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村庄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根脉



文//村庄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根脉

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

保护好村庄文化根脉,让乡愁有“乡”可寻!

中华民族的传统村庄,具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是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

保护文化根脉的村庄,已经成为农耕文明传承的重要命题。

追溯历史,在地理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聚族而居,村屯渐渐出现。中国的村庄承载着漫长的历史文化记忆,真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正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高楼林立的背后,每天都有村庄悄然隐没。

我们必须认识到:“村庄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保护好村庄便是传承农耕文化、厚植文化根脉”。因此,优秀文化根脉的村庄发掘和保护,迫在眉睫”!

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这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长期沉淀形成了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在村庄形成(如语言、戏剧、民歌、民风、民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随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资源的大量销耗,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施用,造成了农业生产发展中生态环境恶化,农产质量下降,可持续发展随之突出。

当今正是农耕社会被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取带的时代,城市化的进城加速了农耕载体根脉的消亡。

虽然农耕时代渐行渐远,但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农耕文明和农耕智慧,无疑是现代社会需要继续发扬和传承的。

我们必须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我们的村庄熠熠生辉,农耕文化发扬光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块赖以生存的沃土!

作者:李俊峰。

原铁道兵三师退役军人。

注释:

①:学习参考了网络上的相关文章,致谢原作者。

②:2025年3月27日,写于家乡十花道海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