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学习“登高精神”向“八一”军旗献礼  ---- 记杨连第由“登高英雄”到建筑“鲁班奖”蜕变



 
        进入2020年,结合本人“从军铁道兵奋战青藏线”的厚重背景,受老战友影响曾经多次深入豫西观音堂山区,到陇海铁路八号桥、杨连第车站以及杨连第纪念馆考察,通过网络深入湖北襄阳市“杨连第连”所在地和杨连第老英雄的天津北辰区老家寻踪、整理和体验当年杨连第老英雄以及他的战友们在此生活与战斗的情景。
        经过回顾思考提升,我先后在铁道兵文化网与其他媒体发表有《二郎洞 我入伍的第一站》、《我们是永远的铁道兵》、《也说“远去的‘年味’”》、《三代守大桥初心如磐石》、《青藏线 大美青海的一道最美风景》以及《铁道兵的退役军人军礼致敬在杨连第烈士纪念碑前》等作品,部分被推荐登载新华网,反响俱佳。
        近年来,就是关于《全景杨连第》题材的一篇4、5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在“杨连第连”所在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一公司热播。对于这个题材的兴趣是受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影响,通过铁道兵老战友文化网认识群主关丽荣、侯卫,老首长们了解到我有创作杨连第作品的意向,高度重视,将我推荐进入“杨连第连”战友群。里边有胡占芳、梁景先以及丛山、洪承惠等。我找来一份《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大事件》深入研读,从中找出铁道兵与抗美援朝胜利的关联。再结合偶遇本地老朋友毛兆祥、刘大顺和周明进,接着结识了杨连第的长子杨长林,通过杨长林认识中铁十一局一公司的领导金伟,从而使作品的框架结构和事情的主线脉络、作者心灵深处铁道兵老英雄杨连第的影子逐渐清晰起来。就与文学同事商量着手创作。去年起我创作的中篇纪实文学作品,经历了春秋冬夏磨炼几易其稿,最终确定约5万字,分别以“解放”、“参军”、“登高”、“抢修”、“创新”、“回国”、“重返”、“关怀”、“守桥”和“旗帜”为小标题共十个篇章的《全景杨连第》,恰遇中铁十一局《通知》征文,先发至“杨连第连”微信群征求意见,再发至中铁十一局一公司宣传部。经审查被该单位用近半年时间连续推送播放,在2022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就是到7月下旬为止,全部展播完毕,原作品经过他们播发前的精心制作,他们依据故事背景添加视频资料、恰到好处的配图解读、其中每集添加一个视频,十个视频共计时长78分钟,每集不少于两幅图片,合计图片24幅,大部分作者之前没有见过。他们的编辑负责、有创意,绝对使作品锦上添花。每一集我都要反复看几回,热血沸腾。感谢“杨连第连”老战友们的关注支持和鼓励,感谢中铁十一局的信任与支持。最后一期中有杨连第的儿子杨长林先生关于“登高精神”深入浅出的视频讲话,薪火相传入情入理特别到位。当然,作者特别期望及时听到各位大家的意见与建议,期望将杨连第和杨连第连的故事讲述的更真切更生动!
        偶然发现,在2000年时,“杨连第连”隶属单位的中铁十一局集团一公司曾经在洛三高速(三门峡段)承建许沟特大桥并摘取“鲁班奖”,我认定它是传承杨连第“登高精神”的新突破。
        一座城市两座桥:陇海铁路八号桥(1949),洛三高速许沟特大桥(2000)都在三门峡市境内,这在全国独一无二。八号桥的成功修建靠的是杨连第个人的“忠诚、勇敢加技能”,许沟桥获奖靠的是团队合作的“专利、科技手段加严谨管理”。时间跨度70年,杨连第从“登高英雄”变身为“最美奋斗者”。这个演变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与时俱进地给杨连第伟大的“登高精神”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科学而实用的内涵。杨连第的榜样力量,一定会激励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成为国家建设的最美奋斗者。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特发此篇以示献礼、敬礼!
 
        作者简介 : 王长江  原铁十师服役,河南省作协与中国电力作协会员,铁道兵战友网文创中心作者。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