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摄影

《青春无悔铁兵情》—— 沈锡阳



作者 沈锡阳

  六十年前,十八岁的我一腔热血,怀揣报国的鸿鹄之志离开故土,告别双亲,报名参军来到部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土。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在当兵的这条路上书写好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在五十六年前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后,便立志做到为祖国的铁路建设甘于奉献、勇于奉献、乐于奉献、敢于奉献。

  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便和战友一道高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战歌,随部队转战在祖国的长城内外、天南地北,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白雪皑皑人迹罕至的莽莽林海;在骄阳似火、广袤浩翰无垠的大漠戈壁;在古人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大巴山脚下;在北国边陲奶茶飘香、羊绒闻名于世的鄂尔多斯高原、科尔沁草原;在素有煤都之称的太古岚等线,我们筑路架桥打山洞、挖河筑山辅轨临运,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将铁路通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搞活了国家全盘经济,造福于亿万人民。

  在祖国同期建成的三分之一铁路中,有我们流逝的青春、抛洒的汗水,、付出的劳累、流淌的热血、失去的战友,但我们得到更多的还是国家对我们的肯定,人民回馈的赞誉!
       随着国家国民经济调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们曾经历摘帽徽、卸领章、脱军装、举手向军旗告别的阵痛,对于退伍、裁撤铁道兵集体转工更是那样的难过与不舍。从此,我们离开了“计划经济”婆婆,独自到市场打拚,找米下锅求生存,有过难以言表的酸楚和艰辛。改制后,公司摒弃跛脚的一条腿走路,实行铁路工程并举、多面开花、冲出困境、站稳脚跟,在逆境中赢利新生。

  每当回顾起这四十二年自已风雨兼程所经历过的嫩林线、襄渝线、太古岚线、通霍线、包神线铁路建设和参加过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国防施工建设的战斗历程;每当回想起在嫩林线打碧洲隧道和在大西北冬训,曾四次遇险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死经历时,总觉得所有的付出值得,比起那些早逝的英烈们更幸运。


[沈锡阳(中间)与新管处机辆段战友合影]

  现在,每当我们与三朋四友聊天、战友聚会、外出探亲访友、买卖经商、结伴观光旅游,乘坐火车奔驰在自已亲手修建的铁路线上,穿隧道、过桥梁,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时,心里不免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无比的骄傲、自豪感和特有的成就感,有一种青春无悔、永远的铁兵情、铁路情存在。

  而今,我们已成老者,闲赋在家颐养天年,再不能像当年那样身披衣甲在工地上大显身手、再展雄风、驰骋沙场,但我们对铁道兵的眷念没有变,对铁路的情和爱没有淡,并一直在关注着祖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虽然我们再做不了什么,但可以向铁二代、铁三代和新铁路人讲述铁兵历史、铁兵文化、铁兵风采、铁兵的丰功伟绩,交好接力捧,做好传、帮、带,让铁兵精神代代相传。

  2024.12.1.

  作者简介:
       沈锡阳,一九四六年出生于重庆市,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参军入伍铁道兵第六师三十团,曾任十一连班长、十五连副排长。一九六八年十月入党,曾任党支部委员。一九七一年二月退伍到铁道兵第一新建铁路管理处工作,先后在新管处机辆段担任机车司炉、文书员、政工员、人事干事、机辆段列检所和检修车间党支部书记,直至二00六年退休。
  参加工作四十二年,曾转战祖国多地,参加过铁道兵嫩林线、襄渝线、太古岚线、通霍线、包神线铁路建没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国防建设。现居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编辑:舒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