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怀着深切敬意缅怀父亲王从政与他经历的革命岁月。父亲虽已离世二十余年,但他不忘初心、忠诚于党、从政清廉的精神,以及那段艰苦卓绝的红色印钞岁月,始终清晰如昨。他曾讲述的“战斗在特殊战场”的经历,又一幕幕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同时,还在经济、金融这一特殊战场,与国民党、日本侵略者和买办资本家展开激烈的斗争。货币是经济的“血液”,红色货币的印制与发行,正是党和抗日根据地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领域斗争的产物,更是红色政权的经济生命线与支柱。在我党的领导下,印钞队伍自建立之日起,就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克服
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发展壮大,为支援革命战争,巩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的父亲王从政,便是这个特殊战场上的优秀战士。
父亲王从政,字:清廉,1923年出生于安徽萧县的贫苦家庭,幼时仅读两年私塾。1935年,12岁的他进入家乡私人印刷作坊当学徒,在起早贪黑、受骂挨打的日子里,咬牙苦学印刷技术,三年后成为能独立操作的熟练工人。1938年5月,日军侵入家乡烧杀掳掠,县城化为火海。此前,父亲与工友阚清华已将县伪教育局消费协作社印刷坊的石印机拆解藏匿,为日后解放区的红色印钞事业保住了火种。
1938年冬,新四军驻萧县负责人与县抗日民主政府派人找到父亲,动员他加入抗日队伍,参与筹建印刷所,为根据地印制货币和抗日资料。15岁的父亲欣然应允,从此踏上革命道路。他和阚清华带着四位县大队战士连夜运回藏好的设备,在萧县西乡张祖楼村建立起萧县抗日印制所。他作为所里最年轻却技术最熟练的骨干,父亲亲自主持排版、配色、印制等工作,并手把手带教其他同志,使印刷所得以迅速投产。1938年至1940年,他们在万庄及周边村庄印制“萧县流通券”,有壹角、伍角两种面额,其中伍角券以帆船为图案,寓意抗日根据地一帆风顺,这是豫皖苏边区最早发行的“抗币”。随后,父亲又制版印制“豫鲁苏边区地方银号”边币,票面选用洪泽湖飞鸭戏水图,象征淮北根据地生机勃勃。这些流通券深受群众信赖,有效保障了根据地军需民用,稳定了经济,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战争年代,局势动荡,从事印钞工作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危险重重,印钞工作始终在艰难与隐蔽中进行。父亲他们在敌人封锁下、物资匮乏、设备落后,任务繁重,转战南北,印刷所只能在偏僻村庄或山林中隐蔽运作,且需频繁转移打游击。同志们靠坚定的革命信仰,对党的无限忠诚,不怕牺牲,忘我工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穷苦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努力奋斗。“皖南事变”后,因国民党封锁,日寇推行“三光政策”疯狂扫荡,及汉奸顽匪的破坏,新四军转移皖东北,印钞工作被迫暂停。直到1944年8月,彭雪枫率新四军四师西进收复豫皖苏边区大部,父亲才与战友们清理出三部石印机及物资,在边区财粮处支持下重建“淮北路西印制所”,再次投入货币印制。
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印刷所迁至河南永城西夏桥。9、10月间,敌军占领萧县、永城大部,印刷所面临覆灭危机。王力生所长(国家经委干部)下令销毁票版,将铜版、纸张藏于老乡家中,石印机用油布裹好沉入水塘,人员随部队转移。
1947年4月,组织决定重建印刷所,父亲与王力生将选址定在人迹罕至的黄泛区梅岗村——这里是黄河决堤形成的荒芜地带,敌人不敢涉足,成了天然的隐蔽所。他们在黄泛区深处挖地洞安装设备,在茅草搭建的简易房里栖身,寒冬酷暑、潮湿蚊虫为伴,吃干粮野菜,甚至不敢生火做饭。父亲随身携带手榴弹,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艰苦环境非但没磨灭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坚定了必胜信念。
印币先需制版,花边、花角等铜版图案藏在王力生河南永城老家。王力生带两名战士穿越封锁线取回材料时遭遇敌人,一名战士为掩护大家而牺牲。父亲含泪在板凳上手工制版,精心完成了豫皖苏农民银行货币的印制。每一张货币都浸透着战士的心血与信念。
1946年底,怀有身孕的母亲疏散回乡待产,穿越敌占区时多次遇险。1947年大哥出生仅两个月,因坏人告密,母亲被当作“共匪家属”关押,敌人以婴儿相威胁,母亲却因父亲严守保密纪律、对其工作一无所知而始终不承认。4个月后经亲戚花钱及十户连保才得以赎出,直到淮海战役结束,一家人终于团聚。
1948年,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父亲所在印制所迁至安徽界首、河南开封,赶印中州农民银行币。时任边区中州农民银行负责人的陈希愈(后任财政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亲自叮嘱货币制版要“精、细、高”。父亲据此参与设计监印“中州农民银行币拾元券版”。此时印制所已发展规模成印刷厂,父亲负责票券监印、物资管理、成品发行及纪律监督,还带警卫班日夜巡逻守卫。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印刷厂运行顺利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战争年代,父亲还曾负责保管部队钱财。他常说:“前线战士背的是枪和子弹,打的是敌人,我背的是金条银元,印制红色货币,是金融印钞特殊战场的战士”。他们到驻地后立刻将金饰熔成金块,连地上的金粒金渣都要扫起重熔,真正做到点滴不丢,“惜金如命”。
随着解放军南下,父亲转战至郑州、武汉,从事红色印钞事业。在汉口四维路印刷厂期间,1950年初我在这里出生。出生后十多天的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父母亲带着哥哥和我乘坐小木船渡过长江,继续南下。1949年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1950年父亲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中国人民银行任命的第一任广西人民银行行长廖生东(长征老红军)赴广西,参与接管旧银行、组建广西人民银行,此后基本上在广西金融系统工作,曾任广西银行多个系统的领导职务。
父亲在回忆中写到:“从1935年至1950年初,我都是干印刷工作。做过木板印刷、小石印印刷、小园盘铅印和胶板印刷。当过学徒工、普通工、技术工、还当过技术主任、印刷股长、印刷科长等职务。曾参与的印钞经历有:
1938年秋,在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印刷所当工人,参加印制萧县流通券(此劵是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最早发行的流通货币);
1944年8月20日,在豫皖苏边区淮北路西印刷所任技师,印刷过豫皖苏边区地方银号币、淮北地方银号币;
1946年9月,在新四军第五支队、豫皖苏军分区政治部做文印、收发、监印工;1947年4月,在豫皖苏边区行署印刷厂任技术主任,负责印刷豫皖苏农民银行币;1948年5月,印刷厂迁至界首集,任印刷股长,监印中州农民银行币;1948年10月,印刷厂迁到开封市,担任副科长,负责印中州币,同时负责私人印刷厂监印;1948年冬,印刷厂迁至郑州,任胶印科副科长,负责印中州币;
1949年11月,调到汉口中南区行印刷厂(对外叫益民公司)任科长,用胶板印刷人民币”。
以上记录了父亲参与印制部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初期(人民币)”红色印钞的革命经历。
王从政参与印制的红色货币(部分照片)
1979年华国锋、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中国金融学会代表合影
(2排右起26人为王从政)
1949年河南郑州印币厂
(2排右1为王从政)
1972年作者王新力(左)与父亲在南宁的老挝学校合影
1980年广西银行金融红旗手、红旗单位表彰大会
(站立者为王从政)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成立支前工作领导小组,父亲王从政为工作组负责人之一
(右2为王从政)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图为龙州支前前线
(右2为王从政)
尾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缅怀我的父亲:一位从特殊战场——红色印钞事业走出来的金融家(摘自《广西钱币》刋物)
记父亲革命的一生
出身贫寒,苦水煎熬;
年少学徒,饱受欺凌。
投身抗日,出生入死;
转战边区,勇斗倭蒋。
红色印刷,硝烟战火;
万险艰难,砥柱坚强。
历经沧桑,翻身解放;
印币岁月,史册辉煌。
东方红日,南下广西;
筹建银行,艰辛克难。
老挝学校,外事重任;
对越反击,战场支前。
艰苦奋斗,勤恳兢业;
淡泊名利,从政清廉。
革命一生,工人本色;
初心无愧,对党忠诚。
注:
1、1968年—1972年(文革期间),任广西“六.七”学校(简称“老挝学校”,老挝中央委员、革命烈士干部子女学校,在校学生1000多人)中方负责人兼党支部书记。2、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成立支前工作领导小组,父亲王从政是工作组负责人之一。
王新力
2025年8月23日 写于广州
作者简介:王新力,1966年入伍,曾服役于广州军区通信第一总站、广州军区体工队乒乓球队、解放军体育学院……1975年5月代表广州军区参加第三届全军运动会,获男子团体第四名、男子双打第五名。
图为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接见乒乓球队(后排左1王新力)
王新力(右2)领奖镜头
作者王新力与采编陈建中是通信兵战友,曾同在广州军区司令部乒乓球队
图为练教王新力(执球者)在指导,后排2为陈建中
2025.8.30.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