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中国最早以领袖名字命名的蒸汽机车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国民党撕毁和平协议,拉开了内战的序幕。伟大的历史转折,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拯救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哈尔滨成为全国第一座解放的大城市。从此,哈尔滨的人民把全副身心全都投入到共产党的怀抱,哈尔滨这个解放区,作为根据地和大后方,为解放军提供粮食、被服、军火等等所有的军需物品,从而保证了三大战役从胜利走向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给解放军提供后方支持,就必须保证铁路运输畅通无阻。

  1946年7月,东北铁路总局成立。一开始由陈云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和党委书记,李富春任党委副书记。不久,改为吕正操任局长兼政治委员。当时,满怀当家做主心情的哈尔滨铁路工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发出了“解放军打到哪儿,我们的火车头就开到哪儿!”的战斗誓言。为支援解放战争,给解放军提供后方支持,就必须保证铁路运输畅通无阻。但是,铁路运输至关重要的是火车头。所以,在铁路实行军事管制的同时,军代表进驻了哈尔滨机务段等重要部门。

  当时,哈尔滨刚刚解放,由于日本鬼子投降前的破坏活动哈尔滨机务段几乎没留下什么能用的机车,整个铁路都处于瘫痪状态。只有提供足够的火车头,才能保证正常的运输持续,才能满足解放战争中军用物资需求,而哈尔滨机务段现有的机车全部趴窝。从各地拉回的机车又破损严重,无法修复。

  因为吕正操担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所以他经常在哈尔滨机务段视察指导工作。

  为了给运输前线提供能够使用的机车,吕正操和机务段的党组织和军代表,在哈尔滨机务段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死机复活”运动。死机复活,就是将破损的机车修复。当时,哈尔滨机务段的工人,为了保证铁路运输,支援解放战争,体现出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发扬解放区工人的主人翁责任感。修车没材料,就去找废旧材料,让废铁堆翻身;修车没工具,就从自己家里拿,或者到旧物市场去买;修车没零件,就去拆卸被淘汰机车上的配件,或者自力更生制造。他们是在完成正常的机车乙、丙检修车任务之外,又夜以继日地去搞“死机复活”运动的。当时,修复了很多机车奔赴前线,抢运军列。

  为了 适应战时军列运输的需求,吕正操和党组织又领导机务段进行了机车运用的改革。改变了伪满时期的轮乘制,变成了包乘制。六个人包一台机车,机车后面挂一辆宿营车,乘务员吃住在车上。一班工作,另一班休息。当时,没有固定交路,出乘后,跑哪儿也不固定,经常十天半个月不回来。但是,这种包乘制适应了战时运用体制,大大增加了战时工作效率。

  1946年的冬天,“四保临江”战役时,机车乘务员顶着刺骨的寒风往前线运送窝头,往回拉伤员。那时候,国民党军队攻过来,用B29轰炸机轰炸,经常有机车被炸坏,乘务员被炸死、炸伤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哈尔滨机务段的机车乘务员没有怕死退缩的。他们服从党组织的分配,争先恐后地为解放战争做贡献。

  当时军运的任务非常紧张,而国民党的飞机又日夜轰炸,经常造成运送军用物资和运送部队的列车拥堵现象。东北铁路局针对这种情况,组织了“赶羊式”运输和组织了特别机车大队。也就是说,敌机白天轰炸,晚上铁路修好后,马上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发车。机车要把所牵引的列车一直拉送到目的地。往往乘务员出乘时,不知去何地,不知多长时间,也不知去干什么。每次告别父母妻儿时只有一句话:“我走了,别惦记!”拎着饭盒就走。有时,途中机车被炸坏,他们就头顶着闸瓦上去修;途中机车燃轴起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蹲在机车底部的拉条上,给轴箱添油; 炉条坏了,他们就把草袋子洒上水披在身上,钻进灰箱里去修;有时候宿营车被炸坏了,他们就在机车水箱上休息……当时煤炭缺乏,哈尔滨机务段就组织机车去煤矿拉煤。有时候,机车跑到半道没煤了就烧木柴,还烧过豆饼和黄豆;没有干油,就用肥皂代替。尽管如此,广大司乘人员还是干劲十足。因为他们懂得他们已经是国家的主人,他们是在为为自己工作。他们舍生忘死,心里只有一个概念:一切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吕正操听说乘务员舍生忘死地抢运军列,死伤惨烈,但还是奋不顾身,前仆后继;目睹修车工人夜以继日地修复机车,饿了啃窝头,困了就在硬板凳上睡一会儿;当他看到包修组的工人都穿的很破,数九寒天在腿上绑着麻袋片工作,而午饭只是喝一碗高粱米稀粥。他就走到工人身边,询问工人有什么困难没有。一位老工人说:“工人主要是吃不饱,干活没劲。一百多斤高粱米,拉家带口的维持生活很困难。”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亲眼看到机务段的职工家属蒸窝头、晾干菜、组织捐款劳军活动,热情洋溢地投入到支援解放战争中工作的时候,他感动得掉下眼泪。

  吕正操心里很难过,机务段的广大工人和家属,是在饿着肚子支援解放战争啊!可是他心里也非常清楚,眼下这个时候,粮食对于前线部队来说,实在太珍贵了!但是他还是马上驱车赶到司令部,把机务段的具体困难情况向陈云作了仔细的汇报。陈云沉思良久,一言不发,突然大喝一声,拍案而起,把吕正操吓了一跳,只见陈云叫来后勤部长下达命令:“调军粮!把机务段的高粱米每人增加到二百五十斤!”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形势下,在“死机复活”运动中,诞生了“毛泽东号”和“朱德号”机车。

  这两台机车,都是日本鬼子溃退时破坏的机车。

  “毛泽东号”机车原来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铁路工人秘密的将一台∏丂304号日制机车偷偷的拆解,藏在了肇东火车站,在“死机复活”运动中给拉了回来。但是发现这台机车的配件已经不完整了,风泵、水泵、电机等一些重要的部件全都没有了,甚至连锅炉的包皮都被剥掉了。军代表宋立刚是从延安来的军队干部,他对工人说:“这是小日本制造的火车头,小日本被咱们打跑了,咱们修好这台车,再去打垮蒋介石!”

  铁路工人被宋立刚的话鼓励的热血沸腾,他们在机车库里热火朝天的开始修复这台机车。经过2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克服了很多困难,他们终于修好了这台机车。宋立刚私下里寻思,必须给这台机车起一个鼓舞人心的名字。他去问司机陈捷三和段工会干部于振江,于振江说:“应该起一个让敌人听了害怕的名字”。这句话启发了宋立刚,他激动的说:“共产党就像列车的火车头,如果创建一个《毛泽东号》,树立一个火车头旗帜,象征着解放军、工人阶级、广大人民在共产党毛主席率领下勇往直前。”于振江和陈捷三都说好,广大工人也全都赞不绝口。

  于是,工人们就在机车驾驶室的两侧镶嵌上金黄色的“毛泽东号”四个大字。从此,无论这台“毛泽东号”机车出现在哪里,都是那么威武雄壮,振奋人心。

  “朱德号”机车是一台破损的∏丂1083号机车,也是在“死机复活”运动中修复的。哈尔滨机务段广大工人满怀对朱总司令无限热爱和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一致建议,将这台机车以朱总司令的名字命名。

  当时的哈尔滨铁路局局长刘居英,接到宋立刚的请示报告后,经局党委讨论同意,立即上报东北铁路总局、中共中央东北局,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1946年10月30日,刘居英局长在哈尔滨机务段的车趟子里(铁道线中间),主持召开了“毛泽东号”和“朱德号”机车的命名大会。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会上宣布了铁路总局和军管会的命名决定。

  两台以领袖名字命名的机车就这样诞生了,“毛泽东号”和“朱德号”机车诞生后,就立即投入到支前运输的战斗行列,这两台机车都为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9年3月21日,“毛泽东号”机车及全体司乘人员随解放军南下进关,后来归属丰台机务段,后在北京铁路局管内。而“朱德号”机车则一直隶属于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机务段。

  “朱德号”机车诞生后,就一直奋战在解放战争的最前线。

  当时哈长线上的兰陵河大铁桥就是国民党的封锁线。国民党的飞机整天在铁路线上空盘旋,遇到火车就扫射轰炸。“朱德号”机车组的乘务员心里想的就是搞好运输,保证解放军打胜仗,他们满怀对国民党的仇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冒着枪林弹雨,抢运军火物资。

  有一次, 他们担当昂昂溪至白城子的军列任务,刚一出站就遇上了敌机轰炸,敌机俯冲时,扫射的子弹打得路基上的石渣火星四溅。列车随时都有被击中发生爆炸的危险,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为了军列的安全,他们决定用机车将敌机引开。于是,他们果断地将机车和军列分开,大开汽门向前冲去,机车冒出的滚滚浓烟弥漫了整个天空,敌机分辨不出目标,只好跟着浓烟跑,胡乱扔了一通炸弹就飞走了。他们就是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勇敢机智的保护了军列的安全。

  他们不仅在对敌斗争中勇敢坚定,而且在每一次乘务中都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危险关头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保证列车安全。

  在一次开往牡丹江的军列任务中,列车行驶到小九车站时,突然发生紧急情况,需要紧急停车。可是由于列车没有足够的风管儿,自动力不足,虽然下了非常闸,可是列车仍然高速向前。眼看一场车翻爆炸的事故就要发生了!在那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当时的副司机郭树德临危不惧,只见他立即从机车的煤斗上一跃,跳到货车上。在高速的列车棚盖儿上飞快向后奔跑,去拧紧每一节的手制动机。列车飞驰电掣,带起的狂风和剧烈的颠簸,随时都可能将他甩下车去。但是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连拧了五俩,列车终于慢慢地停下来。一列车军火保住了,一场车毁人亡的事故避免了。

  他们还曾在陶赖昭智斗敌机,那一次,他们拉了一列车解放军官兵奔赴前线。列车刚出站,就遇到前来轰炸的敌机,光天化日之下,对于敌机来说,列车目标清楚明显。为了解放军官兵的安全,不能蛮干,只能智斗。他们一会儿快开,一会儿突然停车,跟敌机捉迷藏,再加上机车的烟雾,使敌机找到目标。敌机跟了一阵,就无可奈何地飞走了。“朱德号”机车乘务员用他们的机智勇敢保护了一列车解放军官兵的生命安全。

  在梅河口曾迎着敌机的轰炸,将弹药送到最前线,在蜜蜂站曾同没膝深的大雪搏斗,保证了一列军列的正点到达;在白城子冲破敌人的封锁线,迎着炮火硝烟飞驰;在佳木斯,在拉林……“朱德号”机车的轨迹遍及整个解放战争中的战场上。

  1947年1月,被东北铁路局授予“开路先锋”的光荣称号。

  1949年4月,在西柏坡召开的解放战争群英大会上,“朱德号”机车组代表郭树德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而且,应郭树德的请求,毛主席还在送给他的书上签名了呢!

  如今,“朱德号”还在哈尔滨,一直隶属于哈尔滨机务段,在哈尔滨铁路局管内。不过早就由原来的蒸汽机车,换型成内燃机车,现在又换型成电力机车了。

  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朱德号”机车组一直是铁路系统的模范,镶嵌在“朱德号”机车正前方的朱德黄铜浮雕依然是金光闪闪。

 

  作者李忠义: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资深哈尔滨文史研究专家,曾在国内各大有影响的媒体,发表数十篇有关哈尔滨历史探源,引起强烈反响。附部分文章:《共和国的长子哈尔滨是新中国的奠基石》、《党在哈尔滨的早期活动(系列篇)》、《哈尔滨历史纪元二三事》、《哈尔滨工人阶级广大人民第一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时间商榷》……等,更多先生作品请到《大话哈尔滨》等公众号欣赏。

  本文经先生同意在美篇发表。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美篇地址:点击查看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