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有一支倍受大家认可、欢迎的葫芦丝队,其成员均来自本区的退休老干部。未退休前,他们都供职在区有关单位的领导岗位,退休后,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聚在一起,继续奉献,活跃在街乡、社区、养老机构、公益事业的舞台上,这就是朝阳区金秋艺术团葫芦丝队。
葫芦丝队员合影
演出后队员与老师合影
这支葫芦丝队源于老干部大学的葫芦丝班。2009年,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朝阳区老干部大学应运而生,给全区以往从工作岗位上离退下来的老干部们带来了福音,为离退干部的退休生活注入了新的色彩。老干部大学先后开办了书画、摄影、音乐、舞蹈等一大批文体班。葫芦丝班因一时请不到合适的老师,开班较晚。此前,老干部局曾有一个小民乐队,因种种原因活动中断,乐队中有一位乐器多面手,有人听到过她葫芦丝吹得不错,老干部局决定请她做老师,开办葫芦丝班。她就是倾心多年,精心打造葫芦丝班和葫芦丝队的陈松老师。这位当年五十多岁,从未做过教学的老师,开始有些畏难和犹豫,一是自己从未当过老师,二是学员成份都是退休干部,担心教不好。对此,老干部局的领导打消她的疑虑,不提过高要求,只是让她同老干部一起娱乐,为老同志提供一个熟悉、学习葫芦丝的平台。
陈松老师在授课
陈松老师在为上场演出的队员化妆
2011年,首期葫芦丝班招生,许多爱好者报名,有的是年事已高的离休老同志,还有局处级退休领导,他们都没有一点儿官架子,和蔼可亲对老师十分尊敬。他们个个都守时守信,聚精会神,学得十分认真。这些退休的领导,不少学员理解能力很强,接受知识很快,陈老师感到非常满意。第一期就出现了几位能力超强,可熟练吹奏多首曲子的学员。
我是第三期中间插入的。我当时去到老干部局打乒乓球,楼道里不时飘来那优美的葫芦丝声,我顺着声音推开了葫芦丝班教室的门,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我悄悄坐在后排听了老师讲课。课间,老师走到我跟前,问我是哪个单位的,班里的人都回头看我,没等我回答,大家就报了我的名字,陈老师表示欢迎,我第二天就网购了两支葫芦丝,正式加入了葫芦丝班。月余,我就会吹简单的曲子了。没多久,一个乡搞文艺演出,我同三位老兄老弟应邀去登台演出,那首《映山红》,受到大家的欢迎。演出完后,有位乡领导握着我的手说:“这么多年你在区机关,我们听过你讲法制课,不知道你还会吹葫芦丝”。我赶忙解释,我是刚学会的,只会吹这一首曲子,再让我吹就不会了。一位我不熟悉的人听后,竖起大拇指:“这四位都是咱区正处级领导,真棒!”还有人说:“这些老干部,学啥像啥,做什么都追求完美!“同志们的肯定,我很感动,心里有点儿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加入葫芦丝班的第二年,2014年,老干部局成立金秋艺术团,我随之加入葫芦丝队。从此,这支队伍便活跃在朝阳区各有关街乡和区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场。走社区和乡镇的养老、敬老院,老人们特别欢迎,非常高兴,因这支队伍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干部组成,他们亲切的称“这是我们自己的文艺队”。
这支队伍经常参加区里的各种庆祝活动。有时街乡请葫芦丝队参加,大家骑个自行车、电动车,抓一支葫芦丝,上台就演出,不断拉风出彩儿,有的称我们是轻骑队。
这支队伍连续四届区艺术节都受邀参加,每次都受到好评,2017年的区艺术节还得了三等奖。有时也参加市老干部局组织的文艺演出,在大家的努力下,这支葫芦丝队成了朝阳区老干部活动的一张小小的名片。
葫芦丝这种乐器,声音好听,穿透力强,但音域较窄,能演奏的曲子有限,表演起来形式有些呆板。为吸引听众,他们创新表演形式,使之更具可听可观效果,在演奏同时加入舞蹈、武术等表演。他们尝试带表演的第一支吹奏曲是《草原美+雪域踢塌》,在区老年大学十年校庆演出,场下欢声雷动,掌声不断。后又创新了《阿瓦人民唱新歌》、《十送红军》、《赛江南》等曲子,加入了诵、唱、吹、舞等元素和形式。在六里屯街道演出《阿瓦人民唱新歌》时,一位离休的老领导,激动地上台与大家同唱同跳。在参加区文化委组织的品牌团队认定演出中,一位专家评委讲评说:“我头一回见到葫芦丝可以这样吹奏!”,赞誉有加。他们还自己动手,在老师的带领下,把大家学过的精典曲目作成《串烧》演奏,很受欢迎。
几年来,这支队伍学会演奏的曲目有30多个,有些演出,为了突出主题要求,他们精心选曲,精细排练。一支新曲子,过去一年只能掌握一到两个,现在新曲没几天就能学会,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受新冠疫情影响,葫芦丝队由集中上课改为线上授课,老师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展示大家的作业和作品,每次都像开联欢晚会一样,精彩纷呈,其乐融融。
这支队伍,全部都是有几十年党龄、工龄的老党员、老干部,大家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每次演出选曲都紧跟形势,通过演奏,不断激发爱党、爱军、爱国热情,个个显示出满满的正能量。
他们的演出,不讲环境、不讲条件,多是自掏腰包,购买乐器、音响。后来,演出增多,表演舞台增大,老干部局为全队置备了统一的演出服装,提高了队伍形象和演出的观赏性。在每次接受大的演出任务之前,他们毫无怨言地自愿自费到京郊农家院集中排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在参加集体演出的同时,各位演员都受邀积极参加所在街乡社区的活动,有的成了固定的文艺演出活动的骨干力量。
这支队伍不断的成长壮大,经久不衰,离不开老干部局的重视和培植,离不开大家的刻苦训练和共同努力,更离不开陈松老师的细心耕耘,她为这支队伍的成长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辛。作为身兼葫芦丝班和葫芦丝队的老师,她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升,在保证艺术团葫芦丝队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创新思路,精心设计编排、不断提升演出质量和水平。
目前,这支队伍为适应发展和需求,有多名队员自费购买了电吹管,积极探求新型乐器与传统葫芦丝的相互配合,创新更多更好的演出形式,丰富吹奏曲目,在服务社会的大舞台,展现夕阳最美的情怀。
2021.12.13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