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山坳,人烟稀少,或根本没有人烟,因地理位置重要,沙俄政府强行在我国修建中东铁路,要在这里设个车站,一时间有俄籍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中国沿海地区招募的劳工大量涌入,突然兴起了一个小镇。突然兴起的小镇,自然没有名字,叫啥呢?恰好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从小镇中间穿过,等于在小镇中间横着。于是,小镇便顺势叫了“横道河子”,车站也自然叫了“横道河子”站,同样没有名字的河,也自然叫了“横道河”。横道河子火车站于1898 年开工修建,1901年开站运营,时为二等站。接着,一座更先进的机车(火车头)车库,于1903年建成。由此,横道河子被后人称为“火车拉来的小镇”。这个原本荒僻落后的山坳,在被沙俄殖民的同时,也破天荒的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文明。
历史,就是这样的矛盾!
1922年,苏维埃联邦政府成立后,在列宁同志的干预下,横道河子站段,随整个中东铁路一起实行中苏共管。
1926年,中共牡丹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小镇的一栋俄式建筑里成立。从此,横道河子有了红色基因。
1935年,日本侵略中国后,苏联把中苏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北段即北满铁路(自然包括横道河子段)以1亿4千万日元的价格出卖给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
1945年8月19日至22日,在小镇的教堂里举行了苏联红军接受日本关东军第五军大规模投降的受降仪式。随后,中东铁路改称中长(长春)铁路,再次由中苏共管,但主权归中国。
1955年,苏方撤出,中长铁路全部由中国政府收回。
历史,就是这样的戏剧。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不论是沙俄独管,还是中苏共管,都把横道河子建成了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式小镇。而日伪政府统治的10年,除了疯狂掠夺这里的资源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建筑遗址。如今,当年的俄式建筑遍布小镇,且不乏经典之作;当年的火车站仍在运行,当年的山葡萄酒厂仍在生产;俄罗斯的文化,包括他们的生活餐饮方式、文体娱乐方式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这里,使这里成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小镇,一个不一样的旅游胜地。
8月5日6日两天,我和老伴儿寻访了这里。
横道河子火车站
虽然通了高铁,但老铁路仍在运行,百年前建成的老火车站仍在使用。除了高铁和动车,原先的那些特快、普快,慢车(绿皮车)仍走这条线,该停靠的依然停靠。
典型的俄罗斯巴洛克式建筑,出站口为外挂式,整体看来十分漂亮。
站前的马路是石头路,但没搞清楚是当年铺的还是开放旅游前后铺的。石头路的好处,不仅耐用,而且不怕下雨,下雨时,雨水会沿着石块间隙渗到地下,马路上不存水,不泥泞。
横道河
斗转星移,小镇不断向西边坡地发展,横道河被留在原地,已不再是穿城而过,而流淌在小镇的一侧。
图左,小镇的中心地带;图右,以新建的住宅居多。刚下过雨,河水很充沛,有点浑浊。
因网页版面有限,更多内容请关注美篇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