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雅江河谷的朗朗天地(1)【原创】


图片
 

  雅江河谷的朗朗天地(1)【原创】


       在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V”型谷地,海拔五、六千米的南北群山起伏,高山流水呈放射状地汇入谷底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奔流千里而下,最终流入印度洋。
       西藏朗县便在这深沟谷地间的雅鲁藏布江畔,旧为朗宗、古如朗杰宗、加查宗和金东溪的领地,西藏民主改革之后,并三宗一溪为朗县,现归西藏林芝市所辖。
       朗县地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新世纪之初朗县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也才14000多人,县城常住人口不足4千人,全城工商户也不过百户。2015年才全线修通的拉萨至林芝306省道从县城通过,路两边盖起商铺,便成了城里最繁华的一条正街。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朗县本来就没有县城,只不过县政府所驻地为朗村,人们约定俗成就将朗村叫做“县城”了。
       2015年6月的一天,往日里静谧的朗县城忽喇喇来了一帮人,住进了福建援藏工作队投资建成的福州大酒店。说是大酒店,其实也只有4层楼几十个房间。这帮人住进来后也不见他们去朗县周边的神山圣湖游山玩水,而是成天聚在一起开会研究些什么。朗县城本来就游人就不多,酒店房间反正也空着。可是,这帮人住进来没几天,就在酒店门口挂出了“中铁二局集团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的牌子。
       是的,他们这回来了就不走了,而是要在朗县干一件前所未有惊天动地的大工程。这就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铁路工程,自拉萨站起,从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的协荣车站引出,再向东新建线路经贡嘎、扎囊、乃东、桑日、加查、朗县、米林至林芝市,新建正线全长403.144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60公里的准高速电气化铁路。中铁二局集团公司中标的拉林铁路第8标段在朗县境内有32.3公里,总投资近20亿。这是朗县建县以来全部基础建设投资总和的数十倍。其实,朗县城刚通柏油公路也才只几年的功夫,这回可一下子就进入准高速铁路时代了。
       这该是多么惊人的发展巨变,这可是雅江河谷的天地朗朗!
       精神和力量的传承
       其实,拉萨至林芝铁路和拉萨至日喀则铁路一样,都是青藏铁路的延长线,都是雪域高原上那条天路的延伸、再延伸。但是,中铁二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兼党工委书记马前卒却看到了更深一层次。
       马前卒指挥长还清楚地记得,2006年7月1日,在格尔木和拉萨同时集会热烈庆祝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的那天,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而团结奋斗。当年,中铁二局集团公司也参加了青藏铁路建设,他们和全体参建人员一道,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也孕育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这才是中铁筑路人在雪域高原攻难克险的胜利法宝。青藏铁路通车十年了,但是雪域高原的铁路建设还在继续。如今,建设者们又在拉林铁路继续创造着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的伟大壮举。这不仅仅是天路向着高原纵深的简单延伸,更是“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的传承,是中铁筑路人在雪域高原不畏艰难、敢打能拼、敢于胜利的力量的传递,这才是中铁二局再上高原、再创辉煌的思想基础和胜利保证。
       指挥长兼党工委书记的马前卒眼光独到,看问题一下子就看到了根本,看到了源头,真不愧是优秀政工干部出身。他曾在局干部处做人事工作近10年,从局机关到基层,在子公司担任党委书记,后来又回局机关担任中铁二局纪委副书记。来拉林铁路之前,他在中铁二局渝万铁路工程指挥部担任党工委书记。指挥长在施工一线组织施工,他在下面给干部职工鼓劲加油;指挥长在前方抓进度、抓产值,他在后方抓思想、抓稳定,两个人工作上配合得很顺心顺手。可是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缺人,公司董事长找马前卒谈话,笑着跟他说:“你这个名字好啊,马前卒!现在要派你到更艰苦的一线冲锋陷阵呢!”
       “去哪儿?没问题。谁让我叫马前卒呢!”
       “去拉林铁路。”
       “拉林铁路,那可是青藏高原!我跟谁搭档?”
       “你跟你自己搭档?”
       “跟我自己……”马前卒没听明白董事长这话的意思,“搭档?”
       “是的。”董事长告诉马前卒,公司领导班子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派他去中铁二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和党工委书记“一肩挑”,就是要他“两手抓”,既发挥他西南交大工程管理研究生的专业特长,攻克拉林铁路施工的难题难点;又要他发挥多年政治工作的经验优势,抓好雪域高原上职工安心、队伍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
       “我,行吗?” “怎么不行?上高原,就需要你这样的复合型领导干部。你马前卒如果不行?莫非让我派个‘马后炮’去?”
        两个人大笑。领导的幽默一把,却让马前卒无话可说,他只好把自己的顾虑咽进了肚里。他本来想说自己是多年的高血压,现在也是年过半百有三的人了,再过两年就该退居二线,让年轻人顶上了。可是,他知道公司领导太了解他的底细了,他本科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曾经当过七、八年的医生,上高原应当比别人更懂得如何去适应,也更懂得如何帮助职工预防高原反应,更快更好地去适应高原生活。董事长说他是复合型领导,恐怕与他的医生经历也不无关系。
       眼下马前卒所带领的这支队伍,80后、90后的年轻人居多,许多人对西藏的认知都来自书本,因为向往着西藏的神奇神秘,第一次上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那股新鲜劲过后,便感到头痛脑胀,呼吸不畅,走路头重脚轻,白天吃不下饭,夜里更是睡不好觉。马前卒知道,这是典型的轻度高原反应,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到人心的安定,影响到队伍的稳定。他一方面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制定施工方案,积极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一方面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在青年职工中开展学习和传承青藏铁路精神的专题学习教育活动,指挥部和项目部两级党团组织发挥作用,做“传承精神、凝聚力量、安定人心、稳定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马前卒用心地捋捋,职工中竟然有十多位同志曾经在青藏铁路干过,有着丰富的高原施工和生活的经验。他把这些同志召集起来,请他们和青年职工一起座谈,讲中铁二局在青藏铁路线上难忘的感人故事。
       四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李爱民当时中铁二局青藏铁路项目部当安技员,在青藏高原度过了难忘的6年。当年他们承担着“世界屋脊第一长隧”的羊八井一号隧道施工任务。羊八井隧道海拔4264米,全长3345米,隧道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土质破碎,隧道内常年流水,加之高寒缺氧,施工难度很大。李爱民书记在与青年职工座谈时回忆说,当时项目部在建设工地开展了“党旗飘扬在心中”的主题教育活动,项目部21名党员所在的班组、工区都设立了党员责任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党员也成了职工心目中的榜样和模范。在党员的带头作用下,职工攻难克险,采用多项新技术,创造了高原铁路隧道施工月成洞超百米和安全无事故的好成绩。
       老职工讲青藏铁路精神的感人故事,对年轻职工的思想感情都是很大的触动。他们也在内心里将拉林铁路与青藏铁路作了个比较:论海拔,青藏铁路比我们这里更高出近1000米,但是青藏铁路缺氧不缺精神;论条件,青藏铁路是雪域高原的第一条铁路,一切都是从头来,为拉林铁路的修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打下再创辉煌的良好基础;论人员、队伍——比到这儿,年轻人心里不服气、不服输的那股劲儿比出来了。他们说,我们都是中铁二局的人,谁比谁差?他们行,我们也行!我们还要更行! 四项目部副经理袁万财也曾参加青藏铁路施工,他如数家珍般地向青年职工说,青藏铁路施工,条件越是艰苦,越是考验人、锻炼人。中铁二局在青藏铁路施工中,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邓召益、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女工区长牟淑群等一批劳模先进人物,他们的模范事迹和感人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的强大动力。
       参加过青藏铁路施工的老职工还和青年职工开展交友谈心活动,他们班前班后在工地、在路上、在宿舍、在食堂,讲自己在青藏铁路的生活工作经历和经验体会,消除年轻人对高原的“恐高症”,使他们安下心来。
       三项目部团支部书记、技术工程技术主管李东原在广西桂林一个市政工程项目上,刚到拉林铁路,七、八个人住在公路道班废弃的一间工房里,环境很差。他来拉林铁路的目的,本来就没想多呆,只是因为没来过西藏,就想顺便上高原看看玩玩,呆上一个月就还回桂林干市政工程去。可是听老同志讲青藏铁路条件更艰苦,身边的同志一个也没有当逃兵的,他自己跟自己较上了劲:别人都能行,难道就我一个人不行吗?不行,我不能当逃兵。
       李东就这样咬咬牙在拉林铁路坚持下来了。当组织上把项目部团支部书记的担子压到他身上时,他更加自觉地以青藏铁路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带头作用。业余时间他积极组织项目部的团员青年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跃业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都是双向选择。有的单位工作环境艰苦的岗位甚至不容易招到大学生。有的就是来了,干段时间也流失到条件更好些的单位去了。中铁二局是国资委下属的央企,又是在成都大城市,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的确很有吸引力。可是具体到工作岗位,却是钻山沟、干工程,工作生活很艰苦。2015年有24个、2016年有39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应聘到中铁二局,分配到拉林铁路工程上来。指挥部开展的传承青藏铁路精神专题教育活动,是这些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课,对他们的教育影响很深。他们之间建立了微信群和QQ群,相互交流思想,传递正能量。有问题也在群里畅开思想谈心,大家互相鼓劲加油。这些大学生来到拉林铁路没有一个打退堂鼓溜号的。
       笔者问李东,都说年轻人好高骛远,如何能安心在高原、奉献在拉林呢?他不暇思索地说:中铁二局重上高原,是团队的力量帮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是青藏铁路精神在激励我们年轻人始终前行。因为我们无愧于中铁二局筑路人!
       然而,当过医生的马前卒明白,精神激励的同时,离不开可靠的物质保障。到项目部检查施工,马前卒最先去的不是工地,而是食堂,看看食谱菜谱合不合要求,饭菜质量达不达标准?为了确保职工吃得好、营养跟得上,指挥部还专门组织人员到240公里以外的林芝市去采购副食品。上到高原,指挥部最先在项目部建了3个医疗室,满足职工日常医疗需求。2016年2月,指挥部还专门联系西藏军区总医院的体检车开到指挥部来,为1000多名职工进行健康体检。职工说:“马指挥长两手抓,一手抓青藏铁路精神传承,一手抓生活物质健康保障,这才是指挥长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啊!”
       正是马前卒指挥长的这样一张一弛,用青藏铁路精神来稳定队伍、凝聚人心,确保职工到青藏高原要上得来、稳得住、干得好!还没开工,他其实就已经打赢了拉林铁路的第一仗。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