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领导传略:何辉燕

  铁道兵战友、书法家扈振衣书写标题。

  何辉燕,湖北省大悟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11月至1983年,任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铁道兵副司令员。

  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3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宣传员,第十一师三十一团一营排长、副连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在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和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战役战斗。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经过反“围剿”艰苦征战,进入川陕地区创建川陕苏区,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对苏区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的战役战斗。1933年8月任营政治委员时,四川达县国民党军范绍增部两个团向该营阵地猛烈攻击,何辉燕带领部队固守三天三夜,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受到团党委奖励。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宣达战役,解放了宣汉、达县、万源三座县城,何辉燕率部在隘口场与国民党军第二十三军刘存厚部战斗中,英勇顽强,三处负伤不下火线,又一次受到上级奖励。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时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的何辉燕,组织收治红一方面军三军团128名伤病员,受到处分。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组织上撤销了对他的处分并记了三等功。长征到达陕北后,入红四方面军教导队学习,1937年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通信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延安抗大三分校二大队大队长。1941年4月,调任总政赴华北带新兵参谋长。4月至9月,参加了晋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1941年9月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2月入中央高级党校学习,参加了整风运动。1944年7月,任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一大队大队长。何辉燕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刻苦努力,成绩突出,被评为学习模范,在延安《新中华报》上受到表扬和物质奖励。

  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1月起,历任晋绥野战军一二○师三八五旅参谋长,吕梁军区十分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十旅旅长,先后率部参加了绥远卓子山战斗和大同、集宁战役,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的青化砭、蟠龙、羊马河、龙东等战役,以及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战斗。1949年2月任第七军十九师师长,率部向大西北进军,参加了扶郿战役。1949 年8月参加解放天水的战斗,同年12月率部进军西南,参加多次战役战斗,直至解放成都。

  全国解放后,何辉燕率部参加川西地区剿匪战斗,肃清了匪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2年8月,所在部队改编为 铁道工程第五师,何辉燕任师长。1953年1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任中朝联合新建铁路指挥局副局长兼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师长,指挥部队冒着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和兄弟部队一道,快速抢建全长129.35公里的殷(山)龟(城)铁路,圆满完成任务,受到朝鲜党和政府的高度称赞。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继续完成德(川)八(院 面)新建铁路工程任务。工程竣工后,部队于1954年3月24日回国。

  回国后部队改编为铁道兵,何辉燕任铁道兵第五师师长。1954年,率部参加鹰(潭)厦(门)铁路的修建。1955年 8月,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于1957年6月任铁道兵第一军军长,率三个师一个独立团修建包兰铁路公庙子至银川434公里的铁路。这段铁路要通过150公里沙漠地区,两跨黄河,要在黄河上的三盛公、三道坎处修建两座黄河大桥。何辉燕精心组织指挥,战风沙、斗冰凌,工程进展迅速,仅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建成通车,交付国家使用。1958年11月,任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和三总部关于加强部队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指示,在部队施工、战备训练、行政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64年2 月,根据中央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决定,由铁道兵担负林区铁路修建任务。何辉燕受命担任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指挥,同时兼任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铁道兵参加林区铁路建设的三个师七万名官兵,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的指示,树立为国分忧、艰苦为荣的思想,顶风冒雪,征服了“高寒禁 区”,创造性地取得了部队在冬季高寒条件下生活和施工的经验,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林区铁路修建任务,为国家打开了绿色宝库。1966年5月,大兴安岭林区发生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的特大森林火灾,燃烧面积达7940平方公里。何辉燕积极主动组织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扑灭了森林大火,保护了林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了国家森林资源的损失。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何辉燕遭受林彪、“四 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打击诬陷和迫害,于1967年9月被停止工 作。1969年3月,铁道兵党委为他彻底平反。他高风亮节,不记个人恩怨,又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行列。

  1969年8月任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1971年2月任铁道兵副司令员兼西南指挥部司令员。他认真贯彻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 加强“三线”铁路建设的重要指示,领导部队圆满完成成昆铁路的收尾工程和襄渝铁路的修建。1971年5月,襄渝铁路大成隧道由于洪水暴涨被淹,几十名战士和民工被洪水堵在洞内,情况危急。何辉燕当机立断组织指挥抢险,很快排除险情,使几十名战士和民工幸免于难。1974年春天,襄渝铁路沿途几个县市的地方群众严重缺粮,何辉燕以个人名义向铁道兵政治部写报告,提出从部队拿出部分粮食救济群众。铁道兵政治部把报告送当时主管总政工作的“四人帮”分子张春桥,张指示 “部队不要管这些事情”。但何辉燕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敢作敢为,指示部队要力所能及地支援群众度荒,沿途各师共拿出十万斤粮食救济群众,受到当地政府高度赞扬。“四 人帮”倒台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为此专门报道和表扬了铁道兵部队关心群众疾苦的事迹。1975年8月,何辉燕回到铁道兵领导机关分管工程,他工作深入,任劳任怨,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受到机关和部队广大干部、战士的好评。

  何辉燕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 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10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何辉燕将军光辉战斗的一生

  1955年,何辉燕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7年5月,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左3)在铁道兵第1 军军长何辉燕(左2)、副政委郭延林(左1)陪同下到三盛公黄河大桥工地视察。

  1958年3月,铁道兵在浦阳江上进行铁路浮桥架设演练成功,机车牵引列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安全通过浮桥。图为铁道兵副政治委员王集成(左1)、参谋长何辉燕(左3)陪同浙江省省长周建人(左2)等地方党政军领导在抢架铁路浮桥工地参观指导。

  1977年8月18日,铁道兵机关举行“雷峰式的好干部”梁忠孟命名大会。铁道兵司令员吴克华(左3)、副司令员何辉燕(右3)、别祖后(左1)、亓谦斋(右2)和司令部参谋长龙桂林(2排左2)、政治部主任徐诚之(2排左1)、后勤部长尚志功(2排左3)等领导,接见梁忠孟的妻子卞玉琴( 前排左4)和青岛荣成县代表。

  1977年9月21日,铁道兵司令员、党委书记吴克华调成都军区工作,陈再道任铁道兵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图为欢送吴克华,欢迎陈再道,机关大部以上领导合影。前排左起亓谦斋、肖春先、訾修林、崔田民、郭维城、何辉燕、吴克华、陈再道、蓝庭辉、刘金轩、别祖后、郭延林、喻泽贵、中排左起张少华、尚志功、张英、邱子明、李际祥、龙桂林、王贵德、徐诚之、赵祥耀、王传纪、后排左起王功、孙兴发、汪祖美、陈德三、张云山、刘谦益、岳心广、谢华、康慨、苏青选。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