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海燕
《青藏高原的探险者》
蓝眼睛拍下这里的山水
也放大了他们的野心
一群外国人,披着探险的外衣
走进青藏高原的皱褶
探险的脚步,敲响岩石的心肺
梦里,开凿着冰峰和峡谷
怕漏掉一些地方
他们借来野狼与羚羊的眼睛
用身体拥抱所有的不认识
妄想把新奇一网打尽
脚蹚着死亡前进
九死一生无数次都看不透这里
蓝天和白云,让他们重新选择呼吸
不变的星月,和国外的一样
星月下的事物,却改变了星月的意义
他们探险,这里山中有险
水中有险,途中有险,梦中有险
风握着险,雪举着险,雨滴着险
雷披着险,电擎着险,空气里弥漫着险
野兽们的嘴巴里全部是险
每个脚印填满了险
甚至,到了青藏,睡觉躺平都是探险
何况几百年前,途中缺吃少喝
探险,就是自寻死亡
他们无缘于古道西风瘦马
无缘于枯藤老树昏鸦
无缘于秦时明月汉时关
甚至,闻不到羌笛和牧鞭的声音
他们的双臂,抱着布满死亡的无人区
死亡拴住膝盖,活命在胸口扑腾
获得的兴奋,写在阴险的额头上
探险的途中,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
目光注视着前方,心贴近险,亲吻着险
十人九死。一人生还,都属万幸
几年,十几年,竟没探出一条道路
道路的盲点,染黑他们的心
我不否认探险者的英勇
即便是天空的一只鹰
也无法阅遍那无尽的苍穹
他们一如既往地膨涨着野心
沿着死亡线飞行
去闯一条峡谷
去穿一片荒原
去探索一方天空
他们把青春和勇气泼在这里
绝不去想,青藏怎么走出险境,走进繁荣
他们只是用接触死亡的身体
和眼睛抚摸艰险
叠加出一本书的文字
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名人
《伟大的圣迹》
日本桥梁学家田川中树所著的《现代悬索桥历史》一书,对世界悬索桥历史进行寻根探源。他研究发现,在中国西藏的阿斯柯村的一座悬索桥,竟是世界最早的悬索桥之一
这桥,从世界屋脊走下
爬上一条大河的胸脯
那时,人像蜘蛛,学着蜘蛛织网的样子
用藤条编一座桥,架在躺倒的河床上
人像插上鸟翼,随意飞渡天险
柔韧的藤条,在人的手里
变得高远、开阔,飞出光一样的追求
发育完备的雄性意志
站在蹂躏道路的大河上
没有一丝胁迫河流的意思
烙一行人的脚印,让众水仰视
西藏的山水,令人畏惧
这里先民的智慧,让这里的山水也产生畏惧
他们把博大的山水,撕开一个口子
悬索桥之祖诞生于此
是创造,是奇迹,是自然力,是结构力
都在说明不可测度的山水,不仅可以测度
还会谱出悬索桥繁衍之主旋律
在万山之祖,在一片绝域
修建一座民族最早的悬索桥
是黑夜举起的第一个黎明
向着希望与未来顶礼
其后之其后,再高再险
所有路,所有桥,会随着它的身影
肃然向前,肃然远去
《在风火山采访》
他让我不好意思
问他贵姓?他说了名字
还没来得及写在本上
高原反应,瞬间藏起他的名字
刚问过,又问一遍
自己都觉得失礼
他让我不好意思
两人拉呱,思维短路
却忘了很熟的字
我问他:这字怎么写
他笑笑:查查字典,再告诉你
高原反应,讨厌的东西
为什么总爱偷人的记忆
天路,要行走五年
我要用钢轨一样的意志
弥补你偷走的健忘
让结束的青春
走回青春的始发地
《悼老师长》
死亡的眼晴,死死瞪着高原
雪山、草原、戈壁背后,是一个整体的黑暗
事业给你铺满阳光的日子
一个苍白的病,却早早钻进骨头
生命流着血,慢慢由此岸流向死的彼岸
你不知道生命逆行的速度
那年,送劳苦功高、吃苦受累的退伍兵
你最后的爱长出翅膀,与他们一道同行
不幸途中,死亡劫走你的生命
你成千上万的兵,不能为你把死挡住
九泉之下,成了你的新家
遥远的路上,我们的泪水积成汪洋
最痛的悼念,无边无际
无边无际的哭,让你的士兵痛断肝肠
至今,不知道你得了什么病
是一枚黑色的癌,切断你的心跳
还是一粒血栓,石头般堵住血管
我敢说这病,来自生命禁区
死前,攀缓西进的天路上,你的梦还在飞翔
死亡之美,凿穿全师人的内心
被命扭曲的逻辑,耗尽落日最后的吟唱
对你知之甚少,无法将你牵进我的诗行,只知道
把生命交给那条铁路,带头的是我的师长
想你,每个夜晚思于难度,怎样去写你的历史
你是一部书啊,天路把你看成一道伟岸的风景
昆仑用如椽的巨笔,写下墓志铭:
“修铁路的师长,朱章明永垂不朽!”
《三岔河出土的文物》
题记:2002年青藏铁路三岔河大桥施工中,发现距今三万年前30多件石片、石刀等文物。
因为有最残酷的地理
在无用的时光和睡死的土地里
人类未读过这里的山水
没想到,三万年前的文物,带着记忆和欲望
站在天路的产床前
把没有文字的编年史,向黑暗的方向,延伸更远
远古,这里居然有人,谱出一轴长卷
铺向文物的路,天长地久,覆盖着遗忘
当它牵手人类的时刻
比《封神演义》的故事还要年长
只有昆仑的冰雪,天上的月亮
读出望不到的那片荒原
使用石片、石刀的先祖啊
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
你们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靠什么裹腹,靠什么取暖
是昆仑为你们托起人间灯火
是青天俯身,左右你们的命运
出土的文物,珍存格尔木博物馆里
而对它的主人,我无法安顿想象
也许,你们就是元始天尊、西王母那一代人
玉虚峰下,嘴对嘴的性爱,染绿旷野的生活
男男女女,将自己沁入热土
春天随着爱,来过这个地方
深远旷大,淹没了一切
这些文物,是留下的仅有的余音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