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军垦简志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阶段,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从部队和地方抽调一批干部奔赴北大荒,1947年创建了第一批公有制机械化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
随后50年间,陆续又有7批复转官兵来到垦区,再加上各个时期分散来垦区的复转官兵共计141020人。他们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发扬了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为北大荒的农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荣军解放团农场
1948年冬天,东北境内基本解放。战争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集中到东北达10余万人。为了安置这些人,中央军委成立由周恩来担任主任的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的相应机构,先后由周桓、刘培植担任领导。当时,除动员荣军回原籍参加生产以及创办工厂、转业参加生产外,还开办荣军学校,边学习,边休养。仅1949年2月成立的齐齐哈尔荣军学校就有学员2000余人。
1949年3月,东北荣军管理处召开荣军工作会议,讨论荣军投身经济建设问题。刘培植先组织一批负伤致残、尚未失去劳动能力的荣誉复员军人,组成基建队和运输队,参加鞍钢建设工程,筹集部分资金;继而组织有技术专长的荣军,筹办手工作坊,开垦少量耕地,种菜养猪,以改善生活,减轻人民负担。
1949年4月1日,齐齐哈尔市荣军学校政治部主任郝光浓和侯祥宽、汪立国,挑选26名自愿参加、思想坚定的荣誉军人,前往东屏试办荣军农场,郝光浓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6次负伤,右眼失明而进入荣校。他带领战友们冒着冰雪严寒,忍着伤残疼痛,在东屏地区的嫩江两岸踏查,上岗坡,进谷地,最后决定在西岸的五棵树地区建场。场长侯祥宽,副场长漆贵林,教导员张士鹏。因无机械,先用畜力开荒1500亩;东屏设牧场,种地525亩;哈拉火烧设碱场,盐场设二龙山,垦荒600亩。为了鼓舞士气,战胜困难,郝光浓亲自编写农场场歌。歌词道:“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我们荣军来生产,前方流血打老蒋,后方流汗来支援。谁敢说我们是伤残,样样工作
我们都会,熬碱熬盐编炕席,扶犁点子会种地。赶上大车拉庄稼,拉完黄豆拉苞米,劳动英雄开大会,锣鼓喧天多欢喜……”场歌激励荣军们艰苦建场,使前来视察的周桓和刘培植主任,深受感动。
鉴于荣军农场的成就,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决定组织荣军扩大生产,发展机械农场。1949年10月,将东屏农场交当地政府经营,人员迁至土地条件较好的嫩江县伊拉哈,创建伊拉哈荣军农场。拨给退役军马700匹,拖拉机9台,汽车2辆。
其时,北满已进入冬季,百余名荣军组成先遣队,开进伊拉哈荒原。11月,郝光浓带领最后一批荣军到达新址,一面向冰雪严寒作斗争,一面建起50多间房屋和2个分场。12月20日,伊拉哈荣军农场举行建场典礼,省政府送去贺信,省军事部和镇赉、嫩江县委、县政府等送去锦旗。
1950年建起6个分场,当时机械不足,使用马拉新式农具,实现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千余名身残志不残的荣军,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将农场建成为黑龙江地区有名的农场。《人民日报》、《大公报》等多次发表消息、通讯,介绍荣军农场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
是年,分散在绥滨、富锦、依兰、汤原、鹤立等地荣校的1100余人,于11月集中到鹤立荣校,由校长李文奎带领创建鹤立荣军农场。当时有役马500匹,拖拉机4台,当年开荒21525亩。后改称“荣军伏尔基河农场”。
在荣军创办农场的积极行动影响下,当时归属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领导的东北军区政治部创建的解放团,相继在香兰、孟家岗、二龙山、宝泉岭、铁力、勃利、笔架山和东西火犁组建7个农场。解放团是教育、改造国民党部队的起义、投诚、被俘人员的组织。全国解放后,对他们中间一些无家可归,或因其他原因有家难归的人员,急需安排生活出路,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解放团农场的组建,以人民解放军的组教干部和警卫战士为骨干,初期均由团长任场长,政委任书记。1950年4月,解放一团团长王世英,率领5000余人,在萝北宝泉岭建场。
该场所有干部及部分工作人员、警卫战士共700余人,均为解放军现役军人,而各大队(相当于营)排以上干部,多数是在战争中负伤的伤残军人。他们和投诚起义人员同吃同住,以身作则,积极劳动,关心投诚起义人员的生活和疾苦,并鼓励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思想,自食其力,为北大荒创建机械农场作贡献。
解放二团于1949年3月在汤原县香兰建场,1950年初接收附近的《东北日报》社生产农场;同年10月,该团又派出部分人员于铁力县创建新场,派出300余人去通北农场。
解放三团团长兼政委向俊选,率全团于1949年9月在桦南县孟家岗建场。向俊选16岁就参加新四军,转战在豫、鄂、皖一带。抗日战争胜利,他被派到辽南军区,参加了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他带领创建孟家岗解放团农场后,又任九三荣军农场场长,经多年实践和探索,逐渐成长为富有经验的农场管理人才,后任铁道兵密山农垦局副局长。
解放四团于1951年4月,在集贤县创建笔架山农场。场长王志臻(红军干部)、政委石坚。青干一团团长房定辰,率全团于1949年12月在德都县创建二龙山农场;其三大队于1950年3月在通北县东西火犁创建红星农场,场长张庆海。
解放团农场创建初期,机械力量不足,大都实行人力、畜力开垦。在开荒建场同时,又投入大量劳力修筑道路,建筑房舍,艰辛异常。解放一团在修筑鹤岗至萝北公路时,开山辟路,跨河架桥,工程十分艰巨。一切勘测、设计、建筑任务,均依靠自己力量。该团副团长
莫余生身先士卒,不畏艰辛,在架设梧桐河大桥时,率先跳入冰水,检查桥墩质量。
上述解放团农场计有解放军干部、工作人员、警卫战士约4000余人,国民党部队被俘、投诚、起义人员约1.4万人。
1951年8月,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与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合作。9月18日,解放团农场会议决定:自1952年起,将各解放团农场由供给制事业单位,转为薪金制企业。自此,解放军官兵集体转业,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投诚、起义、被俘人员,经政审清理,把不适宜农场工作的老弱病残人员和少数有政治问题又一时难于搞清的人员(共3450人),送回原籍。多数成员(约11000人),通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认识后,分批转变政治身份,即由原来的被俘人员身份转变为公民,由学员转变为农场职工。其中学有所长的,分别选入专业岗位,成为国家干部。
1951年10月23日,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统一解放团农场名称:宝泉岭农场(解放一团)、香兰农场(解放二团)、铁力农场(解放二团)、孟家岗农场(解放三团)、笔架山农场(解放四团)、二龙山农场(青干一团)、东西火犁农场(青干一团三大队)。
二、农建二师农场
1954年8月,中央农业部党组遵照中央农村工作部指示,召集由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魏震五、副局长王世英、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田澍、农建二师政委晏成山、参谋长杨苏和东北水利局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会议研究了东北地区荒地现状,讨论了农建二师转移东北进行垦殖的问题。经邓子恢副总理批准,决定农建二师到黑龙江省密山地区开垦,并要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开荒种植3—3.5万公顷。会议还指出:“农建二师今后应逐步走向企业化……逐步地由军事编制转变为适合生产经营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的组织形式。”8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部同意并批转《关于开发东北荒地和农建二师移垦东北问题的报告》,同时上报中央军委批准。
农建二师,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七师,这支部队所属的二八九、二九○、二九一团,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东各地,参加过孟良崮、张店和济南等战役,屡立战功。1952年3月,奉命“生产待命”,由国防战线转入生产战线,开赴山东省广饶地区,改名为农业建设第二师。
1954年9月,农建二师奉命由山东广饶地区开赴黑龙江省密山县。部队到达密山后,四团(二八九团)驻火车站,五团(二九○团)驻北大营,六团(二九一团)驻知一镇,师部在县城,随即开始场址勘测和建场准备工作。为了节省建场资金,解决建筑木材,二九一团组织了以一营机炮连为主的300多人的队伍,入冬后到虎林县二道山头去拉运困山木(日伪残留)。木材在小清河中,战士冒着寒风,下到结冰的河水里拴绳,潜水挂钩,然后用自制木绞盘一根一根地拽。住的工棚是从平地往下挖1米深、用木搭架、枝草围盖的地窖。12月28 日晚,因烘烤鞋里的乌拉草,不慎失火。劳累沉睡的72名战士,多数被烧伤,赵和太等23名战士不幸殉难。1955年1月3日,召开500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马炳政副师长致悼词,将23名烈士安葬在虎林县城北“开国纪念林”烈士墓。
1955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部分师、团、连三级干部座谈会,进一步讨论场址和转业后实行工资制的问题。会后,写给周恩来总理、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中说:“农建二师现有干部战士8300余人,去冬由山东搬到东北,尚未进行开荒工作,由于原计划开垦的密山地区须修建巨大的排水工程才能种植,工程时间要三年以上。故经会议研究,由黑龙江省委提出,在宝清以东的索伦岗,以北的张家炉,集贤的和尚屯和富锦的七星岗,建立三个或四个谷物农场,基本上以团为单位建场”。
报告经批准后,二师即组织人员继续北上踏查,师党委还作出决议:“部队转业的目的是:开发东北富源,发展国营农场,建设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分别在集贤、富锦县境内,以团为单位建立农场。各团干部、战士纷纷表示决心,带头从山
东老家接来亲属。六团政治处主任林文章、后勤处处长崔国栋,当年便将自己的爱人和母亲接到农场,表现了革命军人建设机械化农场的决心。
1955年6月,五团在松花江北岸绥滨县境内创建农场,六团在松花江南岸集贤县境内建立农场。四团进驻宝清县后,一边勘测,一边抢修公路,苦战3个月,修路15公里。由于遇到80年来未遇到的大雨,平地积水,住房受淹,荒原一片汪洋;经省政府批准,于9月下旬从宝清迁往铁力。初到铁力,2000多人的大军住满了铁力县城和附近村屯。政委董彬和团长王秀乾着手勘测规划建场,政治处主任岳富孝抓紧思想政治工作,安排食宿。10月5日,在铁力县大礼堂举行建场典礼大会。省委任命:王秀乾任场长,董彬任党委书记,岳富孝任副书记。同时将团、营、连建制改为农场、分场、生产队。
是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农建二师就地集体转业,干部战士按行政级别套改薪金制。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批准,并尊重二师各团干部、战士的感情和意愿,将二九○团和二九一团所建农场,分别命名为二九○农场和二九一农场;二八九团定名为“十一农场”,后与铁力机械农场合并,更名为铁力农场。
三、铁道兵农场
1954年3月,刚从朝鲜战场胜利回国的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第五师,奉命开赴黑龙江省,抢修汤旺河森林铁路。
5月,王震司令员亲临部队视察,发现部队驻地附近荒地很多、土质肥沃,战士们种的各类蔬菜长得很好。他进一步了解到密山、虎林、饶河一带有大片荒原可开垦,就萌发了开发北大荒的宏愿。当时,铁道兵部队中有大批经过战争考验的老战士,有专业技术,且到了退役年龄,老家大都在川、贵、鲁、豫农村,不愿回原籍。如能在北大荒开办农场,不但为国家增产粮食,也解决大批老战士的就业问题。6月3日,王震去洪山看望集结待命的五师复员转业大队的官兵,动员他们“到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农场”。王震对五师副师长余友清说:“你先带一部分部队去,你们是打头阵的,去点火的,得搞个样子,以后要大发展。要想一切办法多搞粮食,有了粮食,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好办了。”
余友清是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的老战士,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养成了勇于征战、专打硬仗的性格。当时,他已年近半百,接受任务后立即派出28名连以上干部去早期创办的宝泉岭农场学习办机械化农场的经验。同时,向省国营农场管理局请调技术干部。他先去乌马河(伊春西北20里)接收了伊春森工局移交的七公里农场,有地1500亩,草房20间,由复员大队种菜养猪,供应部队,更名为八五○五部队农场,后改为伊春分场。8月,王震令余友清率员踏查密山、虎林、宝清、饶河等地荒原。余友清翻山越岭,不辞艰辛,不仅了解到荒原总貌,而且了解到这一地区的垦殖历史,并向王震作了详细汇报。王震确定先在虎林建立基地,令余友清全面负责。
9月初,经省公安厅批准,余友清将随同部队在伊春参加铁路施工的河南劳改支队5074人(其中管教警卫200人),连同复员大队800余名官兵一起,组成垦荒先遣队,于11月11 日从伊春出发,进驻虎林建点办场。年底,王震指示:要弄清日伪时期山上是否留有伐倒木材可利用,以减少农场开支。经调查,在阿布沁河上游河谷地带留有困山红松3000余立方米。余友清当即组织人拉爬犁运回,解决了建场用材。
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农场——八五○农场,在虎林县西岗建立。是年春开荒14.4万亩,播上了种。同时,还建拉哈辫房1万余平方米,实现建场当年自给,盈利5万元。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他建议“铁道兵在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3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企业,开垦那里的1000万亩以上的荒地”。报告还说:“开垦这片荒地的主要工程是排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工程。根据水利部的初步估算,有3000万到4000万土方,如果能将铁道兵1955—1957年收入的工程费1亿元用于投资,则到1960年就可使1000万亩耕地投入生产”。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个报告,毛泽东主席圈阅并批示:“刘、朱、周、陈、小平阅退彭”。彭德怀在报告上批复:“可以小搞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再扩大一些”。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当即在铁道兵内部进行传达,并作了动员。
铁道兵司令部组成了一个以后勤部部长王景坤为首的核心组来抓这件事。成员有组织部部长霍大儒、宣传部副部长王余音、干部部副部长刘伯增,以及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农场派来的干部向俊选。领导小组成立后,铁道兵各师、团的复转官兵,组成班、排、连、团的建制。在三师代理师长黄振荣、副团长张汉荣、马继昌、杨培君,二师副团长穆振江等率领下,组建八五二、八五三农场;由驻扎在湛江的四师副师长罗培兴、高文德、李瑶含等组建八五四农场;由九师的孙培君等组建八五九农场;由蒋述智等组建八五八农场。
1956年2月,王震指示余友清负责率3个踏测荒原小组,分赴穆棱河南、宝清县南横林子、乌苏里江一带踏查、定点,为建场作准备工作。4月5日,王震从鹰厦铁路指挥部来函指示:“密虎铁路作为农场专用线修复”。八五○农场即派出5个劳改中队,投入铁路修复工程。6月,铁道兵八五○九部队调来一个机械化大队和桥梁团,协助修复工程。
1956年6月,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参加在密山召开的“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大会”,会后,亲赴各所建农场视察,并踏查了部分荒原。25日,召开全局各场会议,会上提出:“在荒原布点建场,领导要和专门人才一起踏勘,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全面规划,分区布点,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搞水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建场方针及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任命王景坤为铁道兵农垦局局长,刘伯增、霍大儒、王余音、向俊选为副局长。
1956年6月29日起,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复转官兵,共1.74万余人,先后从南方来北大荒,除八五○农场外,又建立起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现五九七)、八五八、八五九、以及汤原八五○九农场。12月,接收省划给的金沙农场、永安农场和军委总后勤部划给的牡丹江军马场作为种畜场,共计12个农牧场。1957年,又接收公安系统划归的密山、青山农场,以及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组建的青年农场。
为加强铁道兵农场建设,1956年秋天,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入农一师参谋长赵明高,又陆续调来苟成富、祝元凯、罗光荣、陈林、杨珍等一批懂业务的领导干部,从地方国营农场调来技术专家张源培、赵柏、赵洪岳、周道仁等。
铁道兵农垦局成立以后,新建的各个农场,多数处于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带,气候寒冷,交通条件极差,自然环境恶劣。大批人马进点,大面积铺开,建场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荒地勘测规划,道路、住宅和排水工程 在内的基本建设,远远跟不上建场要求,给新建农场带来许多困难。铁道兵战士们发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站稳了脚跟,建设了农场。其中“雁窝岛”的开发,具有代表性。
雁窝岛,地处宝清县东100余公里,是一个由挠力河、宝清河和镜面湖环抱起来的荒岛,土地肥沃,方圆200平方公里。人若进岛,只有严冬封冻时方可,夏秋季节,岛就被水包围,沼泽密布,车马难进。1957年春节,新成立的八五三农场,决定开发雁窝岛。3月,派出一支由共产党员徐维新带领12人的先遣队进岛建点。4月,大地开始解冻,正在抢运生产物资的拖拉机队,为了互相照应支援,几乎同时陷进“大酱缸”。农场立即组成以开荒大队长、原铁道兵团参谋长张汉荣为首的临时指挥部,在现场指挥拉车。战士们将绞盘机拆成零件,扛进岛后重新组装。长达几百米重以吨计的钢丝绳,靠几十名战士,排成一路纵队,连扛带拽,运进岛去。拖拉机陷入“大酱缸”后,只露出10多厘米高的排气管和驾驶室。为了使钢丝绳与深陷泥底的拖拉机挂钩接上,包车组长任增学三次潜入满是冻碴的泥底,扒开泥浆,将钢丝绳挂上了机车挂钩。经一个月的“大酱缸”里的战斗,才将6台机车全部拉上岛去。由于交通断绝,岛上一度断粮,战士们就采野菜,掺着粥喝;没有油料,他们就沿着挠力河,从宝清县往下泅水漂运油桶。当年机械开垦2万多亩耕地,还用人工点播420亩,当年收获粮豆6600公斤。10月1日,正式宣布雁窝岛分场(即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成立,如今它已成为拥有12万亩耕地的机械化分场。它的开发事迹被加工改编成话剧和电影《北大荒人》,雁窝岛之名流传全国。1961年10月,董必武副主席亲笔为“雁窝岛”题名。
至1957年,铁道兵农场群建设初具规模,职工达2.28万人,人口达6.7万人,拥有拖拉机960混合台,耕地260 多万亩,播种107.6万亩,收获粮食共计6275万公斤。同时,修建房屋32万平方米,修补运输干线200多公里,架设电信线路240多公里,完成水利工程土方72万多立方米。在短短两三年内,铁道兵农场群已作为新垦区出现在三江平原上,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国营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十万官兵新建农场
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3月20日,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该实行军垦。”
1958年3至5月间,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包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转业军人,从全国各地向黑龙江省进发。主要去向为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密山地区和新成立的合江农垦局所在萝北地区。3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诗人郭沫若为转业官兵壮行的诗篇《向地球开战》。5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转业军官徐先国的诗《永不放下枪》。诗中写道:“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队上舰艇,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
王震写信给诗作者,称赞道:“你这首诗是北大荒战士们的声音”。4月初,王震在参加了北京欢送转业官兵的大会之后,又专程赶到密山,参加铁道兵农垦局在车站广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会上,他向云集县城的转业官兵表示热烈欢迎,又号召大家徒步行军,进军荒原,以解决当时运输工具的不足。预备六师的官兵首先响应号召,扛起背包,徒步走向位于乌苏里江畔的八五八农场。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边陲,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兵分百路,徒步进军,开荒建点。这在开荒建场历史上是罕见的。
按照部署,转业黑龙江的官兵共81500人,其中60000人分配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17000人分配到新成立的合江农垦局,4500人分配到省属国营农场系统。连同随行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未成年的军人子弟,军人下放“右派”,以及席卷而来的热情学生等,号称十万。八万余转业官兵中排以上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其中有7个预备师、两个预备医院和志愿军后勤部所属的两个兽医院。
在转业军人中,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有先进模范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坚守上甘岭闻名于世的十五军,有1200余人转业至合江垦区汤原农场。其中有黄继光连的指导员郝信友,上甘岭战役荣立二等功的左尚喜,亲自指挥邱少云连攻占391高地的营参谋长吴品庆,还有荣立大功、一等功11次的战斗模范李国富。
八万余名转业官兵大部分充实原有农场、扩大规模,小部分组建新农场。以七个预备师为例,其中预二、三、四、五、六师分配在牡丹江垦区(即原铁道兵农垦局),预二、六师分配在八五六农场,预三、五师扩建八五一农场,预四师扩建八五五农场(后为五九七农场),预一、七师则在萝北地区新建农场。预一、七师是1958年4月上旬由原驻地四川省江津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出发,乘火车到达汤原县待命。4月下旬,王震亲临汤原,召集营以上干部会,号召大家保持光荣、发扬光荣,开垦建设北大荒。他在会上宣布成立预一师和预七师农场。预一师农场场长王玉海,副书记林书勤,副场长徐官。预七师农场场长刘海,党委书记单立志,副场长刘发英、郭茂莲、刘春来。还宣布了垦荒建场地点:预一师在萝北县鸭蛋河以北,预七师在鸭蛋河以南地区。预七师有军官762人,士兵443人,家属小孩1272人,共2477人。1958年5月4日,乘汽车由汤原驶向萝北,公路翻浆,一路颠簸,经历十二三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萝北县进行了大量支援军垦的思想动员和保证措施。县政府很多单位腾出办公室、会议室。不少居民腾出住房和火炕,使队伍有暂时安身之处。副县长胡殿福还亲自陪同荒原勘测队伍,一同跋山涉水,踏遍鸭蛋河南北的大片荒原。当时,全场只有11台拖拉机,机具不配套,加上道路泥泞,运送种子、油料非常困难。
转业官兵们发扬部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住马架,吃粗粮,忍受小咬、蚊子的叮咬,当年开荒6万亩,播种2.25万亩,收获粮豆1000吨;并且搬出了帐篷、马架,住上土木结构的新房。预一师农场在1500多名转业官兵艰苦努力下,在黑龙江畔的延兴地区开荒建点,当年就开荒1.5万亩,播种4500亩,收粮豆490吨,并用4个月时间突击修建了1400多间马架草房。
1958年8月,在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的基础上扩建的萝北农场,进一步扩建为三级制农场。是年9月,抽调预一、七师农场部分官兵组建江滨农场。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萝北地区的预一师农场、预七师农场、萝北和江滨农场合并,成立萝北农场,并与萝北县合并成立“萝北县人民公社”。1959年春,萝北农场八、九分场合并,成立军川农场。1963年1月,为便于经营管理,取消萝北农场,将分场改为独立核算的农场:延兴(延军)、名山、青年(共青)、军川、江滨农场。
萝北地区农场群的开荒建场经历,基本上代表了当年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情况。十万大军按照当时“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在三江平原的辽阔土地上,展开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同时,又用大量劳力修筑公路、铁路,兴修水库、排干,上山伐木等。到1959年,耕地面积增至642万亩,粮豆总产量和上交商品粮均比1957年增加一倍以上。但在“大跃进”、“共产风”的“左”的思潮影响下,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倾向,农场的开荒生产和扩建,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后来不得不重新规划补课。
五、“六六·三”复转官兵到垦
1965年秋,鉴于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的局势紧张,中共中央东北局向中央报告,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初,中央农委召集了专门会议批准,并对投资、编制、管理体制、生产建设等问题作了安排。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部队10769名干部战士,分批复员转业到黑龙江省29个边境农牧渔场插队,其中东北农垦总局6236名;省农垦厅黑河所属农场4098名;省水产局抚远渔场339名,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黑河农建一师)和第二师(合江农建师),共辖9个团、24个营、94个生产队。这批来垦复转官兵,人们习惯称之为“六六·三”。
“六六·三”复转官兵政治素质好,仅以复转到东北农垦总局6236人为例,他们中干部242人,党员3420人,团员2759 人。广大复转官兵到垦区后政治热情高涨,他们豪迈地提出在困难面前要有“五不倒”的精神:“大风刮不倒,天冷冻不倒,大雪压不倒,地冻难不倒,困难吓不倒”。复转到勤得利农场的战士马江咬破手指,写了“誓死保卫祖国边疆”的决心书。
广大复转官兵到垦区后,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怀和支持。为解决好复转官兵的生活,东北农垦总局提出当年要建成50%的家属住房,有的农场表示力争多超过一些。八五二农场还停建了若干原定建设项目,挤出1000立方米木材给了6个连队。绥滨农场动员有关科室,全力支援兵团进行营建,力争在雨季到来之前,建好急需的集体住房。
沈阳军区和省政府分别派慰问团赴垦区慰问,通过这次慰问,进一步提高了干部战士扎根边疆的思想。他们纷纷表示“决心把祖国的边疆保卫得更好,以此来回答党和毛主席的关怀。”
1966年12月27日,经省委批准,黑河地区所属的农场组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黑河农建师”。东北农垦总局筹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合江农建师,总局机关设有“兵团办公室”,负责兵团日常工作。
1966年4月18日至22日,东北农垦总局召开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座谈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明确了一些原则上的问题: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与任务:军事上是基干民兵的性质,生产上是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其任务是以生产为主,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兵团的组织形式,采取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的办法。团和农场或分局合一;营和分场或两级制农场合一,连队和生产队合一。经费,农场的经费就是兵团的经费,兵团不设单独的经费。总局为了加强对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工作的领导和及时统一处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党委领导下,属于行政管理工作,由安置办公室负责,政治工作由政治部负责,军事工作由武装部负责。按谭震林副总理的指示,东北农垦总局实行插场插队,也有新建连队的,组建了萝北、虎林、饶河、宝清、七星等5个团(共52个连队)。因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兵团组建的工作也就停顿了。直至1968年7月1日,根据中央“六·一八”批示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重新成立,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黑龙江省属部分农场并入该兵团。
六、兵团时期农垦事业
1968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将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黑龙江省属部分农场,合编为五个师,辖58个团(农场)。1969年,兵团鉴于边境形势和屯垦戍边的战略需要,由国家投资,决定开发三江平原东北部的抚远荒原,新建第六师。首先抢修二龙山至抚远的“二抚”公路,全长319.7公里,然后沿公路线布点建场,组建六师所属各团。当时,将原属三师的二十七团(勤得利农场)、二十三团(八五九农场)、二十四团(胜利农场)和二十五团(七星农场)归属六师作为基地,并分别由二师抽调人员、机具、物资组建六十团(前进农场);由三师组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由四师组建六十二团(红卫农场)和五十九团(青龙山农场)。同年组建反修营(前锋农场);1970年,将七星农场在挠力河南岸的“河南作业区”扩建为五十七团(大兴农场);1973年,组建六十八团(前哨农场)。开发抚远荒原,组建六师农场群,均由当时新调入的师、团级现役军人组织指挥。原农场干部和转业军人继续发扬了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带领职工和广大城市知青在沼泽地区披荆斩棘,筑桥修路,开荒建点,表现了“二战荒原”的英雄气概。
二师十七团是1971年组建的。开荒建场中,十四连由4名女知青组成的“三八包车组”表现出色,邵玉琨、方淑平、邵根妹和严梅珍。以荒原为家,在开发蒲鸭河荒原中创造了全团最高纪录:苦战20天,开荒0.6万亩,还降低成本,节约投资近1万元。被团党委授予“三八红旗包车组”的光荣称号。十七团建场后,专门建立机械化水利队伍,奋战10年,修筑了一条长54公里的沿江(松花江)大堤,一条长70公里的洄水堤,号称“普阳长城”。为农场实现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
兵团时期,由于战备形势的需要,公路建设提到重要日程。据统计兵团8年内共修建改造了2100多公里砂石公路,建成了100多座永久性桥梁和几千座永久性涵洞,使兵团各师、团通往车站、码头和市、县城镇以及场区内的主干公路,部分通往连队的道路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加上5000多公里土路互相联接成网,汽车运输四通八达。二(富锦二龙山)抚(抚远)公路的修建,是垦区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公路全长235公里,路线大部分在三江三角洲的沼泽低湿地,地形坡降仅为1/15000——1/10000,排水不畅,方圆100公里内无人烟。公路路线勘测施工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进行。设计标准低,为等外路,路基宽仅6.5米。为避开重沼泽区和漂垡甸,选线迂回曲折。工程分别由二师、三师、四师分段承包,于1969年5月动工,11月竣工,进度虽快,但质量差。二抚路的修建对边陲的开发、边防战备具有重要作用。1970年初兵团以这条公路为依托沿线组建了兵团第六师所属团场。在沟通抚远、饶河、同江、富锦几个边境县城,及其与农场内地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场的开发建设,水利工程的配套,二抚公路经整修后,质量明显提高。
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但是,由于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再加上管理不当,从1969年至1973年连续亏损累计5.37亿元。1973年冬,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采取措施,扭转被动局面,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
1976年2月25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至1999年,黑龙江垦区的发展建设已经历了52个春秋。50年来,广大复转军人及其战友们,已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2000多亿斤,上交利税近60亿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将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以更加饱满的战斗豪情迎接21世纪。
该文是根据《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等有关史料编纂而成,做些资料考证,志体、语体规范。以缅怀先辈,铭记历史。由于条件所限,难免有遗珠之憾,恳请批评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