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40多年前我自制电视机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在铁道兵67团宣传股从事文化工作。当时我国的电视机还未普及,个人和家庭有电视机的极少。那时团机关只有一台18英寸电视机,每天晚上在室外露天播放,无论天晴下雨甚至下雪,都吸引了团机关干部战士及家属观看。

  入伍前,我曾在学校参加过无线电课外小组活动,组装过半导体收音机。入伍后,我仍然对电子知识感兴趣,经常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到书店购买电子书籍回来学习。有一次买了《自制简易电视机》一书,如获至宝,反复阅读学习,顿时产生了自制一台电视机的想法。

  组装电视机,既要懂得电视机的工作原理,又要有相关的电子元件、器件、工具等。我按照该书提供的图纸,多次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买到了所需的显像管、二极管、三极管、电子管、电阻、电容、电位器、变压器、喇叭等电子元件和电烙铁、电焊丝、万用电表、电线等工具材料。那时还不能自制印刷线路板,就买一块硬胶板自己设计电子元件布局和打孔,需要焊接稳固的地方打上空心铆钉,所有线路都用电线焊锡连接。机箱是用废旧木板自制的,再经过打磨,涂上颜色和清漆,还挺好看的。机座须用白铁皮加工,我就无法自制了,我设计了加工图纸,找到了团修理连的领导求助,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很快就加工好了。

  万事齐备,只欠东风,剩下的工作就是安装调试。白天要上班,只能晚上安装电视机。不知用了多少个夜晚,有时是通宵达旦,经过精心焊接,精心调试,一台9寸电子管、晶体管混合式电视机终于制作完成了。虽然画质画面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喜悦。

     1982年初,我带着自制的电视机转业到四川璧山县机关工作。当时县机关只有一位退休老干部有一台9寸的个人电视机。我这个自制的电视机也成了一个宝贝。每天晚上都有邻居来我家中观看,室内坐不下,门口外都坐满了人。

  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电视机迅速普及,我这个自制的电视机就成了垃圾被扔掉了。

  (2023年8月25日)

作者简介

  胡希泉,男,1949年3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法律本科学历。1969年3月入伍在铁道兵67团,先后任战士、排长、团宣传股文化干事,从事过连队文书、团电影放映、团新闻摄影等工作。1982年1月转业到地方,先后任四川省璧山县政府文教办公室工作员、县政府办公室秘书、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重庆市璧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巡视员等职。2009年5月退休。爱好摄影、电子技术和视频录制。
 

作者:1972年
 

1972年参加全国摄影艺术展
 

作者(1974年)
 

1978年宣传股股长雷鸿彩(左3)同报道组人员合影,作者(左1)
 

作者(2003年)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