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难忘的巴山汉水(3)

编者的话

《难忘的巴山汉水》一文的作者程刚,系西安东风仪表厂中学初中69届学生。1970年8月至1972年12月,作为铁道兵团学兵三连三排十班战士,参加了襄渝铁路的修建工程,文章记录了当时许多艰苦奋斗,可歌可泣的事情。

在此后期,其父母由西安调动到云南三线军工厂工作,同时程刚也于1972年12月中旬与五名工厂子弟离开连队,赴云南三线工厂工作。

2014年,程刚因慢阻肺疾病英年早逝,享年62岁。

在十多年前,我在网上看到程刚撰写的这篇文章,觉得文章十分感人,而且语言别具一格,生动活泼,便保存下来。最近在电脑中发现了这篇文章,便对文中错字做了少许修改,内容原封不动保存了下来,以飨大家。

文中的小标题是编者加上的。

在发表这篇文章时,得到程刚当年的老朋友毕垣华、肖兴业等学兵战友们的大力帮助,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战友留影:当年的三排长肖兴业、程刚、十班副陈玉江

作者:程刚



三、艰苦起“家”

石门沟,汉江边大巴山脉中普普通通的一条大沟,沿着汉江,它的上游是洞河,它的下游是大道河,而它叫石门沟给人一种神密感。

想起小时候听的一个传说:一个穷苦的少年在大山里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鹿为了感谢他,把他带到石门沟。一道白光一闪,小鹿跑进了山洞,石门关上了。

少年叫道:石门,石门,快打开!门真的开了。少年进洞一看,全是金银财宝,还有一头大黄牛。少年牵着大黄牛回家,从此过上幸富生活。

石门沟两侧是高高的悬崖,直上直下,抬头看天,帽子都会掉;沟里满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的有民房大,小的如鸡蛋小,一直排到汉江边。千百年来大自然造化形成现在这个样子!脚踩着石头,顺着小溪往沟里走两里地,沟渐渐变宽了,顺着山间小路往上爬,路边满是灌木、杂草、野花,时不时发现有漆树、柿子树、核桃树,再往上走,天变宽了,眼前一片大锅型群山。这里如同一个硕大的天坑,四、五十度的山坡上,东一块,西一块有老乡开的地,靠天吃饭,种些包谷、蚕豆、土豆,老乡的房子也是这个山坡一家,那个山坡一家,从汉江边就是空手走到这个家也得一个半小时。谁能想到茫茫的大巴山中,这还有几家人。

当晚我们5806部队(铁道兵二师六团)学生三连就住在山上当地老乡家,这个山坡一个班,那个山坡一个班,连部在另一山坡上。全连一百八十多人分散住在各个山头。

陕南大巴山地区是个很穷的地方,我们班住的这家很穷,给我们让出一间干打垒的土墙毛草房,黑洞洞的也就十几平方,里边还养了两头小猪娃。蚊叮虫咬,跳蚤多,再加上水土不服,那个难受就别提了!

全班就这么一铺,在地上挤着睡。都侧身睡,平躺地方都不够。虽然路上千山万水地赶了四天,这个晚上一夜都没入睡,浑身被咬的起满了疙瘩。天快亮时发现两个小猪也跟我们挤在一起睡。怪不的那么挤!

天还没大亮,连部的起床哨就吹响了,哨声传遍了群山南北……

起床了!

同学们纷纷洗脸、刷牙。老乡房子后边有个山泉,水是坑里渗出来的,水不太多,大家节省地用着。也真怪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这个坡上就这有,换个地就没了。

早饭,同学们打回来的,玉米糊,一人一碗。

哨声又响了,这是全连集合在连部学习,顺着盘山崎岖的羊肠小路,走到连部半个小时。

连部设在当地保卫大队的队部,这里在坡上,有一片大的平地和几间房子。
 

学兵们和军代表合影
 

新的一天开始了,今天是到襄渝铁路工地第一天,全连人马集中开会学习,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办一个星期的学习班,学习毛泽东思想与修建襄渝铁路的伟大意义。

部队给连队派了军代表,给每个排派了军代表,给每个班也派了军代表。也就是铁道兵派了军代表与学生连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的性质就变成陕西省招来的学生民工了。

这是同学们没想到的!当初满怀革命豪情,就是冲着“兵”字来的。与铁道兵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到光荣,当初部队不来学校,由省上招学生民工,就不会那么热闹了,那还用写血书啊?

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让同学们大失所望。同学们想的也太天真了!

“我姓管叫管怀霖,江苏人,是陕西省测绘局的,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和同学们一起生活,一起战斗,参加2107工程建设了,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大家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学兵三连的指导员作着自我介绍。

他四十多岁,瘦瘦的,中高个,穿一身中山装,爱戴个帽子,眼睛有神,口才流利,对人对事比较严肃,不太平易近人,使人有敬而远之的感觉。

连长赵志禄是陕西省物资储运公司的,四十多岁,带副眼镜,是陕西人,也是瘦瘦的,比较好说话,平易近人,同学们敢跟他开玩笑。

司务长,马维鄂,四十多岁,人微胖,和气近人,负责全连的生活。一星期学习,马司务长给我们讲马列主义课:从奴隶社会的纪律,是棍棒纪律;到封建社会的纪律是强制纪律,到现的纪律是自觉纪律。

一星期的学习班,同学们早就坐不住了。一天坐的腰酸背痛,都想早点干活,那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十六条”同学们都可倒背如流,毛泽东选集也通读多遍。

不读不行啊,在西安有一段时间,走在路上被人拦住要背毛主席语录,不会背不让走,那时我们就天天的背了。我们也拦过别人,不会背是走不了的,实在不会,我们就教他,到会了为止。
 

齐心给自己盖营房
 

学生连从上山第一天开始,就尝到了饿的感受。什么是饥饿,每个人都有难忘的回忆。它刻骨铭心,催人泪下。艰苦的环境,危险的施工同学们都不怕,当时最怕饥饿。

首先的任务是盖我们的营房。

营房地点选在了汉江边。这里山高坡陡,一条简易施工公路,上边30米是三排、一排的营房,沟这边盖了个厕所,公路下面是一排营房,连部、勤杂班、炊事班、洗澡间,按规划全连施工了近三个月。

从山上老乡家到施工地七、八里路,早上出工带上木料下山,晚上收工要把生活用的粮、菜、煤背上山,每天来回3个小时的山路,可把我们这些西安长大,没见过山,想见山,没爬过山,不知爬山是啥感受的学娃子们(当地人这样称呼我们)累惨了。

一排、三排的房子是盖在公路上边,要在45度的土坡上往下挖深七、八米,长七、八十米,宽八米的平地,再打地基。土石方量大。

八月底的夏日是秋老虎,太阳当头照,同学们穿着背心,光着膀子,挖的挖、铲的铲、抬的抬,干的欢啊!一个上午大家手上就磨出水泡加血泡。快中午了,大家朝上边公路上看,炊事班咋还不见送饭来?同学们早就饿的不行了!每天早上是一碗玉米糊糊,或是一碗面条;中午是两个馒头加开水,或一碗南瓜汤;晚上和中午一样两个馒头,加开水,或一碗南瓜汤。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纪,更何况这么强的体力劳动。

来了,来了,炊事班送饭来了,每个班派两个同学去打饭。吃饭前要唱毛主席语录歌,经常唱的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嘹亮的歌声在汉江两岸飘荡,惊飞了灌木中的小鸟。

一个馒头二两,每人两个馒头四两,学生连蒸的馒头那是真的好吃啊,多少年了就是忘不掉。

下午接着干。累了一天,日落西边收工时,不是背粮就是扛煤上山回营。记得是第一次扛粮上山,那天到了一船面粉,一人一袋,50斤,往山上背,真是走不动啊!走一段放下休息。天又黑,深一脚,浅一脚,一个小时的路,走了3个小时,有的同学怕是走到了后半夜。有一个不知道是谁实在背不动了,把一袋面粉丢在沟里。当连长知道有人把整袋面扔在了半路上,全连集合大发雷霆!同学们也很气愤,没想到同学里还有这样的人,太不像话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练,一人可背两袋,不休息一口气就上到山上连部,有的还可背3袋。

连部炊事班伙房盖的也好幸苦,要用大石头砌5、6米高,找出一块平地来。石头是从石门沟口抬过来,3、4里路,两人一根园木杠,用8号铁丝,在乱石滩上走起来很吃力,再大点的石头就4个人抬。幸幸苦苦一个月,眼看地基打好,一场大雨,把砌好的墙冲倒一半,同学们好伤心啊。

建房比原来变的更坚难,要把泥先挖开,再把石头一块块地抬出来,重新挖到底,再重新砌上。当时公路也冲断了,烂泥堆了有 1米多厚,没什么工具,同学们都拿自己的脸盆,一盆盆的抬。

收工的路上,每人杠一块十几二十几斤的石煤。山沟灌木中有时发现红红的小果子,叫火把果,也叫救军粮,可以吃,同学们把它摘下来,对付咕咕叫的肚子,很难找到,不是很多。

路上有很多桐树,不高,接的果也大,绿绿的,看着好眼馋啊,吃一口是涩涩的,饿急的同学不管那么多了,结果中毒,拉肚子。后来老乡说,那是桐树的果不能吃,

一次远远的看见山坡上有一棵大树,上边有红红的果子,走过去一看是棵柿子树。在那最高处有几个柿子,可能是太高了没人摘下来,要不早就没了。我们对着大树踢,它动都不动一下,太粗了!我们就拿石块打,半天也打不下来。我想了个办法,找了根树枝1米长,拿它打是转着上去的,面积大,终于打下来了。饥饿使人变的聪明起来,有道理。

这天从施工地回来,安排到我和另一同学打饭。炊事斑与连部在另一山头,对面喊话听得见,走过去要半小时。我们担着桶,拿着大竹筐去打饭。顺着盘山小路来到炊事斑,一个班十二个人,每人二个馒头,共二十四个馒头。我们认真看着,就怕给发少了。两桶汤,也就是几块南瓜加开水。

返回的路上天不作美,下起了雨,小路也变滑了,我们也加快了脚步。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负责背馒头的同学由于心急跑太快。滑倒了,一筐馒头顺着山坡都滚下去。

这可怎么办,两人顺着山坡抓着灌木杂草,仔仔细细往下找。这山坡太大太长,有几百米,来回找了几趟,还是差三个馒头!人也浑身淋透了,天也渐渐黑了,怎么办?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返回炊事班再要三馒头。

来到炊事斑讲明情况,跟他们解释费了半天,回答说解决不了,说没有了。当我们发现还有馒头时,跟他们吵起来。吵闹声被连长听到,当连长了解情况后,说粮食是定量的,一人一份,你们班再拿三个,别人怎么办?听了连长的话,我们只有沉默不吱声了。

回到班上,同学们早就饿的受不了了,大家围过来问怎么回事。当全班人知道原因后,班长问同学们怎么办,这顿饭怎么分?同学们沉莫不語。有人提出只有一个人掰一点匀出三个馒头来,就这样,在同学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下,解决了问题。同学说:吃二个馒头也是饿,少吃一点,也才少饿一点。
 

十班同学合影

(因三班倒,这只是部分人)
 

地基搞好,开始盖房。干打垒的土墙,搭个架子往里加土,一层层的加。打到1米高,把部队的帐棚铁架在上边,房顶再盖上油毛毡,边墙用泥砖砌上。

床板、门窗要用大量的木料。

那天军代表杨排长带我们三排去山上伐树。附近山上已经没有大的树可砍,沿着山间小路往山上爬,翻过一座山。军代表杨排长分给我和另一同学一棵砍好的大树,要把它扛回去。我俩一看好大啊,有2米长,跟本就抬不动。我俩试着先抬一头,这棵树连动都不动,别说给它抬下山了。天又热,肚子又饿,我俩一下午也没走出多远,就没抬起来。我们是滚、拖、拉。

军代表杨排长带人扛木料往回返时,说,你们咋还在这?我们说抬不动!真是笨!我来。几个同学一起把木料放到杨排长肩上,他往前走了十几米也扛不动了,说明天再来,我们就扛上细的下山了。山路扛着木料往下走很艰难,一个人扛不动,两人有急弯的地方又过不去……第二天我们有经验了:用铁丝、绳子把木料两头栓住往下拖,总归下山路多。

把大树改成板子就是技术活了,在西安没几个人见过,同学们一学就会。做两个马架,把大树放上,用巴钉固定,用根线捆个石头,在木料两头找好中心线,分出厚度,两头线一联,就可改板子了。全连的床板都是同学们自己改的。

一天收工回来,不知谁发现老乡住的楼上有核桃,我们住在下面肚子饿的,忘记老乡的东西不能拿,一个个不出声,上楼去拿几个核桃。上边黑洞洞的,门后有半口袋核桃,同学们也不敢多拿,说好一人两个,但是人多,口袋明显下去不少,心里好紧张啊。

越怕出事,越出事,晚上老乡告状告到军代表那里。我们班的军代表是个大高个,不爱说话,是个实干家,部队的一个班长。

今天的天天读就有内容了,在煤油灯下我们学习了三大纪律:

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

(一)说话和气;

(二)买卖公平;

(三)借东西要还;

(四)损坏东西要赔;

(五)不打人骂人;

(六)不损坏庄稼;

(七)不调戏妇女;

(八)不虐待俘虏。

今天谁拿了老乡的核桃,就主动交代!核桃,是山里老乡的口粮,谁拿了?说啊,如果不想说,明天就到连上去说!

在煤油灯昏暗的光下,大家低个头都不说话,心里在想:这才来几天啊,就落了个小偷的名字,以后还怎么干。

第二天早上,大家拿了粮票和钱,向老乡认了错,这个事就过了。

在山上迎来了第一个八月十五,好想家啊!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到山上第二天就向父母,同学报了平安,说这里 一切都好,请放心……

实际上我们在饥饿。每人每月定量供应的粮食中有60%是杂粮,如玉米面、高粱米;每人每月供应四两油,每顿饭两个馒头,每个二两,没有蔬菜,没有肉,每天好饿啊,这能说吗?

其次,大部分同学水土不服,有百分之八十,蚊叮虫咬跳蚤多,浑身起满了疙瘩,好难受啊,我是比较严重的,除了脸上和手上没起,过几天就变成大水泡,又没法治,晚上睡觉把裤脚扎起来怕咬,也不行,也不知道是怎样过来的,这能说吗?

在其次,每天日没出就起来,就下山劳动强度大,那有个点啊,日落了还在山上爬,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早出晚归啊。

这能说吗?都不能说,那有哪样少心眼的人,

八月十五好想家啊。

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努力,自力更生,我们自巳亲手盖的营房落成了,在冬季到来之前终于从山上老乡家搬下来了。营房虽然条件很差,四面透风,但是全连可以住在一起就方便多了,也不要每天爬山了。
 

同学们汉江边留影

左:三排长肖兴业 中:程刚右:十班副陈玉江
 

连上宣布了纪律:

前面是汉江,不准下江游泳,洗衣服,洗澡俩人同行,不准下水,后面是山不准爬,东面不准超出炊食班50米,西面不准超出二排50米。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

对学生连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