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攻难克险的“钢铁侠”(2)

 


 
        百度词条:[冰碛层] 冰碛层是指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携带和搬运的泥沙和岩石碎块,在冰川消退以后留在原地并沉积形成的特殊地层,又称冰川沉积层。

        青藏高原就是这么奇特。怎么能够想像在那巍峨的高山之中,有的包含着火,有的却裹挟着冰。
        大约2.8亿年前,现在的青藏高原还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距今8000万前,又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世界屋脊”。在高原抬升的过程中,由于冰川的发育,大量冰川沉积物便也裹挟在隆起的山体之中,这就是高原特有的冰碛泥砾层。
        刚刚经受了火的洗礼,此刻又面临冰的考验。中铁五局指挥部承建的藏噶隧道没有遭遇到高地热这个恶地魔,却遇到了冰碛层这个拦路虎。都知道打隧道不怕硬就怕软。硬围岩爆破开挖容易成洞,而冰碛层软得如一滩砂砾烂泥,挖一点塌一点,难以成洞。2015年5月,四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向指挥部报告:藏噶隧道施工疑似遇到冰碛层。文庭亚又是在第一时间赶到藏噶隧道施工现场,看到隧道作业面超前地质预报钻探孔不断地往外渗水冒泥,再往里掘进十分危险。同志们劝指挥长离作业面远一点,前面危险,别往前钻,站在旁处指挥就行了。文庭亚一听就火了,“我是指挥长,不往前站去了解情况,怎么指挥?那不成了瞎指挥了吗?”说完,他带着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在作业面展开地质情况调查。




 
        根据事先掌握的地质资料和现场情况判断,显然这正是预料中的冰碛层了。若继续盲目开挖,有可能引发突泥涌水,就会像暴发泥石流一样,造成隧道大面积垮塌,甚至毁了整个隧道。指挥长文庭亚不得不再次下达了停工的命令。
        藏噶隧道因遇冰碛层施工受阻的日子里,文庭亚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他一刻也不闲着,一方面要求作业队继续打孔钻探,进一步探明冰碛层的厚度、构造等地质状况,进行实行监测。另一方面,他查阅有关资料,研究解决方案。不查不知道,一查才明了。这是铁路隧道施工史上第一次遇到冰碛层,还从来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公路施工倒是遇到过冰碛层,可那是露天作业,可以大面积开挖,与隧道施工完全不同,无法借鉴。文庭亚是个有心人,有着非常丰富的铁路工程施工经验,越是遇到难题,他钻研的兴趣就越大。指挥长文庭亚和总工程师李传书、安全总监苗永旺和专业技术人员盯在现场反复勘测取得一手地质资料数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藏噶隧道现场实际认真研究,重新制定了藏噶隧道专项施工方案,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西藏大学等方面的技术专家逐条进行评审,提出可行性评估意见,不断修订完善。最终决定采取帷幕注浆的方式,向冰碛层钻孔强注加入水玻璃的水泥浆,使冰碛层预先固化,然后进行开挖。每次帷幕注浆可以固化冰碛层30米,施工开挖25米,接着再注浆固化,逐步掘进。
        在藏噶隧道停工受阻的日子里,指挥部领导班子成员们同样一刻也没闲着。指挥部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方捷和文指挥长是一文一武的一对“好搭档”。文指挥长在一线现场指挥,总工程师李传书、安全总监苗永旺等班子成员组织新施工方案的实施,方副书记则经常深入到各作业队,了解班组人员状况,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善于用平实的话语打消大家对高原反应和地质灾害的担心和顾虑,鼓励生产班组稳定人心,保持工作热情。党团组织发挥作用,组织职工钻研技术,练工比武,为攻克冰碛层这个难关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人家七嘴八舌为冰碛层施工出了不少好主意、好点子。
        藏噶隧道施工又继续往前推进了。为了赶上耽误了的施工进度,中铁五局指挥部投资800余万元,从国外进口新设备钻注一体机,组织专业团队操作,使隧道冰碛层段月成洞达到21米,超过了方案设计要求。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