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篇文章,战友梅梓祥曾发给严歌苓看过,身在海外的严老师回复了一个表情包:谢谢。我思考了一下,当时是用《白帆心语》的形式发给她的,这说明她同意了我的观点。我写的另一篇评论《严歌苓作品印象》,经梅梓祥在公众号里转发后,也上了各大网站。我并非是国内″严歌苓读书会"成员,只是觉得严歌苓是从铁道兵队伍里走出来的大作家,我从都是铁道兵战友这个角度,来研究一下她的作品和成才经历,看看对铁道兵写作爱好者们,有沒有参考价值。
严歌苓现在是享誉世界的大作家。她的主要作品有《雌性的草地》《扶桑》《白蛇》《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芳华》和《床畔》等。有几部作品已被国内著名导演改编后拍成了电影。去年她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你迟到许多年》,共47集也两次在国内卫视播出。
她把铁道兵和铁道兵脱军装,拼搏市场的故亊,放大到社会层面去表现人物。不仅从正面反映了铁道兵的事迹,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与电视剧市场相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歌苓不仅仅是作家,而且是成功的编剧。
一、家庭环境影响对严歌苓创作有了启蒙作用
从严歌苓的《我的写作生涯中》,我知道了她能走上写作道路,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主要是她父亲是位作家。当然,能成为作家的人,父母也不一定非要是作家。但是,如果你父母要是作家,那你的写作道路会通畅得多。那么,严歌苓父亲也确实是她的启蒙老师。她的原话是:″父亲就是一个很客观的老师。"在说到她父亲对她写作的影响时,用了两个″最"字。她说:"父亲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文学伴侶,最好的交流文学的朋友。"由此我看来,严歌苓的写作天赋,是有很大遗传基因的。这也是许多天才人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文学创作领域,在一些演艺圈里,后来成为名人的就更多。象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儿子梅宝玖,不就成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吗?著名歌唱家韩红的妈妈也是部队歌唱演员。这次北京冬奥会上为国争光的滑雪冠军谷爱凌,她妈妈就是滑雪教练。
二、多读书奠定了她的文学基础
对严歌苓奠定了文学基础的,就是读书。她的童年正处于动乱时期,无法正常上学,她就自学读书。她的家族从祖辈起,就是个书香门弟的家庭。否则,她家里哪来这么多书呢?她写到:″象《唐璜》和《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书,我则从小就爱读。这些书伴我走过了少女时代。"是书伴她走过了少女时代,其中她更喜欢的是《红楼梦》,她对中国这本古典名著更喜欢,也就是钻到了书里,这本书对她以后的大作《金陵十三钗》,我相信是会有影响的。
严歌苓关于少女时代读书的经历写得很真实。她当时也未有作家梦,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还是喜欢参加属于她兴趣的儿童文艺活动,她从小就能歌善舞,这是受了她妈妈的影响,她妈妈是位演员。她开始的兴趣,是参加一些属于儿童的文艺活动。严歌苓当时的读书,也只是一种爱好,喜欢看爱情章节。她说:″比如看《战争与和平》,关于打仗的内容都不看。喜欢看爱情的章节。"比如看《战争与和平》,关于打仗的内容都不看,光看谈恋爱的,就读《安娜、卡列尼娜。
尽管她当时读书是女孩的兴趣和好奇心所致,但她那时,她巳经站在了作家的起跑线上。读书,拼命地读书。她回忆起读书的时光,有点风趣地说:″随便爱看什么就看什么,打下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文学基_础。"她参军到部队是特招来的。所谓特招,是不够入伍年龄的孩子,但必须是有文艺特长的。她到部队文工团是舞蹈演员,那舞蹈基本功是要达到一定水平的。仅管她跳舞,但是文学梦一直一直在缠绕着她。她的舞跳得好,但领导也发现了她的写作能力。而作为舞蹈演员的她,也感觉到自已在一些舞蹈高难度动作上的不足。就在此时,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那时严歌苓还在成都部队,领导上便派她以战地记者身份,去野战医院釆访写作。战士们保家卫国的亊迹感动着她。于是,她奋笔疾书,一篇篇战地报道见诸报端,鼓舞了士气,这也使她感到了文字的力量和那一行行铅字的魅力,已超过了她青春欢快的舞步。她充滿信心地说:"发现自己是可以吃写作这碗饭的。"
三、部队生活的积累使她有了创作源泉
文学创作是来自生活的,在写作队伍中,有句行话,叫体验生活。有了生活体验,所创作的作品才会有生活气息,作品中反映的人和事,才是鲜活的。
严歌苓虽然放弃了跳舞,但在部队文工团里的生活,却丰富了她的生活积累。象《芳华》这部作品的原型,就是来自文工团各位战友的形象。虽然文工团在部队中是很高雅的单位,但她说:″他们来自各种家庭,有农村的,有城市的男女演员。"从文学创作理论上讲,文学乃人学,仅管是穿军装的人,只要是各种人物遇到一起,只要是有男有女的地方,便会有事情发生,就会有故事的。所以,她才会写出《芳华》这样的作品。
关于生活积累,严歌苓也提到了童年的生活,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经历。她用很文学化的语言做了这样的表达:″七、八岁的孩子穿着拖鞋冒雨到街上,不为别的,就为下雨时别人钢镚掉到地上的声音被雨水遮蔽,便于我们去捡。"她谈到,这些鸡毛蒜皮的经历,也是其创作生涯中不可缺少的积累。当然,还有她在铁道兵引滦工地的生活体验,也被她写成了报告文学。还有釆访成昆线铁道兵的英雄事迹,也写成了《床畔》那样感人的小说作品。
四、刻苦学习,铺就了文学成功之路
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自身剖苦学习的。在严歌苓《我的写作生涯》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刻苦学习的经历。她在美国的求学经历,表现了她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伟大女性。她三十岁才开始学英文。在胳膊上都写着英文单词,无论走路或者吃饭,都在背诵。仅仅一年零七个月,她考试以577分的成绩,考过了托福的研究生线。在美国的求学过程,那苦得每天都如喝黄连水。她写到:″在校时,因为选课超过三门外的不需要交学费,所以我选了五门课。"看来,严歌苓当时求学时,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她说:″我很贪的,五门课一把读了下来,实际上,这也把自己逼到了绝境。这是段苦中偿甜的经历,记得上完毕业前最后一堂课时,我对自己说,世界上再沒有比那段时间更苦的日子了,真的太苦了。"
尊敬的严老师,你经历风雨见到彩虹,成为享誉世界的大作家。你是铁道兵的骄傲,你是东方女性的杰出代表。请允许我,一个曾经的铁道兵战友向你立正,敬礼!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白帆,曾任铁三师创作员,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正连职新闻干事,铁十三师创作班成员,铁一师副营职新闻干事、创作员。中铁十一局新闻科长、局政研会秘书长。系全国报告文学金奖、诗词创作银奖、电视专题片编导优秀奖获得者。省作协会员。现为影视传媒公司总监、硕士生导师。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