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故事I李得毅:一团五连二三事(四篇)【原创】
铁建故事I李得毅:一团五连二三事
作者简历
李得毅,1952年7月生。1970年5月7日参加山西铁路建设兵团一師一团五连,修建京原铁路,太原古钢专用线;在五连连部一直担任司号员工作,在京原线从7月初开始,曾司号员兼任两位通讯员的工作,至古狐线报到结束。
1971年10曰29日,由铁建分配工作到太原第二热电厂。在燃料车间为运行工人,72年开始从事龙门吊司机,推土机司机的工作,任运行副班长。1991年调入厂职工医院,先后任职工医院食堂管理员,医疗设备管理员,总务科科主任等工作。
图片:1971年在古交大岭河驻地
军号 军曲开场,网络歌手
一团五连二三事
1970年5月,是每个参加过三线战备铁路建设的铁建人都一生不会忘记的日子。到2025年5月我们参加铁建兵团就已经55年了,真是悠悠岁月啊!半个世纪过去了,总是有许多难忘的故事值得的记忆,牵肠挂肚想把它写下来,慰藉而今已经古稀的铁建人那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宣传队
一大岭河畔的工棚
一九七一年的春节刚过,在二月份春寒料峭咋还暖的季节,山西铁路建设兵团一、二团就结束在太原的休整期,即刻开拔转场到太原古交山,修建代号为三二零三的古钢工矿区铁路。
图片:张保平和李得毅合影
一团五连驻扎在古交镇北面,汾河边上的西曲村,五连的任务主要以拓宽西曲村对面大川河边的山路为主。连里的先遣队搭建简易工棚的任务一结束,连队就撤离出居住了一个多月的西曲民房,赶赴原平川大岭河段,住进了刚竣工的简易工棚。
手中这张照片中的背景就是五连的驻地,驻地位置南距辛庄村五里,北距高升村大约也是五里地;地处偏僻的原平川大岭河段。天气晴朗时在阳光的照耀下,从驻地可隐隐绰绰看到高升村的轮廓,驻地的东西两侧是连绵起伏的吕梁山脉,两山之间的可视距离大约有三,四百
图片:一九七一年——大岭河五连驻地
(前排左起冯玲李建民王克银李得毅成乃炎
后排马建国杨志兴路秋菊韦守德阴文生连文远樊建民)
米,驻地的东侧不远处,就是由南向北流淌的原平河。
睹物思情,思绪万千;说起这份珍贵的回忆那还得感谢一排 长马建国,是他在上古交山前自备了120胶卷。 那天战友们在驻地合影,选景时我建议在公路西边的这个山坡上合影,以简易工棚为背景做个铁建青春的留念。无奈取景位置的左侧有一块大石头,机位不能再向左移;画面不免有些遗憾,照片中只能看到驻地一,二排男排工棚北面的前半部分,看不到南面三排女战士的工棚,这张照片尽管背景不全,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满满的青春回忆。
简易工棚东临原平河畔,西靠山边公路的一侧,照片中左侧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土建房子,那是大岭河地段原有的旧建筑,五连先遣队来后予以修复使用。这处土建房靠公路一侧西边的房屋,是五连食堂的库房。库房的东侧是连部宿舍,连部的房门朝南开,房屋是个南北结构的里、外间,里、外间各有一个土炕,那里住着谢光耀连长,李家哲指导员,段怀章副指导员,和蒋辉成副连长,刘宝琳事务长等连部领导,里间的东窗户前有张褪了色的旧桌子,这里也是连部办公室。
紧挨这处土建筑的南面,是东西横向搭建的食堂综合工棚。食堂的南面,是南北纵向、间隔搭建的两座男排战士工棚;三排女战士的工棚位于男排工棚的南面,它是由东西横向搭建,处于驻地的最南端。简易工棚内的中间是长长的通道,两旁是用荆条片架起的大通铺,工棚的两端各开有一个门,每一个工棚要容纳一个排的四十多名战士。
食堂综合工棚是由食堂、办公、宿舍三个部分组成,西边最大的一间是食堂灶房间,南边设有打饭窗口,炊事员进出的门开在北边。食堂东边隔壁是两间小的房间。中间的房间是会计办公室,房门开在南侧。最东边那间是连部宿舍,房门开在北边;和连部宿舍的房门相对,距离不足三米。这间工棚内由文书、司号员,施工员三个人居住。简易工棚全是由石头座地,荆条片为墙、为顶;墙外糊上泥巴组成的简陋居住场所。房间里空间设计很小,室内四面的荆条墙裸露着,三张床呈门字形在室内摆放。我的荆条床呈南北方向紧贴在门左侧的东墙边,东面的荆条墙上预留了个大窗户,没有窗户框不安玻璃,用一块白塑料布封闭固定,在初春的古交山沟里气温尤其寒冷,它不仅能采光、还能遮风挡雨,可谓一举多得。施工员成乃炎的床,也是南北方向紧靠在荆条门右面的墙边;文书王克银的床东西方向在门的对面。每天晚上成乃炎和王克银头顶头睡觉,我和王克银脚对脚为邻。工棚内除了三张简易床,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文书王克银在书写连队的总结材料、和战报时,总是趴在荆条床或枕头上完成。
图片:七一年的大岭河五连驻地
(前排右李得毅韦守德爆破班李建民
后排右文书王克银施工员成乃炎副排长杨志兴排长马建国)
从连部这处土建房往北面六,七十米远,紧靠着公路边还有一处原有的老式土建筑。战士们称其为三匠房,三匠就是木匠、石匠、铁匠。一间房里住着几位太原北郊柏板乡的农民,他们是五连的三匠人员,一间房住着五连的统计员多铁英,卫生员任晋华;另一间是五连的工具材料库,内住着材料员赵有生。
五连在这南北长约不足二百米的河滩边选址安营扎寨,一是距离工地近、从驻地沿着公路往北走上大约几百米,就是五连扩路砌坝的施工工地了。二是在驻地西侧公路边的山脚下,有一股从岩石缝隙里流出的山泉。泉水紧贴着岩壁水流量小,人多时取水极不方便。别小瞧这股涓涓细流的泉水,它可是五连战士在大岭河段,赖以生存的立身之本!五连战士中间藏龙卧虎,能人巧。
图片:2021年10月17日重返驻地拍摄
(50年生命不息的泉水,见证了铁建战士的青春)
匠很多。他们动手在山边挖掘了两个蓄水池,前面一个饮用水、后面一个生活用水;又在水池前面加砌了引水渠,全部用水泥砌出来,并把露天水渠和饮水池加以覆盖。有了这样两个环境干净,蓄水量大的水池,给全连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五连食堂,和一百五十多名战士的生活、洗涤用水。
这泉水的水质,经连部派人在太原化验其成分缺钙,五连炊事班就想方设法,在饭菜中增加海带,给战士们的身体补充钙质。战友周忠民深有感触地回忆说:“就因为在铁建吃的海带多了,分配工作后好长时间,我都不想吃海带”。
驻地偏僻没有电源,也没有业余爱好的活动场所,战士们就凭一双手,因地制宜在二、三排工棚中间的空地上,砌起了乒乓球台。择地又开辟了半场的篮球场地,并制作了篮球架;战士们组织起了篮球的比赛活动,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在逐渐增加。不记得是谁提议利用河道建一个游泳池,这个想法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在距离驻地偏北一段距离的原平河道内,选定地段后开始动手挖坑、用石头垒坝、靠近北边石坝附近的坑挖得比较深,进行蓄水后,打造了一个約六十米长的天然游泳池。每逢休息天,连里来这里游泳的人数逐渐增多,站在坝上也可以跳水。有了这个游泳池,强体力劳动的身体在这里得到了缓解和放松。
战友们利用未开工的时间段,在食堂工棚面对公路的东墙壁上,用水泥制作了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报成了五连政治学习的园地、和战地宣传栏。
我在日记里记载:六月二十七日,连里接到上级指示,进行了“四好初评”的动员大会,根据毛主席“四个第一好,这是个创造”的最高指示,在全连展开了创造四好连队的活动。文件指出:“评比,主要是本单位现在同过去比,自己同自己比,看现在比过去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至于同其他连队比是次要的,所以比的方向要定下来。”各排、班在学习文件中进行找差距,“不学不比,沾沾自喜,一学一比,差距万里”,对“四好初评”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确这次“四好初评”工作是个加油站,只要差距找的准,油才能加的好。才能更好地落实毛主席“要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的伟大指示。
在大岭河驻地的那段时间,随着连部干部的调动,五连选拔康学毅为事务长管理食堂;二排政工员杨生俊、三排长程育英俩人为副连长。他们及时填补了连部领导干部调动的空缺,发挥出老三届学生朝气蓬勃的活力、展现了各自的领导潜力和组织才干。
八月八日是个星期天,为改善连队战士们的膳食,五连在三匠房附近要垒个猪圈。这是一次连队的义务劳动。我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和战友们一道争先恐后抢着干,四处寻找石料,相互协作,很快就垒起了猪圈。
八月十三日,五连的共青团课在驻地开讲了,立刻吸引了众多的战士来听课,我第一次在这里接受到了共青团的知识。课后战士们纷纷递交入团申请书,五连团支部伴随着创造四好连队的活动,在大岭河驻地展开了培养先进青年,发展共青团员的队伍。
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全连在驻地二、三排工棚间的空地上
席地而坐,观看五连自己的宣传队,表演自编自演、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战士们观看的兴致高涨、节目都结束了仍然意犹未尽、久久不肯散去。
图片:2021年10月17日部分战友驻地重游合影
(后排李国榕梁建国闫二喜程育英周忠民卫爱仙
前排滑景兰任晋华阴俊莲王继香苏晋生李得毅)
五连战友们在大岭河简陋的工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踔厉奋发、群策群力,用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把一个偏僻的河畔,改造成了一个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家园。
二 工棚边的洪水
据记载【原平河发源于狐爷山北麓,一出常安乡郭家梁。一出原相乡上石沙呈南北走向,二流汇于辛庄村交口叉;流经高升,梁庄,至石家河入汾河。全长28.4千米,流域面积219.6平方公里。河床100-300米,坡降为4.64%,曲度1.06,最大洪峰流量1220秒立方。...】
七月底的一个白天,突然天空黑云密布下起了大暴雨,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表,暴雨只下了七分钟就停了。
图片:五连三排女战士在原平河畔驻地合影
(前排左起程育英徐玉兰李丽君多铁英白省英
后排左起刘晓红任晋华卫爱仙尹尔卿海荣花
杨素巧王瑞云韩仑邢菊英刘明超)
我走出宿舍站在工棚门口,观望着雨过天晴的天空,耳中听得有位战士惊奇的声音:“河里发大水了”。我忙扭身向东面的原平河道望去,原平河水一改平时温顺的潺潺流水;顷刻间汇集了上游各处的山川流水,和暴雨一路从南奔袭而来。原平河水位猛涨几乎充满了整个河道,洪水一浪接着一浪翻着白色的浪花,轰轰地发出巨大的咆哮声从上游急冲下来。
“快!保护三排的工棚!”猛听得一位男排的战士急促地高喊着,这短促的声音通报着洪水的险情,这短促的声音就是命令!我拔腿就跑,连部的所有人员也闻声而动,我随着全连奔跑的人流穿过一、二排的工棚,向南面三排女战士的工棚最东面冲去。
三排的工棚在五连驻地的最南端,地势低于北端,工棚呈东西横向座落在河床边上,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河床迅速的扩张,此时的三排工棚已成了洪水冲击的最前沿。
图片:三排部分女战士在驻地合影
(后排左起杨丽娜吴宝华白玉秀徐玉兰魏素云赵梅兰
前排左起张玲桃樊世平董建丽沈春秀张琳郝惠卿杨素巧)
充满河床的洪流早从三排工棚的东门灌进工棚里,此时肆虐的洪涛就像猛兽一样,肆无忌惮地扑向横在河床边上的三排工棚,冲击着房基冲刷着荆条墙面,和窗户上那层薄薄的塑料布。凶猛的洪水由南向北顺势也冲进一、二排,两座男排工棚的南门里,穿堂而过捎带着地面上的洗脸盆,叮叮当当的从北门破门而出.....。
三排的女战士们,已经顾不上自己工棚里,没过小腿肚的积水。她们和已经抢先到达三排工棚前的,一、二排战友们兵合一处;争先恐后地到处寻找和搬运着大石头。大家要在女排工棚南面前方的洪水中,筑起一道临时石头坝来阻挡、迫使洪水强行改道,起到保护女战士的人身安全和工棚的居住安危。
全连越来越多的战友陆续投入到搬运石料,和垒石坝的队伍中来。谢连长、李指导员等连领导,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腿,融入到战士们抗击洪水的行列里,在抗击洪水的危难时刻,全连上下产生了空前强大的凝聚力,呈现出一派齐心协力,人人动手抢险的场面。近处没有大石头料,就到公路西面的山脚下寻找。有的战士肩上扛着石块,有的战士两只手各托着一块小一些的石头;还有的搬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女战士们有的两手抱着连泥带水的圆石头,紧贴在自己衣服上;有的女战士双手搬着石块,一趟趟地搬运,辫子、头发都散开了也顾不上整理。战士们衣服上的泥水,和流淌着的汗水交织在一起,两脚踏着洪水在搬运着、奔跑着,与洪水抢时间比速度。石头坝在洪水中一块块,一层层加高了;又被洪涛一次次地,冲击的垮塌下来....。
此时在垒石头坝的前方,已经有张保平、崔树基、李建民等七、八名战士,率先跳入齐腰深的洪水中,相互挽起手臂组成人墙在洪水中奋力拼搏着。我搬着石头走到石坝前,看着洪水中的几位战友,那势单力薄的人墙在激流中扭来晃去,自己不加思索也跳入激流的洪水中,文书王克银也相继跳入洪水中,和张保平,李建民等战友汇合一处相互挽起双臂。不断有任来银,赵保生,三排女战士滑景兰等,许多想不起名字的男女战士;扑通、扑通地跳入洪流中加入到人墙的队列里来,迅速组成约二十几人的血肉人墙,用自己的身体迫使洪水改道,缓解洪水对临时石坝的冲击力,保护后方石坝工程的尽快完成。
图片:一九七二年五连部分战士欢送张保平入伍合影
(前排左二李益荣郭全喜张保平王慧宝王克银李万喜王新生
中排左一赵保生刘书明路保国连文远韦守德宋来福雷宝柱李建民
后排左二张晋芳左四郭建生周忠民成乃炎阴文生李得毅)
由于洪水湍急凶猛,把已垒起的石坝再次冲了个口子,此情让洪水中来回扭曲的人墙呼喊起来,立即改变队形组成了第二道人墙。涛涛洪水冲打着我的胸膛,洪涛有时扑上脸面;两腿在洪水里站立着,感觉到水下暗流涌动中滚动的流石,不时碰撞到自己的小腿或脚部。战士们组成的人墙,在齐腰深湍急的洪水中,站立不稳来回摇摆着顽强支撑着,相互之间的手臂挽的更紧了。望着在洪水中艰难缓慢逐渐垒高的石坝,战友们信心陡增,口中不约而同的齐声喊起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的语录,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大家....。忽然一股洪峰迎面冲来,站在前排最边上的赵保生,一只手单挽着的手臂松脱,他脱离了人墙顺流而下。站在后排的李建民急中生智,眼疾手快伸出手臂,一把从水中把他捞住,赵保生才幸免未被洪水冲走。以致后来铁建兵团分配工作后,赵保生的母亲在太原见到了李建民,口中总是念念不忘“李建民就是赵保生的救命恩人”。
图片:一九七一年五连部分战友合影
(牛宝和雷宝柱谢光耀李林增王慧宝芦秋菊智慧敏王秀英
刘贵成袁刚军任来银张铜锁梁晋生阴文生多铁英杨素巧)
人墙行列里,二十二岁的二排副排长任来银,在洪水中晃来晃去,被突如其来的凶猛洪涛冲脱人墙;在前方漩涡回转处被战士们救下,但腰部受伤;谢连长安排战士们用平车将他送往古交镇团部医院,住院两天进行腰部治疗后方才返回连队。
在全连一百五十号人的全力奋战下,在洪水翻腾的河床里,靠人工搬运石头;硬生生筑起一道一米多高约四十米长的拦洪石头坝,非常墩实地挡在三排女宿舍的南面,迫使迅猛的洪水改道,顺从地沿着河道疾奔。
由于洪水来得猝不及防,就在我连食堂工棚的西面,紧靠公路边处,囤积着几百袋施工材料水泥。尽管水泥上面搭着帆布蓬淋不着雨,水泥下面铺垫着防潮的木板,但这次始料不及的大洪水,已经没过下面垫着的木板,把垛在最下面的一二层的水泥袋都浸泡湿了。看着一袋袋被泡湿的水泥袋,战士们心痛;要保护集体利益!不能让国家财产再次遭受损失!有人建议驻地的北面三匠房那里地势高,水泥应该迁移到那里去堆放。战士们拖着抗击洪水的疲惫身躯,马不解鞍又开始在三匠房高处那边搭建堆放水泥的帆布篷,重新铺垫堆放隔板。战士们个个拖着精疲力竭的身体,和裹在身上已经湿透的衣服,抱起水泥袋扛在肩上.....。我给前来扛水泥的战士们往肩上放置水泥袋,这时爆破班的张晋芳来到面前:“给我来两袋”,我和通讯员赵强俩人抬起水泥袋,往他肩上垛着水泥袋。爆破班雷宝柱也接着说:“我也来两袋”,爆破班的战士连礼三过来:“给我来三袋”……。听着几位战士抢着要增加肩上的水泥重量,看着连礼三战友将三袋水泥扛在肩上,走起路来身板都不带晃的,眼眶里不由得一热;这就是五连的战士,是一种什么精神鼓舞着他们?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两袋水泥二百斤!三袋水泥那就是三百斤啊!战士们肩扛着水泥你一袋,我两袋的;排成了运输长龙,脚踏着泥泞的路面向三匠房高地迈进...。
在这场抗击洪水和转运水泥的连续作战中,全连干部战士足足奋斗了五,六个小时之多。
当所有工作结束后,大家浑身的骨头就如散了架似的,战士们先后来到公路西边山脚下,在泉水池边打水洗涮身上的泥水。我和张保平,崔树基一起也来到生活储水池边,张保平从身上脱下在洪水中浸泡多时的白色衬衣,顺手扔进了生活储水池里,那清澈见底的一池水,一件衬衣扔进去眨眼间变得浑浊了......。
三紧急集合号
谢连长拿着文书王克银,写好的五连抗击洪水的事迹材料,兴冲冲地到古交镇团部进行了抗洪工作汇报。他从团部返回连队驻地时,我在宿舍门前看到谢连长脸色严肃,眉头紧皱着走进了对面的连部办公室。一会我听到了谢连长和指导员,副连长的对话。谢连长说:“我向团长汇报时说,我们连战士们积极主动的,在突发的山洪中全力抗击洪水,为保护女排宿舍的人身和住宿的安危,战士们在洪水中组成人墙,我连战士任来银不幸被洪水冲走,导致腰部受伤;战士们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在女排宿舍前垒起了四十米的拦洪石坝,为保护国家的财产不再受损失,连续作战又把几百袋水泥转移储存场地……”李指导员:“那团长怎么说?”谢连长接着说:“团长很严肃地说,战士们思想觉悟高,积极主动保护战友的人身安危,和国家财产免受损失,你们连的成绩是肯定的。可是你们作为连领导,要考虑如何保护战士们的生命安全为首要问题!抢救国家财产固然很重要,可这么大的洪水死了人怎么办?我们怎么向上级领导交代!”李指导员:“团领导的考虑是对的,基层连队出成绩是好事,最耽心的是怕出问题,最近团里兄弟连队三连,二连两位战士死亡事故的处理,已经让团领导伤透脑筋了,死了人算什么?...咱连驻扎在河床边上,这几天雨季的洪水我看还会有,咱们得重新调整对付洪水的策略,确实保障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团领导的批评无疑给连领导,在保证战士人身安全的问题上敲了警钟,几位连领导在讨论制定新的对策。
随后连部召集班排长会议,针对抗洪重点调整了防御措施,增设专人轮流值班,看守筑下的拦洪石坝,随时通报汛情以防不测。第二天,天空黑云密布又下起了雨,雨虽说不是暴雨,但一直下个不停。到傍晚时分雨也毫不停顿,下成了连阴雨。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你盼它天晴它偏下雨。有了第一天的突发洪水,谢连长对这洪水产生了一种厌恶感,深感五连这一百五十人,驻扎在这原平河床边上的责任重大,全连战士的生命安全这副重担,压在自己肩上重似千斤,京原线五连塌方事故的惨痛教训,再次涌上他的心头。双眉紧锁着坐在煤油灯前;手中的香烟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着。他一遍遍地反复叮咛,夜间守坝值班人员不可懈怠。战士们轮流守护在石坝的附近,密切观察着河水的变化;以防突发的山洪水造成水位的上涨冲毁坝堤。同时也给各班排下达抓紧休息,和紧急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谢连长一脸严肃地对我讲:“得毅,先抓紧休息,随时听候号令”。“我睡不着”
图片:一九七一年我在大岭河驻地
我应答着,耳中听着谢连长沉重的言语,我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如临大敌的气氛。
夜深了,连部里边的煤油灯一直亮着,我宿舍的门畅开着;每过一段时间,就听见咚咚的跑步声,那是在石坝前方汛情值班的战士,跑回连部汇报汛情的变化情况。
我身为司号员倍感到责任重大,没有脱鞋和衣躺在自己床上,双手抱着军号。眼睛瞅着荆条屋顶,没有一丝睡意,文书王克银,施工员成乃炎都躺在各自的床上,这两天繁重的体力透支,三人躺在床上谁也不啃声,谁也无法预料这后半夜的洪水汛情变化。山风夹着雨点,不时扑打在我左边窗户框上的塑料布上,发出忽拉拉的响声。屋内安静的就听见自己的手表,在胸脯上嘀嗒嘀嗒的响声,不由我眯缝着的双眼,上下打架进入了梦乡......
图片:我在铁建的军号谱
“得毅,吹紧急集合号”,朦胧中的一句话,把我从梦乡中惊醒。睁眼一看谢连长已站在宿舍门口向我发出命令,我一翻身就下了荆条床,手中拿着军号就跨出了房门,冲进了夜色茫茫的风雨中。在食堂工棚的大烟囱处,对着一二三排的工棚方向,吹起了紧急集合号:“达打打打打打地地地地地离地打离地打...”,循环短促的军号节奏,让我联想起了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里紧急集合号的场面。这是五连第一次使用紧急集合号,也是我在铁建兵团司号员生涯中,从未使用又记忆最深刻的军用号谱。紧急集合号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在吕梁山脉原平川里激荡着,军号声心系着一百五十名战士的生命安全,要在洪峰到来之际全身而退,急促的军号声下一,二,三排的简易工棚门全部敞开了,战士们按照连里紧急防洪预案,只携带随身贵重物品,快速地往驻地西侧的高处公路上撤离。雨不停歇地下着,洪水已经漫过人工障碍拦洪石坝,肆无忌惮地冲刷着五连三个排的简易工棚,湍急的洪水已经流过我吹号的地点,淹没了原先堆放水泥的小高地。我站在没过小腿深的洪水中,继续吹着号催促着在工棚里最后滞留的战士。漆黑的雨夜里在公路上,已经黑压压站满了五连撤退的战士们,人群中只听得一名女战士的声音在向我喊话:“司号员,快上来吧!战士们差不多都上来了。”我这才放心地在没膝深的汹涌洪水冲击中,深一脚浅一脚,身体摇晃着撤上了公路。
深夜里,公路上战士们站在雨水中,注视着被波涛汹涌的洪峰任意蹂躏,荡涤的家园,各自的心情五味杂陈,庆幸自己躲过这一劫,在这河床里搭建工棚真是兵家大忌,险地立身啊!大家七嘴八舌地在公路上相互交谈着,一位女战士惊魂未定地说“连里安排先休息,这雨不停地下,想到昨天白天的那大洪水,这晚上根本就寝不安席,虽说有值班的战士在观察着洪峰的变化,可怎么也睡不着,惊心动魄的一晚上。”“是啊,睡在这洪水边上终身难忘啊!”“今晚的洪水可比昨天大多了,今晚要像昨天一样跳在洪水里组成人墙阻挡洪水,再垒拦洪石坝,后果不堪设想啊!”,“男排战士在一边说:“我们排里一听到紧急集合号声,大伙那行动才叫个麻利,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绳子把自己的铺盖卷一捆,绳子往房梁上一穿再往下一拉,那铺盖卷就上了房梁。把绳子往柱子上一栓,那水再大也湿不了我的被褥了,哈哈哈”“真是好办法”。连部出纳员张虹,是个爽朗的性格,总是遇事不惊;在我身边轻松地说“我睡觉就没脱衣服,号声一响,我背上连队装现金的书包就上公路了,其他什么都不要了,哈哈哈”,“你真是好样的,关键时刻,还是集体利益为重”。
我在八月一日的日记中记载:“ 每来一次洪水,只能增强革命的意志,每来一次洪水更加强对毛主席的无限忠心,丝毫退不了修通太古专线的坚定信心。”
战士们在雨水,和洪水相伴的深夜里,眼望着公路下肆虐的洪水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简易家园,这儿有我们无数的心血和辛勤汗水。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有时显得那么无助,渺小。战士们期盼着这洪水尽快退去,在无奈和困惑中,在公路上等待...。
在那场洪水过后的一段日子里,就是谢连长对洪水构成的威胁也心生了几分恐惧感。在工地施工中,只要原平河上游,辛庄方向的天空,阴沉沉地要下雨了,我就耽心地与谢连长说:“连长,这天又快要下雨了”,谢连长皱起眉头看看远处的天空,手一挥就对我下令:“吹号收工”……。
十月十九日,五连完成大岭河段扩路筑坝的相关施工任务后,连队整体撤离,再次回到西曲村驻扎。五连在大岭河驻地近七个月的时间,战士们火热的青春经历洒满了那块热土。原平河畔这两次惊心动魄的洪水经历,五十多年来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四不褪色的嘉奖令
一九七一年的七,八月份开始,铁建兵团的战士陆续被分配到工作单位进行工作。九月份,五连的任来银分配回太原工作。几个月后,他在工作单位收到了三二零三指挥部的嘉奖令。这嘉奖令是对任来银在一九七一年七月份,五连那次集体抗击洪水中,被洪水冲击身受伤痛住院的精神抚慰、和抗洪贡献的嘉奖!
图片:当年的嘉奖证书
大岭河畔那场惊心动魄的洪水抢险经历,已经过去了五十三个年头,任来银一直珍藏着铁建兵团这份厚重的青春回忆。红彤彤的嘉奖令展开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毫不褪色!一次铁建战友相聚,我和任来银一起畅谈起那次抗洪的经历,他感慨地说:“没有当年的付出,哪来如今的安逸生活!”。
这沉甸甸的荣誉,是三二零三指挥部,对铁建战士突出事迹的表彰!是对七月份突如其来的山洪灾害,五连战士们奋不顾身保护女战士工棚的居住安危,和保护国家财产不再受损失,集体奉献精神的历史记载!
这支由老三届学生组成的铁路建设兵团,在祖国的铁路建设史上也尚属首例。老三届学生在铁建兵团这个临时组织里,投身于祖国三线建设,从中得到了艰苦的历练,在人生的征途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铁建兵团虽说是临时组织,但在京原铁路线,太原古交工矿铁路的建设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祖国的三线建设伟业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让我们在传承铁建精神文化的道路上,踵事增华,让铁建精神永不褪色,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王乐意编辑于2025年1月18日)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