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笔会集萃精选
三毛何辜!
张乐平
1910.11-1992.9.
我开始创造"三毛"这个"小人物",远在1935年。当时发表在《小晨报》上,断断续续画到抗战开始,因为自己到后方去,才中止了八年。这八年中,自己长了很多见识,初步明辨了黑白是非,所以战后回上海画了一套《三毛从军记》,来暴露国民党军队的面目,刊登在《申报》上。由于读者的欢迎,竟使这家报纸增加了印数。后来我觉得虽是借题发挥,但登在这样的报纸上未免不大合算,因此画了不久又中止了。
我接着便在大公报上开始画《三毛流浪记》来暴露黑暗,向社会控诉,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与支持。正因如此,我便遭到了反动派的百般威胁,造谣破坏,甚至那时因昆仑影片公司决定改编拍摄电影,为我代理接洽这工作的冯亦代同志也收到了恐吓信。1947年12月30日国民党反动派的中央日报却假惺惺地以"关怀三毛"为题发表了一篇"评论",在扯了一些"关怀""同情"的谎言之后,紧接着便指责我"这表现太残酷了,太冷了。"并且列举劝募寒衣,提倡社会教育等"德政",来掩饰《三毛流浪记》中所揭露过的当时社会的丑恶面目。在反动派这种文武夹攻的情况下,我并没有退缩。上海不便居住,我就到嘉兴家里去画,虽在咯血的重病中也不愿中止。解放前夕,宋庆龄先生主持的中国福利会为筹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要我开一个"三毛生活展览会",我就画了一套彩色的"三毛"来义卖,当时这个画展开得很成功,但也就更引起了反动派的仇视。
解放后,读者十分关心三毛,要我重画解放后的新三毛。因此我非常想为广大读者重新拿起画笔;但因自己对新社会的生活体验不够,没有把握,曾邀请好多同志开过三次座谈会,希望得到同志们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期,我听到了不少关于三毛的议论。这些议论大大地影响了我的创作情绪。有人说:"三毛是流浪儿,就是流氓无产阶级,不值得再画";另外有人说:"三毛太瘦了,他的形象只适合于表现旧社会的儿童,而且他只有三根毛,显得营养不足,即使值得再画,也应该让他头发长多起来,胖起来,这才是新面目。"其实那时我自己就没胖起来。又有人说:"你画三毛到现在已是十多年了,计算年龄已该长大成人了,当青年团员恐怕还要超龄呢。你还不给他长大起来,未免违反自然。"这些看法,实在搞得我非常糊涂,而创作情绪不免因此低落。
更有甚者,1952年,上海文艺界整风时,有一位党员同志最肯定似地说:《三毛流浪记》等于《武训传》。这使我更加糊涂了,但是又提不出理由来否定这意见,觉得对方是党员,总比自己正确,弄得好几天睡不着觉。我最后还是鼓足勇气去找夏衍同志,他非常支持我,并且还为我写了一篇序文鼓励再出版集子,这真使我有起死回生之感。后来我又得到解放日报的鼓励,画了《三毛翻身记》。但我无法摆脱上述的一系列的清规戒律的影响,在思想上缩手缩脚,它在风格上与"流浪记"相比真是大不相同。当时报社给了我鼓励,但同时又给了我在题材上的种种约束,要我结合每一个政治运动来画,如土地改革,反对美帝武装日本,以及镇压反革命等……结果弄得三毛很神秘,当然没有画好。
解放前,反动派曾百般的污蔑我,我并不动摇,因为他们反对真理和正义,而广大读者支持真理和正义,我有勇气搞。解放了,读者的要求提高了,作者本身也应该提高,而且应该提高得更快,这是正常的,这是好的。但是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不好,它阻碍了创作。尤其像我这政治水平较低的人,实在弄得无可适从,结果只觉得很自卑。久而久之,自己也给自己加上一套清规戒律,更大大削弱了创作的勇气。
漫画的性质与其他画种是不同的,在吸取题材上和创作方法上都有它的特殊性。画家需要接触更广更多更深刻的生活。记得我在创作《三毛流浪记》时,经常深入到旧社会各个角落里去,甚至特地换了破衣服深入到流浪儿童中去。有时画不出,就到街头上去兜,效果很好。解放之后,实行了办公制,每天忙着准时签到,而且会议实在多,我又生怕人家加上"不积极"的帽子,所以总是每会必到。这样"极"是"积极"了,但是画却没有了。
自从去年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我才解除了这种束缚,所以我去年画得比较多;尤其今年毛主席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后,鼓励大胆鸣大胆放,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决心再重画一套《三毛翻身记》,让三毛的故事更美更结实 。
可怕的偏见
代表作《人啊,人》
戴厚英
1939年~1996.8女作家
过去知道尼采很看不起女人,心中虽然忿忿,但毕竟欣赏此人的天才,再想想他不幸的一生,也就原谅了他,把他看做没吃到葡萄的可怜狐狸。
想不到无独有偶,另一位病态的天才叔本华,也在书中大骂女人。说女人"与天才无缘",我倒不生气,细想想,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确实都是男人的功劳。但把社会腐败糜烂的根源也归咎于女人,我就不能不咬牙切齿了。呸!呸呸呸!一切伟大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是常见的。谁能说一切贪污腐败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逼他们犯罪的女人呢?不错,不少女人如叔本华所说,奢侈浪费,让丈夫不胜负担,甚至犯罪。但更多的女人是勤俭的,唯恐丈夫沾染上不良习气,更害怕丈夫腐化堕落。现在,人心不古,女人也有贪污杀人的了,每当看到这样的案例,我都惊诧莫名,埋怨女人都被男人带坏了。叔本华怎么能倒打一耙呢?
尼采和叔本华,在剖析人生的悲剧时,所显示的超人智慧,完全可以与我心目中的老子庄子相比。可是他们的才智却没有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类中的另一半﹣﹣可爱的妇女。这实在叫人遗憾。
天才也不能免于偏见。而且越是天才偏见越偏得荒诞离奇,彻头彻尾。是因为天才特别自信?还是另有原因?我没有研究,不能概论。不过从叔本华的情况看,他对女人的偏见似乎与他个人的特殊经历不无关系。他的接触最多也最早的女人自然是他的母亲。恰恰这个女人给他留下极坏的印象。他和母亲的性格一直格格不入,他母亲甚至对他说"只要不和你一起生活,我什么都可以牺牲"。性格的差异,难以判断是非。但母子关系对任何人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不能不发生重大影响。叔本华为什么终生孤独?是否与此也有关系?不得而知。但终生孤独加深了他对女人的偏见则是肯定的。
有趣的是,叔本华怀着对女人的可怕偏见,热情地赞扬了我们东方民族,说我们"对女人的认识就比我们正确得多,他们给予妇女的地位,也远比我们恰当"。他更赞扬印度,因为"在印度,不论任何女人,都不是独立的",甚至还有女人为丈夫殉节自焚。"这风俗当然未免太残酷不人道,但丈夫为了子女,以职业自慰,一生中千辛万苦的挣得的产业,死后却被其寡妇和其情夫,共同荡尽,这岂非也太残忍?
真是三生有幸,我们生活在叔本华死后一百多年的现代东方世界。否则没有独立的地位不说,很多人还难逃自焚的厄运呢-﹣男人们大多"走"在女人的前面。如今,东方的天才人物早已发出了与叔本华不同的声音:"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自然,真正的"一样"还很遥远,许多单位招工歧视女性就是证明。他们的理由很实在:女人要恋爱、结婚、生育,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我曾不解地发问:是否如今的女人都是同性恋者,生育皆由人工授精?答曰:非。这使我由不解而惶惑:既然女人的罪恶是与男人共同造成,为什么单单惩罚女人?要是姑娘们被激怒,从此后不爱不婚不生育,男人们如何感觉?灭种之灾就不要去说它了。好在,这样的单位在中国还不是多数。
在世界上各种人际关系中,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是最自然最基本的关系了。然而偏偏是这种关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误解和偏见,人类的无能和愚昧,由此可见一斑。我真担心,有一天世界上各种冲突都趋向缓和,唯独男女关系还叫人愁肠百结,要是由此而发动一场争,"决一雌雄"的结局只能是人类毁灭;或者,男人女人都变成无花果,自生自灭。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我呼吁我的姐妹赶快到大大小小的天才身边去,像以往无数女人做过的那样,为天才牺牲。倘若天才们的良心尚未泯灭,当被感化,将偏见收起或放下。天才偏见没有了,普通人的偏见自然也会逐渐减弱的。让叔本华和尼采对女人的诅咒见鬼去。
我是不是也有偏见?不。我有的只是对男人们的偏见的反感。对男人,确无偏见。天地良心。
编辑:张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