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 连载 第五章(三)【纪念援越抗美六十周年】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
连载 第五章(三)
【纪念援越抗美六十周年】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姚尚明

  第五章 合力同心(三)

  三 抢修物资的保障

  铁二团援越抗美抢建抢修工程项目多,数量大,所需器材多,用料急,加之气候炎热、潮湿,白蚁危害,对物资保障影响较大。能否及时、充足、优质配套的供应和妥善的管理各类物资,直接影响到抢建抢修任务的完成。因此,物资保障是一项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团党委、首长和后勤处领导十分重视物资保障工作。团入越先遣队五月出发不久,团党委就决定在离河口100多公里的碧色寨火车站建立后方物资供应基地,对外名称为7593部队指挥所,抽调机械连连长陆大明,修理连副指导员龙炳云负责基地的全面工作。成员还有封先义、王福树、向广生、高耀山、卢志高、朱大春等30多人。基地除了接待突然造访的来队家属外,主要任务是制作、拼装抢修用的钢梁,购置木料、汽油等物资,保证前方的抢修需要。(1966年6月基地撤消,部分物资由23分部供应)。团党委还针对点多线长,量大品种多,就地取材困难等特点,在团、营、连三级建立健全了精干的材料员队伍。团物资股15人,股长郑继康,团仓库50多人,营、连各有1~2名专职材料员,连队每个班设义务材料员1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抢修抢建现场所需的各种材料和机具,物资股每月申报详细计划到谅山一支队物资科,由支队统一在国内采购,油料和部分木材供应计划上报设在开远的昆明军区23分部,由23分部设在河口的兵站负责落实。团仓库始终存放各类物资近200吨,各营、连都建有小型材料库,储存一定数量的抢修工具和材料。对于大宗材料,如木料、枕木、钢轨、工字梁等近千吨物资,则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目的地疏散在重点目标的铁路沿线两侧隐蔽保存。

  把抢修抢建的各种材料及时安全地运到前线,主要是汽车连的任务。十分艰巨。汽车兵分散在各营、连,住在60多个点上,连长范章和、指导员杨正禄要求每个汽车兵做到四个一样,即在连队和外单位一个样,本单位领导和外单位领导一个样,有领导在场和没有领导在场一个样,集体行动和单独行动一个样。发扬革命的两不怕精神和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战斗作风,克服困难,坚决完成运输任务。每次从广西凭祥一支队仓库拉货,往返行驶800多公里,为防止美机袭击,都是夜间行驶,越北公路路况很差,路面又窄,拉一趟材料来回两天,司机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颠簸,十分辛苦。一次,物资股王助理员带两台车到国内拉料,中途遭遇洪水阻挡,不能前进,等洪水消退后已是第二天下午,他和司机们一天多没有吃上一口饭。大家毫无怨言。洪水阻路挨饿对于司机是小事一桩,他们在开车途中往往有遭炸的生命危险。1967年9月26日,军人服务社主任戴金海、师高机连司务长曹德祥带司机王代轩等人,开两台解放牌车回国拉物资。从广西南宁经凭祥到友谊关出境,行至谅山支队吃晚饭后,继续赶路,到达克夫机场已深夜11点多钟,忽然,警报响起,敌机临空,我军高炮猛烈开火,王代轩一行四人赶快防空。那里是一片开阔地,无处藏身,每人只好从车上拿一个苹果筐罩在头上,在一个水池塘边躲避,弹片嗖嗖地打来,落到他们的身边,多亏这几个树藤果筐起了防护作用,未造成伤亡。待敌机逃走炮声停歇,王代轩等人又继续关灯行驶,很快离开了危险区。像这样惊心动魄的镜头,汽车兵人人都遇到过,最多的有五六次。一次物资股邹助理员带司机到国内进料,行至朗盖时,突遭敌机轰炸,一枚重磅炸弹在不远处落地,只听一声巨响,顿时土石飞溅,他和司机迅速下车隐蔽,所幸人、车安然无恙。

  材料来源十分困难,如何保管好现有材料就显得十分重要。团仓库把材料、工具分散保管,建库存放。库房里搭木架子,将材料工具分门别类,存在箱子里,放在架子上。经常检查翻晾,防止生锈虫蛀。房子周围清除杂草,挖好排水沟。在现场存放的材料中,最大的难题是木料的保管。越南西北部地面、空气非常潮湿,杂草丛生,白蚂蚁就成为木料保管的大敌。白蚂蚁繁殖极快,一根木料,用不了半年就能被它蛀空。后勤处副处长熊润元带领郑继康等物资人员,走遍管区各个工点,检查物资保管使用情况,发现凡将木料垫高通风存放的单位,木料都好,凡直接堆放在地上的木料,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白蚂蚁蛀蚀的情况。物资股为此专题向团首长作了汇报,并提出建议,得到了团领导的充分肯定。专门下发文件,规定凡保管木料的单位,都要垫高半米以上堆放,上面一律搭上棚子遮雨,棚子周围,清除杂草,挖好排水沟。由于及时采取了措施,全团管区30多处堆放的200多立方米木料,避免了蚂蚁虫害和雨淋,保证了抢修和施工的木材需要。

  连队使用和保管材料、工具的工作繁杂而具体。二营七连是材料管理的标兵单位之一。材料员黄显坤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管理材料很有一套办法,深受各级领导的好评。这位1965年入伍的渠县籍战士,入越不久就因用小平车推钢轨,不慎右脚后跟被钢轨扎伤,由于治疗不及时,伤口化脓感染,才去住院。先后在140野战医院、文山野战医院、58野战医院治疗。伤愈后医院建议回留守处工作,他坚决要回前线,在麻粟坡等了一个星期,最后遇见了一辆炮兵回国拉菜的生活车,爬上去回到了连队。他把对黄大忠、刘国志两烈士的深切怀念和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埋在心底,没日没夜地辛勤工作,东方歌舞团来营部演出的那天,车站来了一车皮枕木和钢轨,需要立即卸下。东方歌舞团来的都是名家,谁不想一睹他们的风采?然而,完成任务比看演出更重要,黄显坤更看重自己的责任。他带领一个排在铁路沿线卸枕木,每50根一堆,先垫高再码好。沥青枕木把肩头压肿了,钻心地疼,他毫不在乎。钢轨20根一堆。石渣多少数量,分布在什么里程,在他的心里清清楚楚。平时休息,他忙着修理三轮车补轮胎,用竹子制扁担,用竹蔑编土筐子。连队材料库房的管理更是井井有条,账物相符,搭好架子,分类码放,钢锉刀容易生锈,他把它放在电石灯的筒子里密封起来,钢锯条打上黄油。他熟记材料,工具的品种和规格,练就了在漆黑的条件下进库随手把需要的材料拿出来的本领。每次抢修,各班义务材料员对带走多少工具,消耗多少材料要有记载,收工时工具如数带回,遇到防空的时候,丢掉的工具要及时找回,黄显坤每2~3天就要和各班义务材料员对账,数量对不拢的要查找原因。这位右足底疤痕萎缩,影响功能,行走困难的三等乙级残废军人,以他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劳动,把连队材料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于1967年5月17日光荣入党,荣立三等功一次。

  部队的大宗材料由国内供应。而抢修工地的一些不定型铁件,完全要靠自己解决。这时,铁工班就唱了主角。

  1966年5月5日,美机炸断了北江大桥。抢修方案中是用木笼基础立排架墩。立排架墩所用的连接拉杆、夹板、螺栓、垫圈等都是异型铁件,全部由八连铁工班去完成。这些异型铁件的规格大小不一,首先要由木工根据木料的情况来决定铁件的加工规格,材料室有部分铁件不能用,要一一改制。时间紧、任务重,但全班一致表示,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决不拖抢修任务的后腿。

  八连铁工班三个老兵带五个新兵,开始了一场抢时间,比毅力的战斗。

  红炉就设在大桥不远的工地。5月的越南骄阳似火。铁工班的同志光着臂膀,头顶炎炎烈日,胸向旺旺的炉火,周身上下被火热的太阳和炽烈的炉火烤得通红,豆大的汗珠顺着脸上、手臂、双腿滚滚而下,把地上的浮土打成一个个坑。炉灰粉尘落在身上,被汗水冲出一道道沟来。但谁也顾不得这些。他们的双手紧握大锤,向通红的铁块猛击,叮当、叮当的锤声急促而有节奏,通红的炉火映红了战士们装着世界革命的胸膛,他们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副班长汪昌文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天热难耐,吃不下饭。谁也不说一声苦,不叫一声累。战士范洪华说:“这是党组织考验我们的时候,再苦再累,比起革命前辈来,这点苦、累算什么?”副班长汪昌文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共产党员徐泽金脚生疮化脓,领导让他住院,突然抢修任务来了,医院不去了,他一拐一拐地到了工棚上班,同志们劝他休息,他不肯,他说:“我不能干重的,做点轻的,哪怕做一小点,也是好的,钢铁战士麦贤得脑浆外流还坚持战斗,我这点小毛病算啥子嘛!”战士付其双手甩大锤打肿了,连端饭碗都困难,生怕别人知道。共产党员向瑞栋、共青团员钟福清两同志主动提出:“咱俩再干一班,其他同志休息!”

       经过5天5夜的连续战斗,铁工班制作了1300多个垫圈,60多付夹板,300多根各种螺栓,80多根穿销,40多根穿钉,16根翻梁钩,有力地配合了北江大桥抢修任务的完成。


 

       铁二团汽车连在越南住地高度分散,担负着全团物资的运输保障任务。图为1968年1月汽车连团支部在越南桃盛住地召开支委会。左1林生华、左2韩副指导员、右1李友发、右2王代轩。(王代轩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