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这些可爱的植物们住在童心里,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曾给我亲情般的抚慰……
——李武兵
‖ 黄金丫灿烂的颜色在我心里明亮
我的老家称金樱子为“黄金丫”,这种野果可以补肾虚,生津止咳……
初冬,少年时
跟着父亲上山砍柴
走很远很远的路
遇到的山风比柴刀还厉害
割得双颊生疼
那时不知道叫苦
只晓得母亲等柴草煮饭烧菜
灶塘不能断火
生活不能断炊
苦惯了,奔日子的意志
磨得比石头还硬
这个时节
山上的黄金
灿烂的颜色叫我心花怒放
摘一颗
塞进嘴里能嚼出酸甜酸甜的味道
满口生津
山风再
这时父亲会朝着我笑,说
你不是为
是为了这果子
六十年过去了
父亲在那座柴山上说笑的模样
连同黄金丫灿烂的颜色
还在我的记忆里明亮
叙说人生的经验
记住乡愁
‖ 柿子红了,魂牵般触手可及
柿子红了
红了,一树梦
不待过大年
一盏盏小灯笼
在秋风抹过的仰望里
明亮地晃眼
馋我
厨房外,
我家的那棵柿子树
鸦鹊也喜欢落在枝桠间叽叽喳喳
议论乡间的光景
说春日小花的稚气
说夏时幼果的青涩
像父亲期盼的收成
年年都要
经风
经雨
多少年,每回梦里
柿子红了
魂牵
故乡啊
故乡
‖ 我想在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橘子红了,红了
阳光用成熟的思想叙说
我会想起屈子的《橘颂》
每个字都将爱注入一种植物的生命
橘实举着朝霞的颜色
表达对土地的忠诚
绿叶不惧寒露的侵袭
秋风里仍然唱着火热的歌谣
刺尖上写着独立的性格
冷霜只会镀亮它的锋芒
橘子红了,红了
我想在
咀嚼乡愁的底蕴
遥望楚天
秋高气爽
白云下有我的故乡
老父亲圈起的篱园里
那棵满枝挂果的橘子树
还站在菜畦边
等我
‖ 又到乌桕叶红时
在老家,乌桕树又称木籽树,其结实可榨油,皮与叶皆可入药,全身都是有益于人类之宝……
在家乡,入冬
又到乌桕叶红时
村头,水塘边
一树一树落霞的颜色
召唤归巢的喜鹊
啄食乌桕籽
母亲在树下捣衣
手里的棒棰落落起起
一声缓,一声紧
乌桕树叶的倒影晃晃荡荡
满塘秋水比枫赤
入夜,伙伴们举着木籽灯
在村庄里热热闹闹地游戏
大人喊着“禁火”的呼声
压不住玩兴激发的淘气
乌桕红就像儿时不能丟失的魂魄
至今还烘热我的记忆
乌桕啊,举着一树一树火焰
暖冬,暖着乡情
甜津津的丝茅针——白茅根
童年的记忆里
有丝茅针——白茅根的秀色
甜津津的滋味诱惑乡村的孩子
让我们不理会穷困的忧愁
不理会苍凉的童谣
田边地头
这种植物顶像我们的性格
春深得意时,无视土壤的贫瘠
总是蓬蓬勃勃地生长
繁茂的势头可以盖过一切野草
喜欢与嘴馋的乡娃子为伍
逢着谷雨时节,抽出嫩嫩的穗子
长长的绿叶细致地包裹成帷帐
没有一丝风尘玷污绿帐内的新娘
于是,好多好多的丝茅针
任凭我们灵巧的手
一根根采入衣兜
最是夏季白莹莹的丝茅根
湿润的口感就是我们嘴里的甘蔗
嚼出的味道沁入心底
几十年过去了
余味尚存
回望故土,那里的一草一木
已在梦里生根,牢牢地
长成不败的风景
‖ 地米菜,追着雨脚生长
会开白花的地米菜
长在地头或田埂上的地米菜
不等花开的时候,已经蓄满雨后的笑容
邀我们一手握铲,一手提篮
春天里,忙个不停
绿油油的地米菜
追着雨脚生长的地米菜
蓬蓬勃勃地旺盛
村童似乎追赶不赢它的长势
四处撞着我们的视线
儿时不懂得大人的忧愁
只喜欢地米菜一棵棵跳进竹篮里
积攒成好多好多的快乐
男孩子、女孩子
疯在一起挖地米菜的情形
成为村野的一幅画
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
我们走向田野
唱着节日的歌谣
真的,儿时的心境
这么容易满足
李武兵简介:
原名李武斌,笔名春晖,现居北京,曾任职于铁道兵文化部、总政群工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著有《李武兵抒情诗选》(上下册),散文集《太阳鸟》,长篇纪实文学《自然之子》等。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