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朱海燕 |《天路向拉萨》诗集自序





朱海燕 |《天路向拉萨》诗集自序


  

  

  什么是诗?什么是自由体诗?沒有准确的阐释和严格的规尺。

  对于写诗的人来说,你说,你写的东西是诗,大概它就是诗了。至于是优是劣,那是诗的品质问题,而不是“诗”与“非诗”的界碑。

  不是我个人的认知,包括那些哲人对诗的理解都十分的矛盾,认为作诗显现于游戏的朴素形态之中,作诗自由地创造它的形象世界,且沉湎于想象领域。这种游戏因此逸离于决断的严肃性。所以作诗是完全无害的,但它亦不具有改天换地的力量,它不过是一种道说和谈话而已。

  诗,沒有规尺,但诗并不好写。荷尔德林说,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说明若带着邪念写诗,那就很难把握到诗的本质。

  借此,我们获得了一个暗示:我们到何处去求索诗的本质呢?在语言的领域中,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的“材料”来创造神圣的诗语?

  荷尔德林还说:诗歌的语言是“最危险的财富”。说明语言虽为财富,但用起来十分危险,并不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诗语乃是语言海洋的一根针,打捞起来十分的不易。

  海德格尔把这句话又延伸了一下,他说:“语言不光是危险中的危险,语言在自身中也必然为其本身隐藏着一个持续的危险。”

  在语言中,最纯洁的东西和最晦蔽的东西,与混乱不堪的和粗俗平庸的东西同样地达乎词语,成为所有人的共同财富。但若是把不能承载诗歌使命的语言写进诗里,毋宁说就是对诗危险性的破坏。

  最危险的地方,也是语言财富最为丰富的地方。因为,唯有语言处,才有世界。唯有在世界运作的地方,才有历史,才有与历史与生活与感情共生的诗歌。我的这部拙作,就是以诗的形式,对天路形成的这一历史和生活的深情回望。
       二0二二年十二月于京西退隐庐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