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襄渝线上的山川,留着我们的忠诚与热情(组诗)

 

 


 

 

★ 纪念铁道兵成立75周年★

 

按照不成文约定,5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今年是铁道兵成立75周年,我们该举杯祝福,庆贺自己的生日!

——题记

 

李武兵原创诗歌

 

襄渝铁路,简称襄渝线,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湖北省襄阳市与重庆市的国家1级客货共线铁路;襄渝铁路东线(襄安段)呈东西走向,中线与西线(南线)(安达段、达渝段)呈南北走向,线路串联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为中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的一纵。襄渝线是全国铁路线路中第三条进行电气化改造的铁路,同时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电气化速度最快的铁路线之一。正线里程895.3公里(不包含与汉丹铁路共线区间里程)。全线由铁道兵部队承建,各地民兵、三线学兵、职工、铁道部所属各个工程局职工均有参与。襄渝铁路被列为铁道兵“可圈可点七大工程”。我在襄渝线上待了三年半,驻地紫阳成为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我的诗歌写作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当年留下的文字虽显稚嫩,却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

 

 

‖ 我们的队伍里,有一群豪迈的人

 

1969年12月29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手拿一副中国地图说:“毛主席亲自确定了襄渝铁路的走向,这条线路要快修。修好这条铁路,四川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局面,‘天府之国’的交通就活了。”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

豪放,敢言黄河之水天上来

入川,却叹蜀道之难矣

难于上青天

而我们铁道兵会战襄渝线

不怕武当山高

不惧巴山路险

用钢钎和铁锤,给大山

凿一个又一个窟窿

再用两条钢轨当彩练

把鄂陕川的千峰万岭串起来

命名为襄渝铁路

 

这就是我们写在地球上的两行诗

——襄渝线上的铁道兵队伍里

有一群豪迈的人

敢用双手的茧花与石头比硬

敢拿自己的命来拚搏

一旦走进隧道

我们就是钻山的勇士

意志在石头上

打磨出很重的责任感

在每一米掘进度里

支撑已经疲倦的肢体

确实很累很累了

哪怕声嘶力竭

还要用战士的名义

喝令顽石让道

 

铁镐、铁锹、风枪

一些看似陈旧落伍的工具

叮当作响,操起来照样得心应手

当年,我们凭忠诚吃苦耐劳

信仰的力量确实阳光一样铺在心头

隧道里没有失明的黑夜

硬是把这条铁路

用意志的肩膀

扛进巴山深处

 

‖ 心里在喊:这里太需要一条铁路

 

回国后,我就换成六五式军装

从西安坐卡车翻越秦岭

晕车,一路呕吐着

经过三国时期有过战事的汉阴

到恒口西行,入紫阳

 

生活沿汉江沸腾

千军万马在襄渝线上摆开战场

这是很吃紧的岁月

修不好襄渝线

毛主席睡不好觉

甚至听说他老人家

想到铁路工地来看看

我们当然不能让老人家着急

用双手也要刨穿大巴山

秉承“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意志

喝令“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在铁道兵面前变通途

 

那个年代

四周的穷乡僻壤

让我心生讶异

记得那天驾吊车去救援一辆地方货车

路过黄土高坡,天热,阳光灼人

窗玻璃上映入一位挖山者

阳光镀亮他赤裸的胸脯和四肢

铜雕般健朗,令我仰视

至今回忆起那击中灵魂的形象

仍历历在目,触动心弦

 

我崇敬他的质朴——用身体的光芒

表达对土地的热情

同时,我又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想呼喊:这里太需要一条铁路

驮走贫穷与荒凉

 

‖ 襄渝线上,那段初恋被撞伤

 

那是神仙从月亮上移植到这里的

陕南洞河边的那棵桂花树

——老远老远

风里就兜满了它的香气

我们的队伍从树下走过

歌声也洋溢着桂花的芬芳

连队的苞米饭、南瓜汤

融入那树桂花浓烈的爱意

咀嚼起来总是有滋有味

当年的感觉触动时空的记忆

嵌入心灵里不走

让感慨深入骨髓

 

铁道兵的军营是一座熔炉

城市来的书生,乡村来的农民

都在这里炼成钢铁

不过,冶炼是一个很苦的过程

钻进隧道里就像与世隔绝

只有石头在视野里野蛮地露出峥嵘

没有鸟语悦耳,没有花香扑鼻

我们就把那棵桂花树搬进记忆里

在心空里肆意散发清芬

这种情操也能奇怪地经受住

大山给灵魂的砥砺

最过硬的品质就是舍得吃苦

因为我们心里明白

当年,唯有以战士的名义

唤彩虹飞渡

 

其实,我心里

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秘密

在襄渝线上,那段初恋被撞伤

我就在这棵桂花树下

用花香抹去伤痕

 



 

 

‖ 那段日子用沸腾的形态

嵌入我的人生之旅

在修筑襄渝铁路期间,我当过铁道兵二师六团机械连吊车班班长。

——题记

★ 在安康至石泉路段执勤的日子

 

一个吊车班三台车九个兵

那年,只能有一台车

在安康至石泉路段执勤

这是陕南最平整的一段路

我们的车像繁忙的铁梭

公路是偌长的梭道

每天忙忙碌碌

忙着,就有责任感和成就感

那段日子用沸腾的形态

嵌入我的人生之旅

 

★ 车被堵在蒿坪镇外过八一节

 

连续雨天,恒紫公路塌方

车被堵在蒿坪镇两里之外

无法赶回连队过八一

车上备着的猪肉、蔬菜和大米

都在焦急地散发各自的气味

三个兵只煮了一锅米粥

熬过一天一夜

没舍得割一块猪肉安抚味觉

在野外庆祝自己的节日

我们晓得施工一线的战友更需要营养

兵在外,更须老铁的性情

用生活的细节

铸魂

 

★ 在紫阳县城至洞河路段遇险

 

雨大,坡陡,路滑

还有急拐弯

雨刮器难堪重负

视线陡然被老天倒下来的雨水封锁

下坡路段刹车失灵

心揪得很紧

一边是汉江

一边是峭壁

我只能将车体贴近山体

幸亏一块巨石用巧妙的摩擦力

阻止了一场车翻人亡的事故

这惊魂一刻

遭遇一生都可能言之胆颤的险情

而老兵须得镇定

倒车上道,气油机重新轰鸣

越是路险难行,越是有

铁道兵的车轮

 

‖ 筏 上 炊 烟

 

洪汛来了,怒涛咆哮着

把我们的木筏呀,举上浪垛

浪有多高哟,筏有多高——

腋下掖住了一片云朵

 

待得怒涛把木筏——

把我们的木筏哟,埋进浪壑

瞅准了机会,我划一根火柴

急忙在筏上点燃了柴火

 

柴火烧起来哟,哔哔剝剝

架起锅,煮一江沸腾的生活

风还是那样地狂呀,浪还是那样恶

柴火却燃得悠闲自得……

 

惊奇的水鸟逐浪嬉闹

气急的江涛无可奈何

——挣扎中又甩来一阵风暴

险峡里,挤满浪山座座

 

操稳长橹,我撬住浪山

弹起的木筏射过漩涡

溅飞的浪花洒进锅里

饭香里又溶进一片欢乐……

 

只是笑声中,那片云没有掖住

化一缕炊烟——悠然而婆娑

木筏出峡了呀,拉一江原木

峡中炊烟,还在唱英雄赞歌……

 

‖ 深山里的婚礼

 

今夜,天上的星星

就像我们熟悉的乡亲邻里

热热闹闹,都往这条山谷中挤

莫不是想参加连长的婚礼

 

悬崖垂下一条雪白的琴弦

山泉抱满星光,唱着新曲

我们连长的婚礼

选在铁路通车的日子

 

深山里也充满生活的情趣

看夜色里流萤穿梭往来

成群结队,闪闪熠熠

犹似天上的星星挤落谷底

它们也在张灯结彩

兴高采烈,赶来恭贺新禧

 

新房——一座茅棚

青竹编墙,黄泥抹壁

军人的生涯常伴着疾走的山风

为国吃苦,为民出力

火辣辣的阳光熨烫战士的衣裳

我们甘愿和山里的石头蹲在一起

 

当新娘走进这简陋的小屋

新竹的清香还阵阵扑鼻

该怎样叹服这位连队的新嫂

她从北京来到偏远的山里

连长只有一条背包绳捆起的家当

甚至屋顶的茅草难挡强雨的偷袭

新嫂要用教师这双娇嫩的肩膀

挑起深山与首都两种生活的担子

 

只要拾起那枚军功章的一半

肩上的责任就有一座山的含义

调皮的小胖请连长介绍经验

连长耍滑——问你们的老师

新嫂没有忸怩,一席话儿

说得大伙乐了,满屋欢歌笑语

哦,天幕上,哪颗星是电视卫星

请转播这场深山里的婚礼

 

 

‖ 这时,该换一种白话诗口吻

讲战士的故事

——回望在铁二师基层连队采访的日子

 

★ 我记得紫阳的这条山沟

 

无雨的日子,没有流水的声音

在紫阳的这条山沟里走动

彩旗簇拥着隧道口飞舞

百米成洞当然不是连长喊喊而已的口号

飞鸟的翅膀不曾划破的寂静

却被卸钢管的撞击声震碎

或许是他太疲劳了

一个赶来支援施工连队的战友

午间没有来得及休息

倒在这种撞击声里

头部受伤,再没有醒来

我记得他就近安葬在不远的山坡上

默哀的那种沉痛感

让周围的野草也增加了重量

一座山站成他的墓碑

也许有人不知道,在和平年代

牺牲最多的是铁道兵战士

襄渝线上,每立起一块里程碑

就有一个守护它的

忠魂

 

★ 我上《铁道兵报》的第一篇

 

文章出自这里

这是一生中都不会忘记的地方

当然也不会忘记在这里施工的连队

我在六团报道组采访的第一个对象

就是十四连一排一班——班长

我其实没有完整地看清过他的面容

班长每天都上两个工班

下班的时间我不忍去打扰他睡眠

疲劳会缝住班长的眼皮

再没有气力讲述自己和一个班的故事

我在掌子面上见过他一面

防尘罩遮住了他的鼻子和嘴

灰尘和泥水涂抺了所有裸露的皮肤

只能见到一双眼睛在眨动

证明活着的耐力和意志

无论使多大的气力

我俩的对话都被风枪的怒吼喝断

我只好在指导员和战士的谈话里

记录催人泪下的事迹

礼赞一个风枪班的功勋

 

‖ 魂兮归来,一颗闪光的眼泪

——纪念老连长赵成安烈士

1970年3月13日,铁道兵2师6团机械股副股长(机械连老连长)赵成安同志在奔赴襄渝线途中,于湖北省竹山县境内不幸遇难,成为我师在完成襄渝铁路建设工程中牺牲的第一人。

 

清瘦,硬朗

意志是用钢铁炼成的

您活在我心里

您与杨连第是同乡

踏过朝鲜战场的硝烟

住过越南北方的竹林

 

我只见过您一次

就在您办公的那间茅草房里

芭蕉叶挡不住灼人的热浪

在异国的这片土地上

您听说我来自娘家机械连

满面漾着亲切的笑容

很快消解了一个新兵的拘谨

 

我第二次见到您

竟是悬挂在追悼会上的一帧遗像

触碰您深邃的目光

泪水打湿了追思的文字

您的故事在我的哽咽声里行走

一直走到今天

感动我一生

 

您总是身先士卒

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可以让灵魂出彩

想您魂归故里

更想您还行走在这支队伍里

兵魂不散

 

您走得太匆忙

那顶军帽还放在驾驶室里

来不及拂去尘土

苍凉的风

将您的品质凝成襄渝线上

一颗闪光的眼泪

令我们永远疼痛地怀想

 

不忘初心,车轮滚滚,风驰电掣

您未竟的事业后继有人

我们的老连长

 

‖ 紫阳,我们回来了

铁二师六团汽车连战友一行50余人,重返襄渝线,参访当年铁二师驻地陕西紫阳……

 

当年在这里筑路架桥

还是十七八九的年龄

今天,我们回来的时候

年已古稀

见到这里的山

想抱在怀里

见到这里的水

想捧在手里

见到紫阳的乡亲

想上前牵牵手

说说话

见到老营房前站着的一棵树

也想上前搂着

留下我们的手温

紫阳

 

铁道兵走过的地方

不只是留下我们的足迹

留下闪光的路轨

还留下我们牵肠挂肚的惦念

一生也不会丢失的记忆

当年的南瓜香

柿子甜

茶水在杯中融入浓浓的鱼水情

嵩坪的石煤烘暖冬日的军营

汉江水化作我们的血液

那些朴实的乡风

憨厚的面容

时常走进梦里

滋养永不言败的兵魂

紫阳

 

我们忘不了

长眠在这片山水间的战友

千里襄渝线

每一块里程碑前

都站着铁兵的忠魂

曾经走在汉江上的木排

也写下奋不顾身的壮歌

大米溪隧道里

仿佛还回荡着当年抢险的号子

通往洞河的公路便道

总是车轮滚滚

横跨江面的大桥壮观宏伟

见证建筑者是一群“豪迈的人”

紫阳

 

我们回来了

回来了

曾经在这里筑路架桥

将生命托付给紫阳的山水

在当兵的履历里

我们就是紫阳人

没齿难忘

刻在心上的地方

就是故乡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