湿毛巾均匀擦拭,就有了宣纸洇墨的效果;再把煤块研成细末,在炊事班的大铁锅上刮下锅底灰,加上点浆糊,调成“自制墨汁”,连夜书写。书法作品完成后,和他的篆刻,一同上送北京军事博物馆,结果两件作品入选。他那幅用隶书体创作的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左边,悬挂的是时任南京军区政委杜平将军的书法作品。一个普通战士的书法能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并列,让他感到无尚荣光。几十年过去,现在提起当年事,他的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

著名军旅书法家李铎将军,在他的作品前驻足观看,问他,“小伙子,是哪个部队的?”“铁道兵的”他答道。“字写得不错。就是墨汁淡了些,怎么纸面上好像还有黑渣子呀”“报告首长,墨汁是用煤末加锅底灰拌浆糊调制而成的,部队驻地买不到墨汁呀!”李铎感慨地说“你真行!这里有现成的纸笔,你就现场再写一幅吧!”剑华当场挥毫,李铎看后说,你基本功挺扎实,估计能获奖。回部队继续好好练吧!”事后剑华感慨:李铎老师的一声“你真行”,使我受宠若惊。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褒奖鼓励,而且是对我们铁道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的认可和赞扬。

李铎一语成真。那次展览,剑华的那幅书法作品被评为全军三等奖。篆刻也被评为优秀奖。在当晚的CCTV一频道,他的作品和将军们参观展览的镜头,出现在新闻联播的画面里。八一建军节前一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人民子弟兵》专栏里播发了长篇通讯《宝剑锋从磨砺出——侯剑华自学成才事迹》。著名播音员林如老师声情并茂,称他是部队自学成才的典型。那次,剑华代表铁道兵,在全国观众和听众面前露了一小脸,在军内外反响强烈。

1982年5月,经铁道兵文化部美术创作组组长黄嘉善推荐,铁道兵调剑华到北京专门从事美术创作,为参加中国美术馆《大路画展》作准备。剑华欣喜若狂。那段时间,他亲耳聆听了王琦、古元、李桦等从延安鲁艺走来的老艺术家们的授课。

“从艺先做人,艺术无止境”更加深植脑海。黑白灰的过度,国画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的光影、色彩、透视;篆刻的选题、布局、走刀;“实处落笔,虚处传情”等等上升至理论,他大有豁然开朗之感,从此,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具有铁道兵特色的《大路画展》如期开展。在中国美术馆一楼宏大的展厅内,剑华以“铁道兵修路到草原,蒙古族人民真拥军”为主题的版画《盼》赫然在列。画面中,老额吉(妈妈)右手奶壶,左手(军用)水壶,目光直达远方,孙子俯首铁轨,小狗撒欢,是“盼”草原通车的第一声汽笛?是迎候修路部队晚归?灵动的画面夺人眼球,给人遐想。《盼》获一等奖。随后,光明日报、北京日报、铁道兵报、小说月刊分别刊发了这幅作品。


 

在全军人才济济的美术创作队伍里,剑华脱颖而出。

有人说,剑华有艺术天赋,殊不知,所谓天赋,都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在电影组,我常常看见他,为一个创作构思而废寢忘食,为描绘一件满意的作品而挑灯夜战。数年来,他创作丰硕,且获奖无数。多少个梧桐夜雨,多少个芳草斜阳,他始终奋力奔跑的身影,艳羡了世人的目光。

那届的《大路画展》,成为剑华的人生一个重要转折。他的艺术才华被进一步发现和认可。铁道兵政治部干部部展明部长指示创作组,要“留住侯剑华这个人才”,并请黄嘉善组长转告铁九师分管干部的副政委何山林。1982年底,剑华被破格提干。那套穿在剑华身上稍显肥大的“四个兜”,折射的是铁道兵当年爱才惜才的光芒,成为“千里马常有,伯乐也常有”的佐证。

提干后的剑华如鱼得水,进入创作的春天和高峰期。到沈阳军区后,更有了天高任鸟飞的作为。几十年来,他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温柔了匆忙的岁月,也惊艳了似水的年华。6000多方篆刻,200多幅版画,3000多幅政要、名人肖像,众多书法、美术和摄影作品登上艺术殿堂,走出国门。在俄罗斯、韓国、美国、法国、老挝、柬埔寨、意大利、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抚顺雷锋纪念馆、长春电影制片厂、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历史纪念馆等单位收藏。“军旅书画家”、“篆刻家”、“摄影家”......他头上带有国字省字头衔的桂冠和6卷本《侯剑华艺术大典》,留下了一位农家后生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的人生足印。


 

我说,这些除了剑华的自身努力,还得益于铁道兵强大的遗传基因!

剑华的成功,温暖了远去的铁道兵,也慰藉了为他成才铺路的黄嘉善、展明、曲世德(原铁道兵44团宣传股长)等部队首长,也感动了我们这些为他喝彩的战友。

后来因转业调动,我们天各一方,但战友前行的脚步,丰富了我对他的牵挂。看到剑华成功的身影,我欣喜、感动、钦佩、自豪,为当年的“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起步,更为如今“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满池绚烂!(2022.9.26于北京副中心)

(作者为原铁道兵第四十四团政治处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