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有一种云南的生活——徜徉文献名邦 大理



  有一种云南的生活——徜徉“文献名邦”大理

作者:徐俊林



 

  生为云南人没去过大理是一件憾事。在书中及影视里介绍描写的大理,是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个春光明媚,山水亮丽的地方,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当兵后常听老兵们说什么“云南交趾国嘎嘎县”——言其遥远,正因为其地遥远所以才有“遭云南大罪”的惩罚。把罪犯流放到远在天边、山重水复的云南,让他们在身体心理诸方面受到严重的打击,比如,嘉靖年间因“大礼仪”党争而流放的明朝状元杨慎,他就是那首人人会唱特别是朱之文一唱成名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还有那兴高采烈帮助朱元璋修了城墙,然后忘乎所以的又要犒劳军队而惹恼皇帝的沈万三,他们都终老云南,死后还家......。然而,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大理、南诏古国。

  我前几年回故乡腾冲,顺便游览大理,赶上的是春雨绵绵;虽没看到想象中的明媚亮丽,但正是这连绵的春雨让素有东方“日内瓦”的大理更神秘莫测了。

  那天一早,我们乘大客出发,穿梭在下关市的大街小巷,犹如骑马观花: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独具特色的各式建筑还未看够就到了洱海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玉洱银苍”四个大字,顿时增添了丰富的想象......走上长廊,北观洱海,云天雾海共一色;朦胧中点点白帆浮动,海鸥展翅翱翔,宛若一群调皮的孩子,追赶着游船,向游客索要食物。西观点苍山,屏障矗立,在云雾的缭绕下似潜伏的巨龙,静中有动,蕴含着惊天动地的神奇;苍山如巨大的屏风横在西面,不让寒风入大理。抬头远眺,天空蔚蓝,俯首洱海,同样是一片蔚蓝,仿佛进入了仙境,恍惚间分不清哪是天空哪是水面。

  海拔2000米的高原上能有这样一个湖泊,是上苍对大理的厚爱。水面辽阔,湖水清湛,滋润了土地,湿润了空气,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苍山坚毅雄伟,洱海壮阔温柔。美丽的洱海就像美丽的少女伴着苍山武士一路走来,山到哪里,水到哪里,山水携手,共同守护着大理这块狭长的富饶平原。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下关风,这“风花雪月”构成的稀世画卷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在声声汽笛的催促下,我们凳上“杜鹃”号游船,开始了洱海之游。船速较慢,使第一次坐船的我不但没有异样不适之感,反而清新愉快,四周的景观被云遮雾挡,只好走进餐厅茶座,欣赏了素有茶文化之最的白族“三道茶”(即苦茶、甜茶、回味茶)。“三道茶”恰似《阳关三叠》,余音缭绕......;犹如人生,先苦后甜,一波三折,回味悠长。它仿佛告诫人们,每走过一段路程,都应反思:错则改之,对则坚持!

  在回味沉醉中行至甲板凉亭,蓦地见前方一座精巧的建筑犹如从水中慢慢冒出,越来越清晰:一道大理石围栏,数株苍翠的树木,衬托出亭阁式建筑的绰约风姿。原来,洱海蓬莱——小普陀到了。

  离开小普陀,绵绵的春雨还在飘洒。远眺十九峰横亘的巍巍点苍山若隐若现,10公理的洱海茫茫苍苍,在云天雾海中行驶的帆船隐隐绰绰……

  船至周城换乘汽车,直奔蝴蝶泉而去。下车沿大理石铺就的林荫道走五六分钟,便到了蝴蝶泉边。那是个约10平方米的泉池,清洌的泉水从泉底鹅卵石和白沙中涌出;池的周围有大理石栏杆,上方三块大理石上有“蝴蝶泉”三个大字;四周古树蓊郁,一棵高大粗壮的合欢树横跨泉上。据说每年夏天,合欢树开花时,苍山洱海边上的各种蝴蝶便来此汇集,最奇的是蝴蝶由树枝上连须勾足,一串串连至水面,农历四月中旬最为壮观。我虽未看到蝴蝶盛会的场面,但总算了却了夙愿。

  在蝴蝶盛会的神思遐想中,我们来到了大理古代文化的象征——三塔寺。它西靠点苍,东临洱海;远在数里之外,尽管有绵绵春雨的阻隔,还是一眼就看见了其高耸云端的白色身影,走进宽敞的院落,但见三塔互为鼎足,笔立其间,十分宏伟壮观。明代诗人彭继所作《春日游三塔》曾写到:“松桂阴阴入翠微,上方台殿对朝晖。槛前海色连云碧,云外朱霞伴鹤飞。小院深深悬雪璋,深林老树挂台衣。携与踏遍花开处,明月窥入上竹扉。”三塔寺的宏伟与繁华,幽雅与灵秀,均已跃然纸上。因是皇家寺院,也是金庸先生笔下的天龙寺——西靠苍山十九峰中间的第十峰——应乐峰,东对茫茫洱海,南北两侧有桃溪与梅溪匆匆流过。

  高高矗立的三塔,大塔又名千寻塔,也叫文笔塔,高69米,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高42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大理“泽国多水患”,“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它们静静地伫立在苍山下洱海边已达一千二百年了,是大理的地标和象征。据史料记载,填土造塔,工匠无数,耗时八年,紧接着又造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佛教在南诏时就传入了家乡云南,大理时期逐渐发扬光大,最终到了全民信佛的地步,佛教发展成为大理的“国”教,举“国”上下皈依奉佛。读书人更是崇奉佛法,被称为“释儒”。这些释儒者不仅可以在寺庙内讲经求法,还可以到朝廷做官。古代大理国是一个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国家。

 


 

  300多年中,君位世代相传,共22世,每个皇帝对佛教都很虔诚,先后有9位在庄严的崇圣寺出家做了和尚,可见佛教深入人心的程度。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将南诏大理国发现的经卷与敦煌藏经相媲美,称其为“北有敦煌,南有大理”。

  崇圣寺规模宏大,恢复重建的崇圣寺占地面积600亩,东西长1136米,南北宽352米,整体建筑错落有致,恢弘庄严。崇圣寺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分八台、九进、十一层次。寺院中有599尊贴金佛像,为全国之最;有直径1米,长6米的金刚杵,是当之无愧的金刚杵之王;有直径3.1米的鼓,是目前全国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鼓。

  一日游的最后一站是大理古城。古城在大理北部,点苍山下,距下关市13公里。公元937年,段思平及段氏家族以此为依托,金戈铁马,问鼎中原,建立了有“文献名邦”之称的大理国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现在的大理古城已经过光绪年间的三次重修。据《大理县志稿》记载:“今城高二丈四尺,砖表石里,上置敌楼十五座,铺三十五所,周围七里三分,垛一千五百六十个。东门名洱海,西门名苍山,南门名双鹤,北门名三塔。四门城楼各高二丈二尺,宽四丈八尺,四隅为角楼,池阔四丈,深八尺。”

  夜幕下的古城南门,灯火辉煌,气势恢弘。穿过古老的城门,对面是一条步行街,商户如云,鳞次栉比。建筑古色古香,五华楼巍峨华美,游人摩肩接踵,就像北京大栅栏一般热闹。这里有文庙、武庙,有威严的杜帅府与蒋公祠,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像回到了古老的从前。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井井有致,为典型的棋盘式布局。虽没有现代化大都市的高楼林立,但在社会经济的繁荣中毫不逊色于现代都市的勃勃生机——大理石制品、木器雕刻、工艺美术、服装腊染、机绣,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显示出无限的活力,使我应接不暇,流连忘返。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一游胜读十年书。”的确,你只要到“文献名邦”大理一游,真的胜似读了十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