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 营 激 情
一九七三年三月,结束了新兵训练生活的我,分配到铁道兵第十师四十八团十九连,投身连结祖国大西南的襄渝铁路修建。
这是一条时称与“帝修反”抢时间的战备铁路,这是伟大领袖亲手划出的红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战争阴云密布于头顶,珍宝岛的战火随时能将全国点燃。为了加快“三线建设”,畅通战略大后方的“天府之国”,国家调集近百万军民抢修襄渝铁路,可谓时间火急,日月恨短。
我们连队承建的旬阳隧道,深藏在秦岭、巴山之间。两端难寻咫尺平地,石块、石板搭建的简易营房,错落着悬挂在与天相接的山腰,犹如一层层大小不一的梯田。
隧道内通风十分不畅。空气混浊,氧气稀薄,到处弥漫着粉尘雾烟。
技术装备相当落后。掘进全靠炸药爆破,炮眼全凭风枪、大锤、钢钎;混凝土全是人工拌和,钢筋、水泥、砂石料更是筐抬人搬。
安全措施难以跟进。复杂莫测的山腹中,渗水、漏水、塌方和瓦斯爆炸不断发生,砸伤、碰伤乃至献出生命屡见不鲜。
战场有牺牲,战斗有危险,我所投身的隧道施工,赛似真枪实弹的作战。
初上工时确实有过苦和怕的感觉。第一次攀上四米多高的施工掌子面,腿脚似乎发软打颤。看到犬齿交错的怪石,看到浑身溅满石粉泥浆如同驾驭烈马的风枪手,看到赤臂袒胸挥舞铁锹拌和砂石料的人工“搅拌机”,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可是,几个工班下来,那驾驭烈马式的风枪手,那挥舞铁锹的人工“搅拌机”,竟然变成了自己,其角色的转换竟是如此地顺畅自然。
艰苦环境压不住高昂士气,人民利益高耸云天!营房工区布满了豪情壮志,“与帝修反抢时间”,“加速修通襄渝线”的巨幅标语悬挂在隧道口两边。
政治教育每天都有,从南湖启航的红船,到南昌城头的硝烟,从光荣传统的赓续,到时事政治大的事件,字字使人入心,事事深受感染,尤其适逢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十周年,大家自觉向雷锋同志看齐,将具体工作与远大理想紧密相连,讲付出,比贡献,争先创优的浩荡洪流滚滚向前。
搬水泥时,副班长孙应和总是一次两袋;打风枪时,班长毕恒佩常说,“我个子大,不累”,很少让人替换;尤其出现渗水、漏水、塌方甚至排哑炮时,排长吴现义习惯性的双臂一伸,“大伙靠后,处理这玩意儿我有经验”!
大家铆足干劲加快施工进度,竭尽全力和“帝修反”争抢时间,掀起了开门红、迎五一、红五月、向七一献礼、向八一献礼、向国庆献礼、年终大会战等一个个施工高潮,使年度掘进计划整整提前六十天!
争分夺秒的日日夜夜,使我切实品味到了“火热战斗生活”的真正含义;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旺盛革命斗志的力量大无边!
激情如火的军营生活,处处离不开“写”,政治教育的体会要写,大批判的稿子要写,学雷锋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要写,工地上班与班、排与排乃至连与连之间的挑战书、应战书更需要写……略有文字基础的我,很快得以充分施展。班长、排长让我写挑战、应战书;连长、指导员让我写施工动员令,写工作报告和总结,同时要求我随时收集好人好事,定期把连队墙报、黑板报更换……
诸多文字事务,本可占些施工时间,但在激情奋发的洪流中,实在容不下半点清闲。施工不能耽误,写东西必须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
公休日时我写,施工间隙我写,很多次熄灯号以后,远离营房的工具棚变成了我的“写作间”。
写,挤掉我许多睡眠;写,占据我所有休息空间,我犹如一台能量充足的机器人,日复一日地不知道疲倦。
激情如火的岁月淬炼了我的人生,积攒的“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完。什么苦了、累了,从此不在话下;什么得了、失了,总能笑而淡然!那里充满了奋进与拼搏;那里充满了关爱和温暖;那里有我健康成长的脚印;那里有我青春华年的奉献;那里有我思念的领导与战友;那里是我怀揣梦想一步步走出家门的第一站!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第二张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