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白鹿原影视城 下篇 【原创】

作者  陶玉和
 

  白鹿原影视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前卫镇,始建于2013年,是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

  屋檐下的辣椒、蒜辫、玉米。


  乡村的锅灶。


  乡村织布机。


  白鹿原影视城主要景点由白鹿村、滋水县城、景观步道等多余处景观组成,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是以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原著为建筑蓝本兴建而成的仿古建筑群。


  道具,看上去和真的一样。


  进入院落的砖雕。




  2010年,白鹿原影视城规划项目。

        2013年,白鹿原影视城开工建设。

        2016年7月16日,白鹿原影视城正式开园。






  白鹿原影视城,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前卫镇将军岭隧道西1公里处,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主要景点由白鹿村、滋水县城、景观步道、创艺文化区、游乐园等多余处景观组成,同时选用武关、萧关、大散关、金锁关、潼关5个关口形成合围的景致;共设置两个入口,主入口(南入口)位于景区东南端,以武关为原型建成景区大门,是满足游客旅游咨询、旅游餐饮、休闲购物和景区办公的入口综合服务区;次入口(北入口)位于景区北端,以金锁关原型作为景区大门,并在入口区设置次级游客服务中心和后勤办公室。

 

  过去家家都有的袜楦,当年我家里就有一大一小两个,补袜子专用工具,如今几乎看不到了。


  陈忠实以无奈的笔触冷静而细致地给世人描绘了一幅白鹿原的素描连环画,讲述了一段白鹿原的真实的苦难史,他所要唤醒的是千千万万麻木、自私、愚昧甚至冷血、残忍的灵魂,他所要批判的是沿袭千年的可怕的泯灭人性的吃人的封建礼教。

 

  白鹿村

        白鹿村,位于白鹿原影视城南端,是以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原著为建筑蓝本兴建而成的仿古村落建筑群,主要景点有祠堂、戏楼、关中广场、白嘉轩家、鹿子霖家等。

 

  民国时期的全国地图。


  道具鸡鸭鱼肉,足可以乱真。


  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


  滋水县城

        滋水县城,位于白鹿原影视城东端,是以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原著为建筑蓝本兴建而成的仿古县城落建筑群,主要景点有关中大席、戏院、文昌阁、衙署、城隍庙、同福文化客栈、白云寺等。

 


  剧中的白鹿镇初级小学。


  景观步道

        景观步道,位于白鹿原影视城中部,以陈忠实老宅为起点,巨幕影院为终点,途中分布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等10位作家雕塑、72个民俗浮雕、竹林、池塘、月光舞台、白鹿云梯等景观。

 


  学校教室。


  具国家观念,

     应世界潮流。


  创意文化区

        创意文化区,位于白鹿原影视城北端,是融合创意、影视、艺术于一身的创意文化基地,设有黑娃剧场、轮胎公园,机械兵马俑,关中八大怪等。

 


  白鹿镇第一粮仓。


  游乐园

        游乐园,位于白鹿原影视城西端,主要由关中巨幕影院、欢乐剧场、动物剧场组成。关中巨幕影院具有文化展示、影视观赏、影视体验和影视休闲功能;欢乐剧场有儿童主题演出《媛媛的奇幻冒险》。

 

  木枷。


  脚镣。


  第一保障所。


  紫气生堂。


  辘轳水井。




  县长办公室。




  第一保障所门前石狮。


  好大一株皂角树。




  书院。


  院生福音。


  藏宝阁。


  老屋山墙上砖雕。


  游客不多,适合游览拍照。




  都是传统的陕西关中平原建筑风格。




  同心抗战。


  粮食丰收。


  戏楼。




  福满白鹿原。






  远眺白鹿原。


  白鹿村。


  石牌坊。












  岁月悠久,饱经沧桑的白鹿原。




  远处是一处演出场所。


  大型游乐场。






  电影《白鹿原》剧照。


  电视剧《兵出潼关》剧照。


  聚义堂。


  黄包车。


  祠堂。


  电视剧《装台》敦敦犯事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列祖列宗约的牌位。


  祖德留芳。












  捏面人的手艺人捏的冰墩墩、雪融融。


  每个面人要价二十元。


  铁匠铺。


  和院。


  虎头帽和马夹。


  白鹿原声音博物馆。


  小吃一条街。


  文昌阁。


  白鹿奇石博物馆。


  王府,是一家宾馆。


  陈忠实生在白鹿原,又用自己的如椽巨笔向世人展示了白鹿原。


  滋水古城。

      白鹿原影视城门票免费。


  .......好像还可以乘直升机俯瞰白鹿原


 

(本版编辑: 老粥)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