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情思部队包饺子

  

情思部队包饺子
 

       传说饺子是长沙太守张仲景 ,痛恨当时的政治腐败,辞职回到河南老家后发明的。 当时他目睹当地人民饥寒交迫,冻死冻伤很多。为医治冻伤病,他从冬至开始,在自家门口支起大锅,熬好羊肉辣椒汤,把面粉做成耳朵一样的面疙瘩。让当地人连汤带面耳朵疙瘩一起吃,从冬至吃到过年。百姓的御寒能力大大提高,冻死冻伤的人越来越少。一传十,十传百,这个耳朵一样的面疙瘩,逐步就发展成为饺子。

       在北方,逢年过节盛行吃饺子。饺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荤的、素的、三鲜的、高汤的上百种。特别是过年吃饺子,祥和,欢乐的气氛十分浓厚,人人一碗饺子,欢声笑语,吃得满嘴留香。还有的把钱币包在饺子里,说是吃到钱币来年就会平安、健康、幸福、钱多。 我虽然是南方人,对饺子也情有独钟。特别是在铁道兵五师后勤装备科当助理员的日子里,每逄星期天下午四点包饺子的活动,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忆犹新。 那时我们住在新疆南天山的阿拉沟,生活相当艰苦,顿顿几乎吃压缩菜。鸡肉鱼即便有,也是冰冻的,且限量供应。

       为了提高后勤部机关人员的生活水平,后勤部号召自己种菜喂猪。战友们利用业余时间,共同努力,不但菜种的好,还喂了60多头猪,基本上每个星期杀一头猪 ,包饺子的原料就有了。每到星期天下午四点,炊事班一吹哨子,设备、物资、运输、军需、战勤科就到炊事班去领面粉、肉、大白菜和葱姜蒜、酱油醋等调料。 我们装备科人最多,22人。1956年到1972年,各年度的兵员都有。科长陶长波是1968年入伍的辽宁兵。我当时是科里最年轻的助理员,1972年入伍。科内南方北方的兵都有,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印证了毛主席的教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包饺子时,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剁肉的手下生风,那响声犹如打小鼓,“丁铃梆郎”响个不停。揉面的揉来揉去,揉得滚瓜烂熟;擀饺子皮的左手拿皮,右手握着擀面杖,妙手生花。圆圆的饺子皮2秒3秒就擀一个!

       我们几个南方兵一开始不会包饺子,就干刨姜剥蒜、洗白菜的活。几个北方老兵饺子包得又快又好,花样多,有的象弯弯的月亮,有的圆鼓鼓的象不倒翁。我一开始包的象扁豆一样,经过陶科长手把手的教,我才慢慢学会了。左手摊开饺子皮,右手挖一调羹饺子馅放上,然后将饺子皮两面对折合拢,两当头的皮子屁股入进去,双手使劲一挤,简便又快的饺子就捏成了!整个包饺子的全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战友们边包饺子边聊天,各自说说自己家乡吃饺子的习俗,气氛祥和,开心快乐。

       饺子包好后,就拿到炊事班大锅里去煮。煮熟后,我总是把第一碗端给1956年入伍的湖南株洲老工程师匡工手里。他每次接到饺子就说:“你光拿饺子来还不行,得把你那用玻璃瓶泡的酸辣椒搞点来,我才吃得下”。我马上去宿舍把酸辣椒盛一碟子给他送去,他笑眯眯说:“这就对了”。每个星期天下午四点包饺子的习惯,一直坚持到铁道兵撤编。


       最令我感动的是,1982年我因公去巴伦台检查工作,翻车负伤住院近一个月。后来接任装备科长的刘树权战友,周日晚上来看我时,他总要用军用饭盒给我带一碗饺子,这饺子吃在口里,甜在心里,战友情意终身难忘。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