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藏品说话:《解放军报》宣传铁道兵·重要铁路干线

 

  1978年7月17日,《解放军报》发表一组3篇通讯宣传铁道兵,其中《铁道兵前无险阻》报道京通铁路,《勇战地下水》报道南疆铁路,《盐湖长堤》报道青藏铁路。文章渐渐脱离文革新闻宣传的“假大空”,记事写人有事实、有情节,铁道兵四海为家,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事迹生动感人,值得赞颂。

  铁道兵组建于1948年7月5日,这一组报道推想是为纪念铁道兵成立30周年。1978年7月5日,铁道兵机关隆重集会庆祝铁道兵成立30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分别为铁道兵题词。华国锋的题词是:“加速铁道兵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叶剑英的题词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坚持这一革命精神,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

 

  铁道兵前无险阻

  ——记铁道兵迎风斗雪奋勇筑路的事迹
 

  列车满载着铁道兵战士,乘着浩荡东风,在一条新建的铁路线上。

  这条铁路是一九七三年上马的。一九七七年全线胜利接轨,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贺电,表扬修建这条铁路的铁道兵部队和广大民工为人民立了新功。

  这条新建铁路线地质十分复杂。它的南段,山峦叠嶂,川谷回折,桥隧相连;北段荒原起伏,沙海茫茫,施工条件非常艰苦。但是,铁道兵指战员为建设祖国的钢铁大道当开路先锋,硬是迎风斗雪,踏险履艰,排除万难,一往无前。

  某团一、二营担任一座大桥施工任务。工地上雪裹冰封,寒风袭来,砭人肌骨。干部战士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在四面无遮的河滩上,赶制出一套套沉井模板,为大桥基础施工做好准备。他们还跳进冰河里,抡锤打桩,搭起四百多米长的施工便桥,向桥墩工点搬运了七万袋水泥。担任绑扎钢筋任务的九班,当时没有切断机,他们就抡起十二磅大锤,在很短的时间里,切断七十五吨十九毫米螺纹钢。大锤砸在钢筋上,震得虎口开裂,胳膊发麻,干部战士没有一个叫苦。他们迎着困难上,甩开膀子干,仅用了一百零七天,胜利地完成了这座一千五百米长、两台四十二墩的铁路大桥。

  铁路沿线上,有一座长达十二里的红旗隧道,是全线的重点工程。这座隧道石质复杂,岩层变化无常,塌方、地下水等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担任施工任务的某团指战员,迎着艰险上,踩着困难冲,像一把利剑直插大山腹中。七连在掘进中遇上来势凶猛的地下水。战士们头顶“倾盆大雨”打风枪,湿透了衣服,泡肿了双脚,不喊一声苦,不叫一声累,站在冰冷刺骨的水里,日夜坚持战斗。与此同时,十一连遇到从未见过的特坚石,风枪打上去直迸火星,一颗钻头几下就磨得光秃秃的,一米多深的炮眼,一炮只能爆两三寸深。干部战士以比坚石还硬的顽强精神,连续奋战二十八个月,硬是提前打通了这座“地下长廊”。

图片

铁道兵14师开挖全长6公里的红旗隧道。

  某团在铺架老哈河大桥的工程中,流传着争抢五分钟的故事。铺架队为了让全线尽快接轨通车,决心在八天时间里,完成四十四孔混凝土梁的铺架任务。大家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五天就架了二十五孔,打破了过去一天架四孔的最新记录。最后时间只剩下三天,要按期架完,每架一孔梁,就必须再提前一个小时。时间怎么挤?铺架队的同志决定在架梁的十二道大工序中,每道工序再抢出五分钟。担任捆梁任务的一连,已经把捆梁时间由原来的十五分钟缩短到八分钟,现在要再缩短五分钟,那就是要在三分钟之内用笨重的钢丝绳,将一百多吨重、三十多米长的大梁捆得结实端正,困难实在不小啊!大家齐心协力,献计献策,改进操作方法,终于用三分钟干完了八分钟的活。每一道工序都像一连这样,精打细算,分秒必争,硬是从有限的时间里抢出五分钟,仅用七天时间架通了老哈河大桥。

  战斗在这条新建铁路线上的各级党委和领导同志,他们跋山涉水,餐风饮露,亲自勘定线路,拟制施工方案。会战展开,他们又像当年深入阵地前沿指挥打仗那样,打起背包,纷纷深入施工第一线,调查研究,发动群众,精心组织,精心指挥。千里工地,处处有领导同志“安家落户”;万千工点,时时能看到领导干部的身形。

  某团参谋长邹本经已是胃癌晚期了,当他听说有个重点工程隧道进度上不去,坚决要求到那里蹲点。他戴起安全帽,钻进导坑,扑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抓落实。有的同志产生畏难情绪,邹参谋长就和他边干边谈心。有的战士缺少施工经验,他就手把手地传教。掘进到特殊地质层,他抱起风枪带头实践,发动群众献计攻关。随着一个个施工环节上问题的解决,隧道施工进度直线上升。邹参谋长的胃疼得吃不下饭,仍然没黑没白地坚持在工地带领部队大干。后来,部队党委硬把他送到医院。他在病逝前,向同志们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再到工地看看桥梁隧道,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掏出一颗心,豁出一条命......”

  英的铁道兵干部战士,就是以这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地作出了新的贡献。翻开这条新建铁路完成年度施工任务的记录,可以看到:一九七三年提前一个月,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都是提前两个月;一九七六年下半年调四分之一兵力支援唐山人民抗震救灾,仍然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计划。事实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高速度,也完全能够高速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铁道兵战士决心加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强领国争当开路先锋。

  (本报通讯员刘从安、邱耿华、刘广儒、赵书三本报记者白天氛)

图片

桥隧相连,上下洞口高差50多米,由铁道兵第4师19团担负修建的上新光3号灯泡形隧道,多次发生涌水,是全线29座隧道中涌水最多的隧道。
 

  勇战地下水
 

  在层峦叠嶂的天山雪峰间,铁道兵某部战士们奋战二百个昼夜,胜利地打通了一座盘山隧道。在这些艰苦斗争的日子里,传颂着战士们勇战地下洪水的动人事迹。

  那是在一九七七年的夏天,随着隧道向山腹延伸,一股又一股的地下水汹涌袭来。有一次,由于地下水来势凶猛,掌子面上积水盈尺,导坑上暴雨倾盆。担任下导坑掘进任务的十八连的同志们,头顶哗哗暴雨,脚踩地下长河,日夜奋战。一天,排炮炸穿了蓄水层,三股泉水以每小时二百立方米的流速向隧道里涌流。不一会,几百米的隧洞,成了一条几米深的流沙河,人员和机械都处在危急之中。

  “人在机械在,人在隧道通”。安全员王梦喜和几个战友把棉衣一脱,顶着洪峰和流沙,推着木筏向掌子面游去。那滚滚的洪峰随时都可能把他们冲得与龇牙咧嘴的岩石相撞。但是,他们毫不后退,在乱石滚滚的隧洞里,同特大的地下洪水展开了搏斗,终于把沉重的通风机搬上木筏,把电缆打捞起来。就在这同一时刻,管道班副班长郑云同几次潜入几米深的水里,安装抽水机管道。每潜一次水,他都要冒着被流沙碎石埋没的危险。但是,为了保住管道畅通,他把自己生命置之度外,在水中激战了几小时,以最快的速度把几百米的管道疏通了,使抽水机正常运转,止住了洪峰上涨。接着,指战员们又奋战了四天四夜,把几百方流沙和碎石装运洞外,终于战胜了地下洪峰,保证施工不断进行。(晓帆)

图片

铁道兵第7师34团16连被铁道兵命名为“盐湖筑路攻关连”。
 

  盐湖长堤
 

  高原铁路穿越的某盐湖,方圆几百里。表层有坚如花岗岩的岩盐,有氯和硫酸盐渍土,地下是无数的溶洞。在地质条件如此复杂奇特的地方修路,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是创举,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一九七七年春天,铁道兵某部十六连、十九连和机械连先后开上盐湖,投入一场艰苦的战斗。

  茫茫盐湖,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几乎每天都刮六七级大风,常常把帐篷卷得卷空而起。到了夏天,帐篷里白天温度高达摄氏近四十度,热得像蒸笼;晚上,温度却下降到摄氏零下二十多度,冷得像冰窖。再加上湖面高浓度的盐硝大量蒸发,许多同志的咀唇和脸都被刺激得翘起一层层皮。尽管环境艰苦,但战士们下定无比坚强的决心:早日修通盐湖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力。

  盐湖面上,由于高浓度的卤水长期受到风吹日晒,形成了一层十分坚固的硬盐壳。推土机铲下去,只留下一道白印。战士们决定用炮崩,在松动的岩块上喷洒卤水,然后再用推土机碾碎。那阵子,盐湖上每天六七级的“无头风”,东西南北轮流刮,风刮卤水满天飞,恰似下卤雨。粘上脸,脸发痛;粘着手,手红肿。帽子和衣服经卤水一淋,结上厚厚的一层白碱霜,硬梆梆的活象穿了一身银盔甲。

  正在艰苦奋战时,突然一天半夜,天降喜雨。眨眼间,一台台推土机冲进雨布。盐壳见到雨水立即“散架”,推土机一压就成粉末。战士们风趣地说:“当年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帝,今天铁道兵修路感动了老天,这真是天赐良机,咱们可要抓住战机呵!他们冒雨在湖面上来回奔驰,第一个工班一鼓作气干了大半夜,第二个工班一直干到第二天响午。全连干部战士抢时间,争速度,连续奋战七天七夜,把十三里长、几十米宽的坚硬岩盐全部碾压成粉末,又连续奋战,筑成路基。

  当五届人大提出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的伟大号召传到高原筑路工地时,机械连战胜了重重困难,提前两个半月完成了三十二公里长的岩盐路基施工任务,人们称赞这段岩盐路基是“白玉长堤”。

  (邓海宏吕希杉李盛福 赵新造)

图片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