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梦回滦平


 

        滦平,是我军旅八年的地方。八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讲可为几分之一,那只有依天而定、依人而异了,但总是一个长长的影子,特别是青春的时光。所以,滦平也是我的故乡。

        滦平,背靠辽蒙,面向京津,处于京津辽蒙的省市“金三角”交汇点,乃首都的北大门,可谓是京畿重地。时值驻军二个师部,一个导弹旅,一个雷达站。区内光御路就有五条,行宫八处,官驿四所。故有古诗曰:“殿后春旗簇仗,楼前御队穿花,一片红云闹处,外人遥认官家。”

        我对滦平的乡愁浓郁,离别四十年,经常梦回滦平,梦见那一处处开发的工地,梦见那一座座耸天的高楼,梦见原师部大院残留的老屋……可说是,几回回梦里回滦平,双手楼定金山岭,咬一口馍馍喝二两酒,三天三夜道不尽故乡的情。

        秋天,我再次萌发了再回滦平看故乡的冲动。

        踏上滦平的土地,真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滦平的飞跃变化,让我生疑,这难道是真的吗?“三横三竖一河带”的城区框架,如棋盘一样平卧在青山的怀抱之中,全然隐去了一路一街的旧颜。昔日的氓牛河,可谓是沙窝、卵石、青苔,还有几只灰鹭孤影。如今的氓牛河,已是穿城的沿河风光带,又谓是荷花、玉栏、幽径,还有多处彩虹桥。绿的莲蓬,红的箭荷,翠鸟婷立其间。微风拂动,碎波磷磷,花叶起舞,一派盎然天趣。是谁,将一幅山水写意画铺陈河面?是谁,拥笠拋杆垂钓在这诗意画中?潋滟其间,可谓是:“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游子醉了,竟醉得语无伦次。氓牛河北岸原本是一片荒山坡,破碎的山石,丛生几处茅草,散见几株油松。现已荒山变市井,车水衬马龙,县城首府、公检法司等机关办公大楼林立其间。那处显眼的“碧霞高档住宅小区”,布达拉宫般巍峨出岫。京通铁路就穿行在这如画的河山之间,如同一条涌动的动脉,奔腾不息。隔河远眺,“滦平人民欢迎您”的绿篱标语,温润醒目。呀!这是故乡张开双臂拥抱迟归的游子呢!

        回故乡,寻故地,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师部就驻扎在滦平小街的一隅,师部大院的门前挂有“中国人民解放军5761部队”的牌子。顶着“秋老虎”的炙烤,已在繁华中找不到昔日的归踪,伫立在已是“陌生”的街道上,只有把嘴当路。问及一位王姓的壮年人,他右手一指说,在那边,还有大石头房在。我的心头一热,四十年了,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可不枉来了一回。他还说与我们师部的孩子汪某某同学,攀谈中,考较出那是司令部协理员汪德成的孩子。老王还说,有从美国回来的同学专门来滦平寻找当年的感觉。嗬!我也是从千里之外专门来的呢!顺着老王的指点,我又问巧了76岁的关大爷,他一口报出了部队的番号:“不是5761吗!我带你们去。”当我亲眼见到当年的那几排石头房子时,内心有着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不觉口中道出贺敬之那“一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诗句。手在石上摸,脸在墙上贴,恨不得切下一块带回家中。我们一排排地看,里里外外地察,那屋内当年取暖的地炉,屋脊出烟的烟囱,均是几十年前的原始。那种亲切,那种温暖,恨不得张开双臂再久久地拥抱一回。与在这老屋中居住的窦老爹喝茶聊天,才知道这些老屋几十年的残存和变迁。居住此处的老人都称呼这个地方叫“六一胡同”,不解中忽然明白,是我们5761部队驻扎过的地方,虽然如今叫“寿春里胡同”,但那些老者还是把“六一胡同”口口相传挂在嘴上。作为证据,一个“六一大众洗浴”的招牌定格在我的相机里。除了那几排石头老屋,其它已无遗存,原有的均已被拔地而起的高楼所取代。在我当日三去故地寻旧时,又发现了从街面通向师部大门的那条原二十米长的通道,确切地定位在滦平镇医院的右方。

        在滦平,收入眼帘的一切令我惊叹!惊的是,小城的人文环境有了靓丽的转身,滦平,已将“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最宜人居好环境”、“省级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县”四张名片”收入囊中;叹的是,滦平的变化之巨,正如我的梦幻之象一样一飞冲天!

        再见了,滦平——我的第二故乡。此行,让我从市容中看到了发展,从餐桌上感知了富裕,从遗存中找到了念想,从店招上挽留了认同。

        我惯常地拣了几颗卵石带回家中,让它见证游子不泯的故乡情怀。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滦平看故乡。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