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铁道兵艰苦奋斗修铁路【原创】报刊文选
梅梓祥导读:
芭蕉隧道在铁道兵的史书上没有统计入册,大概在千米以下。因为“战备”年代,没有明确哪条铁路干线。
《艰苦奋斗修铁路》,1972年发表于《解放军报》。那个年代的施工技术还很落后,时间紧、任务重,“打着火把、挑起马灯”抢修便道;开辟隧道洞门,腰系安全绳,悬空清除洞口上方浮石;隧道涌水,炸药被冲出炮眼……困难重重,铁道兵前无险阻,群山让路变通途!
作者秦厚文,文中有简炎昌、万永喜、梁平川等多位铁道兵战友姓名。希望作品在转发传播过程中,他们能够看到。
艰苦奋斗修铁路
——铁道兵某部贯通芭蕉隧道侧记
芭蕉隧道,座落在某新建铁路的中段。这里山峦起伏,壁陡谷深,施工场地狭窄,地质条件复杂,运输不方便。担任这项施工任务的铁道兵某部,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英勇顽强排万难,写下了新的篇章。
(一)
修铁路之前需要修好公路,否则铁路就无法施工。担任先遣任务的八连,翻山越岭,昼夜兼程,一到目的地,就投入了抢修公路的战斗。当时,机械运不进去,照明没有电,打风枪没有风。面对这些困难,干部战士坚定地表示:没有条件自己创,再大困难也要上。他们打着火把,挑起马灯,抡锤舞钎,日夜奋战,在短短的时间内,劈开高山,填平峡谷,筑起了一条盘山公路,为铁路施工创造了条件。
铁路施工的战斗打响了,八连又担任了主攻任务:开挖隧道进口洞门。隧道进口的洞门位于悬崖陡壁上,壁上浮石嶙峋。要开挖洞门,必须先清除浮石。而从这里上下非常困难,清除浮石好比虎口拔牙。共产党员简炎昌和万永喜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这一任务。他俩从山背后绕到山顶,用钢钎打上桩,把安全绳系在腰间,手握撬棍,紧贴崖壁,一步一步地滑到山腰,悬在半空中作业,经过四十多个小时的战斗,撬掉了浮石,为洞门施工扫清了障碍。紧接着,全连投人了紧张的洞门施工,同志们先后战胜了六十多次塌方,打开了隧道大门,灌注了混凝士。
(二)
隧道地质复杂,岩层变化多端。出口平导还没进到山心,就出现了地下水。整个平导成了一条“地下长河”。在这个平导里施工非常困难,十一连的干部战士整天都是湿淋淋的。一次,风枪手梁平川和班长正在掌子面前打风枪,一股地下水突然从打好的炮眼里喷出来,冲得他俩站不住脚,睁不开眼,身子直摇晃。梁平川连忙冲上前去堵水,可是,水却又把他推出二三米远。但他毫不退让,又一次冲上去,用身子堵住了地下水,保证了打眼继续进行。
在“地下长河”里施工,最大的困难是放炮。一次,他们装了二十四炮,只爆响了四炮,其它装好的炸药都被水冲了出来。就是爆响的几炮,也只炸了几个窝窝,崩下三四斗车渣。这一情况严重地影响着掘进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十一连党支部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副班长、爆破手胡丁山提出:为了防止炸药被水冲出来,在炮眼口钉进一个可长可短的三角形木梢,为了防止火被水浇灭,点导火索时顶着雨衣干。大家经过研究又作了补充,在雷管和导火索接口处涂上一层黄油。经过实践,这种作法切实可行。放炮的问题解决了,加快了掘进速度,顺利完成了平导任务。
(三)
十三连五班担负隧道轨道的铺拆和维修任务。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打通隧道贡献了力量,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一次,他们在洞外的拐弯处附加一段护轮轨,晚上十点多钟才返回连队。副班长刘国安刚躺到床上,突然想起白天安装护轮轨时,因工地道钉不够,还有几处没钉上道钉。他知道,少钉几颗道钉,万一电瓶车在拐弯处因离心力大脱了轨,而护轮轨因没固定好发挥不了作用,就会造成翻车事故。想到这里,他立即起床,找了几颗道钉,扛着大锤,直奔工地。这时,班长何其双也想起了洞外备用翻渣轨道,还有一节没接上,这情况没有向扳道员讲,如果扳道员把道岔扳到这股道上,电瓶车就有脱轨滚下河里去的危险。他也起了床,一口气跑到工地,向扳道员说明了情况,又和副班长一起钉好了道钉,把洞内线路都检查了一遍。两个人回到营房,已经是夜里十二点钟了。
向后看,群山让路变通途;朝前望,光荣任务更艰巨。这个部队的指战员们胜利贯通了隧道下导洞以后,又接受了新的任务。他们决心在祖国的铁路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
(秦厚文)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