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报巡礼:染血的报纸(1951.5.1)



 

  这张报纸套红印刷,“五一劳动节”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纪念意义,这是铁道兵在抗美援朝前线出版的第一张报纸,5位报社编辑和印刷工人为此献出生命。报纸纪念文章写道:“今天铅印的第一张报纸颜色是鲜红的,她象征着你们洒在朝鲜的血……”

图片
  
杂文家、《解放军报》理论部高级编辑张心阳先生书写文章标题。

图片

  1950年11月,铁道兵团陆续赴朝参加铁路抢修。“铁道兵”报自创刊以来,部队在哪里抢修,报纸就跟随到哪里出版。翌年2月,铁道兵团政治部组织工作组到朝鲜调查,计划在前线办报。朝鲜多山、多洞,隐蔽性好,可以将印刷设备改装成便携式,拆开运输,用人力摇动印刷机,在战地继续出版《人民铁军》报。

图片
  
铁道兵团跨过鸭绿江,奔向朝鲜战场

  铁道兵团党委批准,报社在北京组建战地印刷厂。在报社编辑兼印刷厂厂长张健、副厂长杨建坡主持下,研制便于携带的铅字盘、字架,改装手工摇动的印刷机;挑选思想好、技术高、身体强的排字、印刷工人,于2月下旬,随兵团机关人员,从北京出发,开赴朝鲜。

  报社人员乘坐一辆十轮大卡车,车厢装载印刷设备和铅字,人坐在印刷设备上。由于敌机经常轰炸,白天卡车隐蔽,晚上借助月光和雪地的反光行驶。

图片
  
左起:报社当时采编人员张健、刘金凯、孔庆智、王学俭。

  3月1日深夜,卡车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面永木里附近的松木岭翻车,编辑兼厂长张健、副厂长杨健坡、技术工人周锡恩、沈新、张铁城等5人当场牺牲,林殿辅、宋少连、李盛章、霍昭和受伤。铅字木箱、印刷机器严重损毁,洒满山坡。

  出师未捷身先死,铁道兵前无险阻。在前线出版报纸的决心没有改变。报社再次在北京筹建印刷厂,征调采编和印刷技术人员,二度赴朝办报。

  5月1日,在炮火硝烟的朝鲜战场,第一张《人民铁军》报正式出版发行。报纸红色油墨印刷,象征着烈士们的鲜血。4个版面,内容主要是战场抢修,充满战斗的气息。

  一版头条,铁道兵团“前指党委作出今后工作决议”,关于铁路抢修、思想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部队建设的具体事务。《列宁格勒红军部队的来信》,介绍苏联青年红军给访苏青年代表团的信,加深友谊,反对战争,共同进步。《在前线会见的话》,是“征稿启事”的另类表述,开宗明义阐述报纸的“宗旨与任务”:“反映与指导部队在抗美援朝伟大斗争中的现实问题,并以工程任务与思想教育为中心,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加深与提高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总结与交流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部队工作经验。”

  二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悼念烈士的文章,署名“全体报社同志”《追念本社暨印刷厂牺牲同志》:报社负责人王学俭《痛悼张健同志》,编辑张希尧《悼念杨建坡同志》。歌颂烈士无私无畏、热爱和平、不怕牺牲的崇高思想。文章写道:“今天铅印的第一张报纸也和大家见面了,颜色是鲜红的,她象征着你们洒在朝鲜的血……亲爱的同志,你未竟的事业,我们全体同志誓必承担。”

图片

  三、四版:一篇“时事讲话”《伟大的胜利和巨大的影响》,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展望美好的前景;前线抢修的消息、故事,排除定时炸弹、扑火立功等;特别是后来完成铁道兵经典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写作的郑直(署名郑云林)的作品《杨连第在四连》,记叙杨连第指挥抢修、喊劳动号子,人物生动,故事感人,英雄杨连第形象栩栩如生。

图片

图片
 在山洞印刷报纸

  报社人员从2月底启程赴朝,5位同志牺牲,再度制造印刷设备赴朝,仅用2个月时间,就出版了报纸。这也是前线作战、抢修的速度啊!

  在战争环境下出版报纸十分艰苦、危险。根据战备的需要,报社数次迁徙,先后以自然的山洞、朝鲜老百姓的炕头、以及废弃的煤矿矿洞,作为采编、印刷报纸的场所。办公设施因陋就简,将行军的包装箱当办公的桌凳,炮弹壳做笔筒,美国被炸毁的汽车叶子垫板做成书报架。稿件来自一线指战员自发投稿和报社的采编人员撰写。记者到抢修现场采访,在司令部、政治部查阅战报,与各师宣传科、以及重要的桥梁抢修战场,建立“热线电话”,及时掌握、了解战况,编发新闻稿件。由于飞机轰炸,供电难以保证,晚上用烛光照明,写作、修改文章。编辑与印刷工人轮换着手摇印刷机器,出版报纸。天气晴好,编辑们在山坡上、树林中,找一块片石,席地而坐,膝盖就是“办公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常事,一块冷馒头,一杯凉开水,就是最美的夜宵……当一张张倾注了作者、编者心血的报纸,送到前线指战员的手上时,大家无不欢欣鼓舞、欣慰和自豪。


  停电时,手摇印刷机出版报纸。

  1951年5月1日至1953年10月14日,《人民铁军》报社在朝鲜出版58期报纸,宣传铁道兵团在铸造“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上取得的胜利和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留下了一页血与火的光辉历史。

图片
  
在朝鲜办报人员,前排右起:汪军、李一方、张希尧;中排右起:李遂、张民权、杨伯缘、芦永祥、王学俭,后排右起:钱宗宗、高光文。

图片
  
在露天山坡上席地而坐,研讨出版报纸。

图片
  
王学俭悼念牺牲的报社战友
 

2022-09-08 15:22发表于北京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