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2023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在大理古城垒翠园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旅游者等齐聚于此,近800个展览,10000余幅作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现场热闹非凡。人群中,一位位身着统一服饰的退役军人志愿者整齐列队,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发挥退役军人的特有优势,根据会务安排提供线路指引、信息咨询、环境卫生、秩序维护等服务,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马甲风景线”。
影像时代,爱在大理。2023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开幕,9月1日世界之约、大理之邀,老朋友如约而至,新朋友慕名而来。大理垒翠园、大理摄影博物馆、大理中和书院……,近800个展览,10000余幅作品,汇聚国内外摄影界知名人士,现场热闹非凡,人群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一位位身着“橄榄绿”的退役军人志愿者,组成的一道“马甲风景线”。
大理州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自愿自发来到国际影会现场,向活动参与者提供志愿服务,他们一大早就到达活动现场,参与秩序维护、后勤工作,他们弘扬奉献、有爱、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志愿者们也帮助活动参与人员,
进一步了解活动各项流程及细节,提供细致的信息指引服务。
到大理国际影展北水库北区二层2-9《穿越硝烟的面孔》展厅,读战地摄影师王红《穿越硝烟的面孔》,有他和曾被称为“最美战地女神”大理籍退役女军人钟惠玲现场亲身为您讲述那年那月的“英雄面孔”照片故事。
杨浪、张林策展的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展览之一《穿越硝烟的面孔》,是曾经的战地摄影师王红的一场个展。这里的一个个《面孔》,是这位一等功臣在十年间, 走过八万余公里拍摄的360多个参战老兵中的50张面孔,军种涵盖作战、侦察、工兵、通信、医疗、后勤、政工等,现展出的被军委和大军区授予称号的英雄人物10人,荣立一二等功者27人;拍摄收集图片数万张,其中的一千多张用在他编辑的《417·番号镌刻在那拉》和电视纪录片《炼狱之战》中。
为了拍摄这些老兵,王红多少苦多少难都自己咽下去,就为了这穿越时空的重逢。“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王红只答了两个字,“感恩”!王红说的这两个字,字少义重,字里是满满的战友情,他感恩在他拍摄过程中,众多老兵对自己拍摄过程的支持与亲力协助。
纪实肖像摄影如何来表现“战争主题”?如何用人物面部的情绪细节、光影变幻来刻画激烈对比的内心情绪?用几十幅这样形式上重复的肖像画面来构成宏大的历史回顾的意蕴——且不说这意蕴的指向?从30岁到65岁,当年是义无反顾的搏命的拍摄;今天,在经历了人生起伏折转之后,这一场拍摄又是为了什么? 许多的问号即将留给现场的观者。
“我们深深知道,每一个从战场上滚下来的人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生命体验。但是王红要把自己从这体验中超越出来,观察他者的应激反应并且把这反应捕捉并凝固起来,其与‘兰剑B’在发起冲击前猫耳洞里拎着相机发抖的瞬间感受是一样的。这次的‘冲击’是必须有文字伴随就像当年必须有炮火伴随一样。” 策展人、同是经历南疆战地新闻报道的杨浪和张林说。
“几十年后,带着‘面孔’的这些人已经无需战斗,他们共同拥有的只是一场局部战争的经历;他们是否被这经历所触发、镜头如何捕捉这一瞬间、这些瞬间的‘面孔’是否能够告诉我们更丰富的人生际遇?我们读它的时候还能有那种瞬间血液冲上脑门的体验?这其实是我们想问读者的。”
两位策展人还在“后记 ”里这样描述,战友重逢今天,战友在这里重逢。有人近在咫尺,有人远在天边。有人已在天界,有人尚在人间。但是我们记牢了当年说过的两个字:不忘。哪怕你躺在遥远的边关,我会一次次来看你。一步三回头。穿越硝烟,战友重逢,要感恩我们的战友王红。
1986年10月14日,47集团军摄影干事王红不顾军首长让他立刻返回的命令,跟随突击队突入敌阵。激战中他抬着伤员后送,突然被弹片击穿腰部,导致脾破裂,生命垂危。在王红昏迷之前,他看到数十位战友接力抬着他艰难前行,头发梢上的汗珠结成了一个个泥球。从前沿到老山主峰,再到后方医院,是无数个战友接力才保住了他的命。之后,他的徒弟、军魂摄影学会常务理事、417团摄影员袁熙、录像李斌在另一次战斗中双双牺牲。生命的接力,生命的冲击,改变了王红的生命轨迹,他在之后的人生中,执着地寻找战友,看望烈属,为烈士移灵,参加社会公益,用镜头记录解甲老兵心中永不消逝的军魂。一张张面孔布满沧桑,一段段情意历久弥新。同时,他们还为参观者免费提供了《穿越硝烟的面孔》画册和可以在留言簿上进行留言签名。
退役军人王红,1956年出生于西安军人家庭。1974年插队、1976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荣立一等战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历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军魂战士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军魂摄影报》主编,《珠海特区报》社摄影部副主任,《珠江晚报》编委、摄美文体部主任等。1995“全军新闻摄影十佳记者”、1997《沧桑风雨回归路》中国新闻奖、2003“中国晚报十杰摄影记者”,2007《生命记忆——王红老山战地影像》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
钟惠玲同志曾被称为“最美战地女神”。1984年2月,18岁的钟惠玲随72医院野战医疗队奔赴老山前线,面对惨烈场面,这个之前见血就怕的小护士,变得泼辣、干练、心理素质强大。为了减少伤员的痛楚,她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拭伤员凝固的血迹。天气炎热,她为伤员扇扇子喂水,伤员情绪不稳定,她好言劝慰,哄着他们多吃饭早康复。最难忘的是,当几位伤员转送后方时,突然说,钟护士,为了感谢你,我们为你唱一首歌:“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钟惠玲听得泪如雨下。钟惠玲是全军首个“模范卫生员”,一等功臣。
大理,是人们普遍喜欢的旅游目的地。而这一次,随着《面孔》影展的9月初呈现,大理人和来大理旅行的人,可能要被《面孔》里的作品震撼到了。如果你不信,如果你9月初真的来大理,即可以见证。
一抹随处可见的“橄榄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支队的队员们,面对如潮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他们用“浓浓的人情味”、退役军人特有的热情大方好客,做好志愿服务工作,让大家乘兴来,舒心归,让志愿服务成为此次活动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理州退役军人事务局 供稿)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